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

        正当希腊城邦陷于危机、内争不休时,地处北部边陲蛮荒之地的马其顿崛起。公元前4世纪中期,腓力二世(公元前359一前336年在位)执政,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在底比斯方阵基础上,创造了马其顿方阵这一古代世界最为优秀的战术,随即争雄希腊,经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战,大破希腊联军,“敲响了独立城邦的丧钟”,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翌年,腓力二世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以解放所有在亚洲的希腊城邦为由,号召希腊各邦对波斯进行“神速而幸运的战争”。但公元前336年秋,正当他准备东征时,在其女儿的婚礼上被刺杀。其子亚历山大继位(公元前336一前323),承希腊军事技术之利器,奋其父之事业,自公元前334年始,东征波斯,经格拉尼库、伊苏斯、高加米拉、海达斯皮斯四大战役,不仅消灭波斯帝国,还将战火烧到印度西北部,在东地中海世界建立了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演出了希腊世界最为辉煌的一幕。

        1、马其顿的军制、装备与战术

        马其顿实行君主专制政体,其兵役制虽有兵民合一的性质,却与希腊的公民兵制有所不同。在腓力二世时,已有一支步兵3万、骑兵3000的常备军,步兵基本由农民组成,骑兵由贵族充任。征兵以区为单位,每区为一军事单位,提供步兵1个小方阵(4093人)、骑兵1个连(64人)。全国据此划分为6个提供步兵的区和16个提供骑兵的区。

        马其顿军队主要由步、骑两兵种构成。步兵主要用于拼杀肉搏,咬住敌人骑兵是主要的冲击力量,常用于进攻敌人步兵的两翼或迂回包围,实行决定性的打击。在希腊历史上,雅典、斯巴达等邦曾有少量骑兵,但作用甚微,只有马其顿首次将之作为一正规兵种与首要的制胜力量。马其顿步兵分重装、轻装和中装三种。重装步兵又称方阵兵,是列阵的主力,其武器是短剑和16英尺长的长矛,防护装备有头盔与较大的盾牌;轻装步兵由贫农和附属部落(色雷斯人和伊利里亚人)提供,其兵器为弓箭、投石器和标枪,他们仍担当其传统职责:两军对阵时,列于阵前,作预备攻击中装步兵由希腊轻盾步兵演变而来,雅典最早创建轻盾兵,公元前426年,其步兵方阵被埃托利亚的标枪队打败,于是训练了一支轻盾兵,他们受过快速作战训练,穿棉胎或皮质的短衣,持标枪、刀剑、小圆盾,曾于公元前390年一战全歼斯巴达1个联队,足见威力。马其顿继承了此兵种,持14英尺长矛,右臂带一轻型盾牌,着胫甲和皮袄,作战时布置于右翼骑兵与重装步兵方阵之间,起连结作用,这样,中间方阵就如一堵运动迟缓的墙,右边是一扇运动迅速的门,而轻盾兵则如一个铰链,十分重要,当整个阵势呈斜形进攻时,若无此铰链,骑兵与方阵间必然中断,予敌以可乘之机。此外,还有投矛兵等。

        马其顿骑兵也分重装、中装、轻装三种。重装骑兵是主要打击力量,着盔甲,持长矛、佩长剑或弯刀,马有铁甲护头。中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法不详,可能是一种辅助性兵种;轻装骑兵的武器为弓箭、短矛、投枪,但无防护装备,战斗中起着保护方阵两翼与后部的作用。当时,骑兵无马镫、马掌,也无马鞍,只有马披或坐垫,但却是起决定作用的兵种。

        至亚历山大东征时,除上述诸兵种外,还有攻城兵、工兵、医疗队以及西方历史上的第一支后勤保障部队。其指挥系统亦较齐全,虽然所有战斗兵种和勤务部队悉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但却有一个参谋组织辅助他,其中有秘书、日记记录员、国王计划保管员、测量员、战史家、随军预言家等。故有的学者说,“亚历山大所继承的军队,是古代最精良的军队,是有史以来配备最齐全的军队”。在军事技术方面,当时已发明了用于攻城的投石器木塔和云梯,用于渡河的以兽皮装谷壳密缝而成的简便皮筏,以及穿透力极强、射程较远的弹弓等。至希腊化时代初期,军事技术有所进展,投射武器有弩,此为一种带机架的弓箭,箭长44-185厘米,重达15公斤,射程可达三四百米:还有一种能自动装箭的弩。炮有三种,能准确投射小型石核和标枪的弩炮;投射石块、石核或铅核的重投掷机械木炮;以及石弩。石核一般为35公斤,重者达70公斤,射程300–500米。攻城器械方面,主要有破城槌、攻城吊车以及体积大、能活动的攻城塔等。三列桨舰被四列桨、五列桨舰所取代,大的战舰上设有战斗塔,塔上有投射机械。

