二、三国的军事制度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二、三国的军事制度

二、三国的军事制度

作者:张文强

出自————《中国魏晋南北朝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二、三国的军事制度

      魏蜀吴三国正式成立的时间分别是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但三国鼎立的局面及三国各自的立国规模,却早已形成。因此,这里所述及的军事制度,包括三国尚未正式成立却已初具规模这一段时间。

      (一)曹魏的军事制度

      1、军事领导机关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东),并以许县为都,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都许后,曹操先后以司空、丞相执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汉献帝完全成为傀儡。所以史家说汉献帝自“都许之后,权归曹氏,天子总己,百官备员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司空府、丞相府即所谓“霸府”,成为真正的权力机关。同时,它也就成为当时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在曹操的霸府中,军权由曹操自己独揽,下设领军、护军各一人为最高军事幕僚。领军、护军平时辅佐曹操理事,参与军事机密与决策,战时则可在外代表曹操指挥、监护诸军。此外,曹操霸府中先后设置有司马、军师祭酒、军师等多种军事幕僚,佐理兵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后,曹氏霸府转化为曹氏王朝,曹丕转以皇帝身份执掌全国军政大权。曹丕为防大权旁落,废丞相、恢复仅作为虚衔的东汉三公制度,又将原属内廷少府的尚书出为独立部门,使其成为全国的中枢行政机关。同时,曹丕又设置中书监、令,掌管朝廷机要。从行政部门说,曹魏尚书五曹中有五兵尚书一职,掌管军事,这应该是曹魏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但实际上,由于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身,而典掌机要又与皇帝接近的中书监、令由于常能参与国家机密及决策,其权力往往大于尚书。曹魏时,还有掌管全国军事的“都督中外诸军事”一职。任此职者,实为全国军事统帅,权任甚重,因而并不常置。曹魏宗室大臣曹真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出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此职之初设。

      曹魏后期,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3人相继以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握朝政大权,曹氏皇帝逐渐成为傀儡。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又仿效曹操,自任相国,总理朝政。司马氏执政期间,与曹操如出一辙,其大将军、相府成为实际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2、军队体制

      曹魏的军队,由中央直属军队及地方军队组成,其中央直属军队又分为中军、外军两部分,地方军队即各地州郡兵。

      中军指驻屯京师地区的中央直属军队。中军既担任京师宿卫,又承担出处征战的任务,是曹魏军队的主力,总兵力达10万以上。曹操时期的中军,以中领军、中护军为其统帅,其中包括“虎豹骑”等曹操的护卫亲军。当时的中军,即外从曹操四处征战,内充曹操霸府、汉献帝宫阙及京师宿卫。曹操对傀儡皇帝看护甚严,“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因而袁绍在讨伐曹操的檄文中说:“操以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称陪卫,内以拘质。”这些宿卫任务,即由中军担任。曹丕称帝后,中军主要由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等营组成,其中中领军和中护军为中军的统帅,而尤以中领军权任为重。中军中的武卫营职掌宫廷宿卫,其他各营负责宫廷之外的京师各地宿卫。此外,东汉以来的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五校尉营,仍属中军之列,但其兵力已很有限。

      外军指屯驻京师以外各地的都督所领军队,相对于中军而得名。外军虽居于外,但从性质上仍属中央直属军队,这一点与州郡兵有所不同”。曹操起兵之初,兵力不多,统治区域也很有限,无所谓中外军之分。及至其势力获得巨大发展后,遂在新统治区内设置将领率兵镇守,这是曹魏外军之起源。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征孙权还,命伏波将军夏侯惇都督26军驻屯居巢(今安徽桐城南),这是曹魏都督之初设。曹魏建国后,魏文帝曹丕为适应军事需要,正式设置都督诸州诸军事一职,在沿边诸州“初置都督诸军,东南以备吴,西以备蜀,北以备胡。”时任都督者,随其资望轻重分别加以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等将军号,有时或兼任所督州之刺史。都督主管一方军政,是所督区域的最高军事统帅。但都督从名义上说是皇帝派往外地镇戍的中央官员,要随时听候中央调遣。都督所领军队由中央授与,也要经常接受中央调动,属中央直属军队。曹魏都督所领外军、主要分布于东部青徐、东南扬州、南部荆州、西部雍凉、中部豫州、北部冀幽并等重要地区。外军是曹魏军队中的重要力量。

