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结语
作者:刘庆、毛元佑 著
出自————《中国宋辽金夏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六、结语
综观宋辽金西夏时期,无论是在军事制度、武器装备、兵学思想,还是在战争样式等广泛领域里,都有巨大的进步。特别是火器开始较为广泛地应用于军事,预示着军事史上一个新的时期正在悄然来临。当然,翻检史籍中宋军从统一战争中摧枯拉朽,到高梁河之战全军覆没的事实;金军灭辽时每战必克,到乌沙堡抗蒙作战举军皆降的变化,也不能不令读者扼腕叹息,深怨战争胜利之神喜怒无常。其实历史是由人们自己写的。宋辽金西夏军事的发展变化,客观上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理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当时,而且在后世都极大地困扰着历朝历代的君臣将帅和军事家们。
(一)强大的国力与军力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宋代的经济和文化相当发达,但强大的经济实力并没有在军事领域里显示出来。宋朝廷花费巨资供养了庞大的军队,其中禁军最高达80余万,厢军最高达20余万,此外还有10余万蕃兵和40余万乡兵,数量可谓不少。但宋朝廷实行“守内虚外”、“居重驭轻”、“兵将分离”等防范措施,兵力分布极不合理,部队平时缺乏训练,而忙于经商垦田,召募兵员主要是为了消除荒年饥民造反的隐患。所以,边疆每有战事,宋朝廷都感到捉襟见肘,无兵可调。即使凑集起兵马开赴前线,也由于军纪涣散和战斗力低,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屡屡败北。宋神宗在位时期(1068~1085年),面对军事上的积弱局面,曾一度实行变法,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王安石的主持下精简军队,裁汰老弱病残已失去战斗力的冗兵和冗将,补齐军营缺额。同时,实行将兵法,选用具有作战经验和能力的将领,专门负责某一地区驻军的军事训练,以改变兵将互不相知的现象。在乡村实行保甲法,加强地方民兵武装力量的建设,维持地方治安和防守边境。这些措施对增强宋朝的军事实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结果在后来对西夏的战争中充分显示出来。但在宋朝军事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这些局部性的变革只能收效于一时,不能建功于久远。反观辽、金、西夏,在经济实力居于劣势的情况下,能积极谋求军事力量的发展,使其占据优势地位。契丹、女真和党项人起兵之初人数不多,实力不强,武器装备与后勤保障都很简陋。但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作战筹划的军事民主制度,广采博议,择善而从,加上各领兵将领拥有临阵机宜处置大权,士兵心齐力一,纪律严明,战法娴熟,与人数众多的宋军作战往往取胜。其以游牧狩猎为主的经济实力虽然不如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宋朝,但他们善于将其最大限度地有效运用在武装力量建设上,以国力的发展来促进军力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他们的这种作法是成功的,并且直接导致了对宋战争的胜利。
(二)军事技术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大多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战争胜负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从宋辽、宋西夏战争来看,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虽然不敌契丹、党项骑兵的冲击,但据守城垣仍是其所长。宋军在对西夏作战中逐渐解决了占据制高点和控制水源的技术问题,采取“筑寨渐进”的方略,有效地扼制住西夏军队的进攻势头。而辽军、西夏军迟迟不能掌握攻城用炮技术,难以克复防守坚固的城邑,其军事行动也就仅限于边境袭扰。金军原本不会攻城,他们在对宋战争中善于向敌手学习,很快掌握了制造和使用炮、对楼、洞子等攻城利器的技术,攻陷汴京等军事重镇,灭亡了北宋。但他们占领了北方,并向江淮水网地区推进时,由于忽视了战船制造及使用技术的学习,始终令宋军在这一领域里占据优势,所以空有“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壮志,实际上是难遂其愿的。火器在这一时期尽管刚刚得到应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将陈规守德安、赵淳守襄阳,金军守汴京,皆赖之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杀伤敌军有生力量。总之,军事技术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此时已越来越明显了。
(三)少数民族汉化与尚武精神的衰落。“尚武好勇、心齐力一”本是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优秀的军事传统。他们立国之初,皆倚仗着大批受此传统熏陶的英勇战士南征北战。随着上述少数民族日益汉化和封建化,昔日金戈铁马的豪迈气概逐渐消失不见了,代之以奢靡游宴之风。对汉化给本民族带来的消极影响,辽、金、西夏政权的统治者并非毫无察觉。元昊曾竭力禁止党项人仿效汉族风俗,使用中原输入的奢侈品。金世宗也以提倡使用本国语言,提倡恢复围猎骑射风俗,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惜,上述保持和发扬昔日传统的作法并不能阻挡住契丹、女真和党项人汉化、封建化的历史潮流,也不能重振祖宗“马上打天下”的雄风。后来入主中原的元、清帝王同样在这个问题上一筹莫展。个中原因,是很值得后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