        马其顿步、骑兵的主要战术是密集纵深的重装方阵,即马其顿方阵。大方阵由16万一18万人组成,纵深有810、1216乃至24列不等,因敌因地而变化。至亚历山大时代,方阵有所改进,整个阵势由两个大方阵组成,人数在3万以上。一重装步兵方阵16384人,纵深16横列,每列1024人,正面长约1公里。方阵的组织较为严密,其基层单位是洛考斯,即方阵的1个纵列,16人,有一指挥官;16个洛考斯(16X16)组成一个小战术单位辛塔哥马,共256人;16个辛塔哥马组成1个小方阵(16X256),共4096人;4个小方阵组成1个大方阵(4X4096),共16384人。此为重装步兵方阵的组织结构。两个大方阵既可前后排列,也可左右排列。中装骑兵的最小单位是连,64人;8连为1营,512人;8个营组成1个大的中装骑兵团,共4096人。重装骑兵的组织可能与此相似,它们“在攻击时采用各种队形横队,普通的长方形纵队,菱形或楔形纵队”。整个方阵的打击重点在右翼,由中装步兵、国王的骑卫队和步卫队,以及重装骑兵组成中央是重装步兵方阵,左翼由轻装步兵与同盟者骑兵组成。大部分轻装步兵和轻装骑兵置于战线前方,负责打击敌方的战象或战车;有时布置一部分轻装步、骑兵于方阵之后,形成第二线,另一部分则保卫辎重和营垒。诸兵种配合成阵,更具机动性。

        重装步兵方阵的前6排士兵平持长矛,后10排斜持长矛。进攻方向可按前后左右灵活更换,整个阵势也可因敌因地而变队形;如敌包抄,则拉长成凸形;如包抄敌人,则突出两翼成凹形既可变为不封闭的楔形或箭头形,也可收缩成“盾牌挨盾牌”的高度密集形,用以突破敌阵。因其变化灵活,兼盾坚如铁墙,矛密似刺猬,故成为西方冷兵器时代最为成功的战术之一。

        2、亚历山大东征

        (1)东征的目的

        希波战争在希腊世界与波斯帝国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虽然此战后的百余年间,双方并未公开大战,但都伺机插手对方事务,如希腊内战期间,波斯以调停人的身份捞了不少好处,希腊雇佣兵也曾干预波斯王位之争,因此,对立情绪并未消除,反而越演越深。希腊久存报复之心,却始终为内争所苦,无力外伐。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征服希腊后,号召进攻西亚,于是成为希腊人心目中的复仇天使。但亚历山大东征,其目的不仅是夺取一个波斯帝国,且有其更庞大的计划,他有一句名言:“一个有志之士的奋斗是不应当划出一条什么界线的”,他是“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以征服世界为己任。这个世界没有边际,不只是西亚、非洲,也不只是印度、西欧,甚至连中国和英国也要囊括在内,他说,“把中国海岸作为希腊的天然边界,也是很可能的。这样一来,我的马其顿的强大与安全就将得到永久的保证”。关于他的野心,阿里安曾说,“即使在亚洲之上再加上欧洲,把不列颠诸岛也并入欧洲,他还是不会满足。他永远要把目光投向远方,寻找那些他还未见过的东西。”‘可见,亚历山大东征的原因,既出于希腊人报复波斯的传统心理,更是他追求名位、好大喜功、图谋主宰世界的雄心暴涨所致。亚历山大接受过系统的希腊教育,视野开阔、熟悉兵法,显示出早熟的特征。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他年仅18岁,率左翼攻势凌厉,旗开得胜,初显将才。公元前336年,其父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希腊诸邦群起背离,他即位时虽未足20岁,却颇成熟老练,内肃贵族谋反,外伐属国叛乱,运用战略奇袭,所到之处,望风而降,经年余征战,重新平服四邻,随即继承其父遗愿,东征波斯。