      曹魏州郡兵指各州郡所拥有的地方军队。州郡兵归所属州刺史及郡太守统辖,其主要职责是维持境内社会治安,保护封建秩序。但有战事时,也要接受中央及所属都督调遣外出征战。再魏州郡兵的数量随其州郡情况各不相同,但州郡兵的兵力从总体看远逊于中、外军力量很弱,在曹魏军队中不占主要地位。

      3、军兵种与兵役制度

      曹魏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占有汉13州中的9州,地广人众,其全国军队最多时近50万,兵力甚为雄厚。曹魏数十万大军主要由步、骑兵及少量水军组成。

      步兵是曹魏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曹操时期,其军一度仅有骑兵600余名,此外全为步兵。后曹操先后平定袁绍占领的青、冀、幽、并4州,消灭乌桓及平定关中,缴获大量马匹并收编不少精于骑射的少数民族部队后,骑兵数量急剧增加。尤其在消灭乌桓后,曹操“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此外,曹操还在平定关中的同时占领了西北凉州等产马地区,这更有力地支持了其骑兵部队的建设。自曹操统一北方后,其军中骑兵的数量虽尚不如步兵,但已在军中占相当比重,与步兵共同成为曹魏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骑兵速度快,冲击性及机动性都远强于步兵,骑兵在曹魏军中的作用甚至超过步兵。此后,曹魏出兵,一般皆以步骑配合,协同作战。

      曹操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曾在邺城(今河北监漳西南)修玄武池训练水军。曹操在占领荆州后,更是收编了荆州的绝大部分水军。但不久曹操大败于赤壁,所有水军一朝复灭,荡然无存。此后,曹操及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出于对吴军事斗争的需要,都曾修治水军,使曹魏始终拥有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但从整体看,水军在曹魏军队所占比例很小,远不能与步、骑二军相比,在军队中不占主要地位。

      曹魏前期,其集兵方式主要有召募、征发、强制降附及亡户充兵,以少数族人为兵等4种。曹操起兵之初,除投奔他的豪强地主所带私兵部曲外,主要即由召募而来。而实际私兵部曲的加入军队,也可以视作另一种形式的“应募”。在平定一些地区后,又常在这些地区征发百姓及豪强宾客充兵。强制降附充兵也是曹操的主要集兵方式,如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得青州黄巾降卒30余万,收其精锐组成一支军队,号“青州兵”。此外,曹操还常以匈奴、乌桓等少数族充兵。

      曹魏建国前后,世兵制逐渐形成,并成为曹魏主要的兵役制度。所谓世兵制,即是一旦为兵,要与一般民户分离单立户籍,成为军户;军户不经放免要世代为兵军士身份地位因此日渐微贱的一套制度。为了防止士卒逃亡或降敌,曹魏统治者将兵将家属集中到统治中心作为人质,这些兵将及其家属便是军户,或称士家。将士如有逃亡等事,便要罪及家属。曹魏建国后,魏文帝曾一次“欲徙冀州士家10万户实河南”。可见世兵之盛。世兵制是当时为了保证兵源,国家强迫一部分人世代充当职业士兵的特定制度。

      (二)蜀汉的军事制度

      蜀汉开国君主刘备在赤壁之战前,仅以一支不很强大的军队寄寓荆州,没有自己的地盘。赤壁之战后,刘备经过多年经营及收编荆州军队,兵力达到数万,并占据了荆州大部。随后,刘备进军益州吞并刘璋,全据荆、益二州,蜀汉王朝初具规模。

      刘备在称帝前,先后以左将军、益州牧、汉中王等名义组成政府机构,他自己既是政府首脑,又是最高军事统帅。同时,刘备在其府中设置一整套军政幕僚,以军师将军诸葛亮为幕僚长,又以亲信将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等分统众军。刘备称帝后,以皇帝名义继续统帅全国军队,以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总理全国军政。刘备时期,以刘备为主,加上诸葛亮以及刘备手下幕僚和近臣,组成了蜀汉政权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

      刘备死后,继位的太子刘禅年仅17岁,而且才质庸劣,诸葛亮以丞相辅政,掌握朝廷军政大权。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姜维等先后以大将军、录尚书事执掌军政大权。他们虽都带兵居朝外,但朝廷“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刘禅在位期间,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帅当然还是他自己,但实际军权却掌握在执政的大臣手中。而诸葛亮等人的丞相府、大将军府,也就成为当时真正的中央军事领导机关。蜀汉后期,也曾设置都督中外军事一职,如姜维就曾在蜀汉廷熙十七年(公元254年)“都督中外军事。”②任此职者,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