        (2)格拉尼库战役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3万余步兵、5000余骑兵东渡今达达尼尔海峡,与波斯军队相遇于格拉尼库河。波军闻敌兵渡海峡,将领迈农鉴于敌势强劲,士气高亢,曾建议先避其锋芒,实行毁粮草、焚庄稼、破坏城市的坚壁清野策略,使敌军无法立足。但主将阿西提斯“决不允许自己人的房子有一间被烧”,欲逞匹夫之勇,率军防守格拉尼库河南岸,5月,与敌军夹河而阵:2万骑兵沿河列队,形成一个长方阵,近2万步兵和雇佣兵居后,欲发挥其居高临下的优势;亚历山大方阵进攻,中央是步兵方阵,两翼为骑兵。号角吹起,亚历山大令部队与水流方向成斜角前进,以免波军一齐来攻。两军在南岸展开了一场骑兵大混战,“希腊人拼命要登上彼岸,波斯人则千方百计阻拦,波军标枪如滂沱大雨,铺天盖地;马其顿的长矛似万道金蛇,左刺右扎。”马其顿军首攻失利,幸好亚历山大亲自率骑兵杀到,双方再绞作一团,“鞍上人斗人,脚绊拳击;鞍下马战马,冲撞奔腾,酣战如狂,难解难分。”由于马其顿军“英勇顽强、纪律严格,也因为他们用的武器较好,是用坚固的山茱萸木制成的长矛,而波斯人使用的则是短标枪”,不久,波斯步、骑兵溃逃。马其顿军转而进攻外籍雇佣军,他们早被这突如其来的大祸吓得呆如木鸡,脚下生根,不知抵抗或逃跑,迅被包围,死伤大半,被俘2000余人。是役,亚历山大斗志骁勇,战折两条长枪,亲手斩杀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女婿和另一名高级将领,自己的头盔也被砍掉一块,险些丧命,以损失105人的代价,取得了其四大名战中第一战的胜利。

        (3)从陆地上征服波斯舰队

        波斯虽然首战败北,但仍然拥有400艘战舰,包括最精锐的腓尼基舰队,控制着制海权。雇佣的希腊将领迈农被任命为波斯海军司令后,欲把战争引至马其顿与希腊地区,与“不习惯服从别人”的斯巴达联合,鼓动希腊叛乱,攻击亚历山大的后方。马其顿战舰仅160艘,根本不能与之相拼。鉴于此,亚历山大提出了“从陆上打击敌舰”的战略:利用陆军优势,占领地中海东岸沿海诸市诸港口,夺取波斯的海军基地,使之不能招募补充兵员,无立足之地,“也就等于打垮了他们的舰队”。为实施此战略,亚历山大打了几次硬仗。

        ①哈利卡纳斯围攻战。亚历山大既决定先解决波斯水师,因而沿地中海东岸而下,不久攻克敌方水师重要基地米莱塔斯,进军哈利卡纳斯城,该城经迈农亲自经营,城防设施较为齐备,城内有大批驻军,港口有战舰驻守,且地势险要,故易守难攻。亚历山大兵至,离城千米扎营,然后着手攻城:先将9米深、18米宽的护城河填平,安装擂石塔,发石弹攻打守军,并用擂石器轰击城墙。守军欲火烧擂石器与擂石塔,出城袭击,被马其顿卫队逐回,折兵170人,马其顿方面死16人,伤300余。数日后,两个马其顿士兵酒醉夸功,带武器私自攻城,守军杀了这对莽夫,乘势向马其顿军射箭投石,双方在城根激战,守军再次被击回,险失城池。

        次日,亚历山大以擂石器继续攻城,守军居高临下,奋勇反击,全力向各擂石器的前卫队射箭投石,颇为得手,并发动一次反攻,烧了部分掩蔽屏障和一座木制擂石塔,但亚历山大一出现,他们立即扔掉火把和武器,逃回城里。再数日后,亚历山大再次攻城,守军倾巢而出,“有些人向攻城擂石器扔火把以及其他引火物,以便把火势尽量烧旺。但就近增援亚历山大的部队发动了猛烈反击,无数大卵石从塔上擂过去,弹丸如雨。敌军相当容易地就被击退,逃进城里”,伤亡惨重,有的死于肉搏;有的死于城墙缺口,因缺口太窄,退军众多而被挤死或追杀还有的是通过护城河上的桥时,桥断掉入河中,被同伴踩死的或被射杀。最大的屠杀是在城门附近,守军担心追兵尾随败卒涌入城内,过早关上城门,致使门外守军悉尽被诛。此战,守军阵亡近千人,马其顿损失40人。