      刘备称帝前,其军队无所谓中外之称,由刘备亲自领导和指挥。其手下将领,分别以各种将军号统率诸军。刘备称汉中王后,以亲信大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使其分统诸军驻屯地方及中央各地,为一方军事统帅。其中前将军关羽镇守荆州,权任最重。同时,刘备又以大将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另一战略要地汉中,亦为一方军事统帅。

      刘备称帝后,蜀汉军队渐有中外军之称。但蜀汉军队由于总数不多,又常年处于调动战斗之中,有时中外军的区分不甚明显。比如蜀汉丞相孔明、大将军蒋琬等人所率军队从性质上说应为中军,但实际上其军却长年驻屯汉中对魏前线,更似曹魏的外军。

      蜀汉意义比较明确的中军是中央禁卫军,主要由左右羽林及虎步、虎骑二营组成。左右羽林分由左右二部督统率,虎步、虎骑二营各有将士约五六千人,其首领为虎步监和虎骑监。蜀汉的中央禁卫军职掌皇宫及京师宿卫,其统帅没有固定职位,由皇帝指定任命。此外,蜀汉亦如曹魏,袭汉旧制设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等五校尉营,但兵力也很有限。

      蜀汉的外军是都督所领驻扎于京师之外的军队。蜀汉建国前,即曾以魏延督汉中。建国后,蜀汉“于缘边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据清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蜀汉有江州、汉中、永安、关中、康降等都督称号。蜀汉任都督者,加以一定将军号,主管一方军政。

      蜀汉的中外军从性质上都属中央直属军队,是蜀汉军队的主体。如同曹魏一样,蜀汉各地也有由地方官所统的郡县兵,职掌维护地方治安,属于地方部队,在蜀汉军队中所占比例不大。有战事时,郡县兵也要听从调遣,出征作战”。

      蜀汉立国于西南一隅,在三国中最为弱小,全国总兵力仅有10余万人。蜀汉军队主要由步兵、骑兵、水军、弩兵、车兵等组成。步兵是蜀汉的主要兵种,刘备自荆州入蜀时,所统军队便是“步卒数万人”。终蜀汉一世,步兵始终是其军队的主体。骑兵也是蜀汉军队中的一个主要兵种,如张飞、赵云都曾率骑兵与敌交战,又诸葛亮在《后山师表》中也曾提到至汉中一年之间,已死掉“寶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但从整体上看,骑兵在蜀汉军队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远比不上步兵、水军等兵种。水军是蜀汉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刘备寓居荆州时,麾下就有“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后诸葛亮率张飞、赵云等与刘备会攻益州,也以水师溯江西上。蜀汉连遭荆州、夷陵两次大败,水师舟船损失殆尽。此后,经过经营,蜀汉仍拥有一支颇具规模的水军。如蒋琬任大将军时,就曾“多作舟船,欲由汉、沔”水路伐魏。弩兵是蜀相诸葛亮为了抗击曹魏强大的骑兵而特意建立的一支军队。蜀汉的弩兵多由今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组成,战斗力极强,为蜀军之精锐。诸葛亮曾为弩兵设计一种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蜀汉还有一定数量的车兵,诸葛亮垂名后世的八阵图,实即步、弩、车、骑4兵种合成编组方阵。

      蜀汉的军队最初是由召募和收降而来,刘备在攻取荆益二州后,方始建立世兵制与征兵制并行的兵役制度。一般来说,蜀汉开创基业过程中的旧有士卒,大多成为世兵。此外,蜀汉为保证兵源,在其统治区内实行征兵制,使境内百姓都有充兵役的义务。与此同时,蜀汉还以召募、招降、强征等方法,大量以西南各少数民族充兵,因而蜀汉军队中有“青羌”、“賽叟”等名目。

      (三)孙吴的军事制度

      孙吴开国皇帝孙权依据父兄孙坚、孙策开创的基业,占有江东地区,后在此基础上南抚岭南、西并荆州,于曹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孙吴政权。

      孙权在称帝前,与刘备一样,曾先后以讨虏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名义开府,建立政权机构。孙权自己掌握军政大权,下设军师、长史等僚佐分掌众事,并设护军、领军、典军等统兵将领。因而孙权的将军府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有战事时,临时授任将帅,称督或大督,后又称主持方面战事的统帅为大部督。如赤壁之战时,周瑜、程普即分任左、右督。夷陵之战时,陆逊为大都督总统诸军抵御蜀军。