        波军守将迈农见此惨景,加之部分城墙被攻塌,另一部分百孔千疮,难以久持,遂纵火烧城,撤兵而去。亚历山大率兵入城,将之夷为平地。此时已至初冬。

        ②伊苏斯战役。公元前333年春,亚历山大继续南征叙利亚沿海地区。此时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6年一前331年)率军60万(真正数字不可考)御驾亲征,他原驻扎于前亚述境内的索契,那里平坦无垠,适合其大军及骑兵调度,但不久又听信谗言,挥师北上,驻扎在亚历山大背后的伊苏斯城,惨杀了留在该城的马其顿伤员。攻占此处虽然能切断敌军的后援供应线,但因地势狭窄,“他的骑兵不能发挥作用,而且他那数量上的优势和大批的标枪兵和弓箭手肯定不会有用武之地”。

        亚历山大闻知,便回师北征,并鼓励士兵说:敌军虽众却因地势狭窄而不利其活动,却有利于调度方阵敌军久于安乐,我军则久经沙场;敌军是乌合之众,我军则猛勇善战;最重要的是,这是自由人与奴隶间的大搏斗;因此,波军败局已定,若能打胜此仗,便可称霸亚洲。士气顿时高涨。是年秋,大流士闻敌将至,先派3万骑兵、2万轻装步兵防守城郊的品那拉斯河,以便调配其他部队:将雇佣的3万希腊重装兵置于一线,对付马其顿步兵方阵两翼各布置6万重装部队,在左翼的山边,面对敌军右翼,部署2万兵力,并将所有骑兵调到右翼。其他军队组成二线,但因纵深太长,起不了作用。亚历山大见敌骑兵几乎悉聚右翼,与自己的左翼相对,遂加强左翼骑兵兵力,中央是步兵方阵,他则亲率右翼。战争一开始,他立即领骑卫队从右翼杀出,猛扑河边,以雷霆万钩之势恫吓波军,同时尽快进入混战状态,以减少波方排箭造成的伤亡。两军短兵相接伊始,波军左翼即不支而后退;但由于亚历山大的行动,方阵向右摆,因而出现缺口,大流士的希腊雇佣军乘隙而入,双方交织在一起,波军竭力把马其顿军推到河里,但马其顿军“决不甘心落后一步,更不能叫他们的威望和那战无不胜的美名受到任何损失”,因而战斗异常激烈。不久,“希腊雇佣军被切断,被马其顿方阵像割草那样大批撂好此时,80艘腓尼基战舰、120只塞浦路斯舰船来降,亚历山大大喜,命其歼敌海军。推罗舰队见敌舰甚众且阵容严整,遂决定避其锋芒,龟缩于南北两港,封住入口。亚历山大乘机加紧筑堤,并将擂石器置于其尽头,令舰上也安设擂石器,同时清除石堆,从四周一齐进攻。推罗人在城垛口处竖起木塔面对堤道,从塔中向外擂石射箭,用各种投掷物及火箭反击敌舰,但形势日趋危艰。推罗舰队见势不妙,便出港偷袭马其顿舰队,结果大败,绝大多数战舰失去战斗力,缩回港内不再妄动。亚历山大见时机成熟,从四周一齐进攻,三天后终于把南城墙轰垮一大段,马其顿军由此冲入城内。与此同时,舰队在南北两港均得手,全歼推罗舰船,攻克北港的塞浦路斯舰队从北部杀入,占领了该城北部。两面夹击,展开了一场大屠杀。马其顿军因久攻不下,加之推罗人曾在众目睽睽之下残杀战俘,故怒火万丈,“不论看到什么人都狠命砍杀,有八千提尔人(即推罗人)倒在血泊中”。马其顿方面约有400人阵亡。攻克该城后,亚历山大将其3万居民卖为奴隶。至此,历时8个月之久的苦战结束。亚历山大攻陷推罗后,决定远征埃及。此时叙利亚、巴勒斯坦均称臣,唯加沙不服。该城地处高岗,城墙坚固,物资储备丰富,并有一支阿拉伯雇佣军助战,企图长期死守。亚历山大兵至,绕城筑了一道360米宽、250英尺高的土岗,将擂石器置于其上,平射石弹攻打城墙,“把城墙轰得弹坑累累,面目全非”,又在一段城墙下打洞,使墙基下沉,最后坍塌;同时,地面部队也用石弹将城墙轰平一大片。守军伤亡虽然惨重,但仍顶往了三次进好此时,80艘腓尼基战舰、120只塞浦路斯舰船来降,亚历山大大喜,命其歼敌海军。推罗舰队见敌舰甚众且阵容严整,遂决定避其锋芒,龟缩于南北两港,封住入口。亚历山大乘机加紧筑堤,并将擂石器置于其尽头,令舰上也安设擂石器,同时清除石堆,从四周一齐进攻