      孙权称帝后,改以皇帝身份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直接领导和指挥军队。同时,孙权设置众多臣僚及各种名号将军以参军事及统兵作战。孙权以后,历代吴帝仍为最高统帅,其下由丞相或大将军等重臣加“领中外诸军事”或“督中外诸军事”等衔指挥全国军队。

      孙吴军队也有中外军之分。

      孙吴的中军,以中央宿卫军为主,有羽林、武卫、绕帐、帐下、解烦等营。各营至少有兵近2000人,分以羽林督、武卫将军、绕帐督、帐下左右部督、解烦督等为其首领”。以上各营将士大多由孙氏的故将部曲组成,其首领亦多由孙氏宗族子弟担任。此外,孙吴的宿卫军中也保留有汉代的长水、步兵等五校尉营。中央宿卫军外,孙吴中军还有京下督、都下督、中军督、无难督、骑督等所领军队。

      孙吴中央直属军队中,直接统率部兵的将领,一般都加以“督”的称号。因而孙吴的外军便是各种名号的“督”所统率的驻扎于全国各地的军队,其性质属中央军。当时,在孙吴各战略要地设有西陵督、江陵督、信陵督、巴丘督、夷道督、武昌督、公安督、濡须督、广州督、交州督等数目众多的“督”。孙吴的“督”,从职权上说就是“都督”,但其设置的范围,要比都督广泛得多。凡为“督”者,率所领军队主持一方军务,为其地最高军政长官,有时还兼当地太守等地方官。其所领兵力,多者数万,少者数千。“督”要随时接受中央调遣,其所领军队为中央直属军队。

      此外,孙吴也有郡县兵等地而识别结果地地方官统带。

      孙吴的军力强于蜀汉、逊于曹魏,总兵力大约有20余万人。其军队主要由步兵、骑兵和水军组成。

      步兵和骑兵都是孙吴的主要兵种。早在孙策时,就曾以步兵“千余,骑数十匹””开创基业。后平定扬州刺史刘繇,招降其军,“得见兵二万余人,马千余匹。”可见孙吴最早的军队,即以步、骑为主要兵种。此后,步兵与骑兵一直是孙吴的主要兵种。由于孙吴地处江南,境内江河湖泊众多,适合舟师行动,因而水军是孙吴军队中最为发达的军种。孙吴水军最盛时,有战船5000余艘。其所拥有的战船,大者长达20余丈,可载将士六七百人,载重量达到万斛。孙权所乘楼船,有“飞云”、“盖海”等名号,上皆雕镂彩画,华丽非常。孙权又曾造名日“长安”的大船,上可坐将士3000人。为了加强水军的建设,孙吴在侯官(今福建闽侯)等地设有大规模的造船厂,造船技术高超,置典船都尉一职主管造船诸事。为了对敌军事斗争的需要,孙吴还在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南)及西陵(今湖北宜昌)建立水军基地,以保证长江中下游的安全。孙吴的水军战船多、装备精、将士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远居于魏蜀的水军之上。由于航行技术高超,孙吴水军可以完成航海远征的任务。

      孙吴军队的兵员,早期主要由世家大族的部曲私兵及临阵收降的士卒组成。孙权时开始实行世兵制,兵民单立户籍,列入军户者要世代为兵。孙吴的世兵制与曹魏有所不同,军户家属不集中居于中央充当人质,而是随军由所隶将领管理,一般居于驻军的附近。

      从孙权开始,孙吴政权强征江南的山越人口为兵,以作为保证其兵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山越是指居于今江、浙、皖、赣等地山区中的土著居民。孙吴统治者曾连年向山越用兵掳掠大批人口,“强者为兵,赢者补户”。吴将陆逊进攻山越,一次就得到山越组成的精兵数万人。根据《三国志·吴志》各传记载,当时通过强征山越组成的精兵就有10余万人左右,其数目占孙吴总兵力的一半以上。

      孙吴还存在与魏蜀所不同的世袭领兵制。世袭领兵制下,大族官僚所统领的军队,可以世代相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些军队名义虽属国家,但已具有私人武装的性质。需要指出的是,大族官僚可以世袭统领的军队,主要是其本身所统部曲及经过国家授与的那部分军队,而非其统率的全部军队。孙吴政权是在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的,这些世家大族都有着相当的军事、经济实力,世袭领兵制是孙吴政权为了保证他们的利益并继续求得他们的支持而给予他们的一种特权。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