        推罗人在城垛口处竖起木塔面对堤道,从塔中向外擂石射箭,用各种投掷物及火箭反击敌舰,但形势日趋危艰。推罗舰队见势不妙,便出港偷袭马其顿舰队,结果大败,绝大多数战舰失去战斗力,缩回港内不再妄动。亚历山大见时机成熟,从四周一齐进攻,三天后终于把南城墙轰垮一大段,马其顿军由此冲入城内。与此同时,舰队在南北两港均得手,全歼推罗舰船,攻克北港的塞浦路斯舰队从北部杀入,占领了该城北部。两面夹击,展开了一场大屠杀。马其顿军因久攻不下,加之推罗人曾在众目睽睽之下残杀战俘,故怒火万丈,“不论看到什么人都狠命砍杀,有八千提尔人(即推罗人)倒在血泊中”。马其顿方面约有400人阵亡。攻克该城后,亚历山大将其3万居民卖为奴隶。至此,历时8个月之久的苦战结束。

        亚历山大攻陷推罗后,决定远征埃及。此时叙利亚、巴勒斯坦均称臣,唯加沙不服。该城地处高岗,城墙坚固,物资储备丰富,并有一支阿拉伯雇佣军助战,企图长期死守。亚历山大兵至,绕城筑了一道360米宽、250英尺高的土岗,将擂石器置于其上,平射石弹攻打城墙,“把城墙轰得弹坑累累,面目全非”,又在一段城墙下打洞,使墙基下沉,最后坍塌同时,地面部队也用石弹将城墙轰平一大片。守军伤亡虽然惨重,但仍顶住了三次进攻。第四次时,亚历山大调来方阵,四面搭云梯冲上城墙,据说:“马其顿战士纷纷向前,展开攻城大竞赛,个个都说自己从不怕死,一定要第一个登上城去”,不久,全军涌入。但加沙市民顽抗到底,结果全部被杀,幸存的孤儿寡妇被卖为奴隶,亚历山大把附近部族移居城内,将之作为战争要塞。为时2月的加沙战事结束。

        不久,亚历山大从加沙出发,水旱两路向埃及齐头并进。埃及总督见大势已去,“就客客气气地迎接亚历山大进入埃及城乡各地”因。亚历山大整顿了埃及政务,将之分为两个行省,并修建亚历山大里亚城作为海军基地。至此,经两年战争,亚历山大实现了从陆地上解决波斯水军的战略,后顾之忧既除,便可以放心大胆地追击大流士了。

        (4)高加米拉大战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从孟菲斯出发,经推罗进入两河流域,9月底,与波军相遇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高加米拉。“在西方世界的战史中,所有一切的决定性会战,这一战要算是最惊天动地的。”此时,大流士因数次求和不成,又征集步兵百万、骑兵4万、200辆滚刀战车和少数战象(真正兵力不可考),以决一死战。他吸取伊苏斯战败教训,选战场于开阔平地,以利骑兵和战车活动。其阵势为中央为大方阵,两翼为骑兵。左翼为西徐亚和巴克特利亚等族的骑兵,在前面,面对亚历山大亲率的右翼,布置了100辆战车;全军最中央是大流士及皇家卫队,卫队两边是希腊雇佣军和波斯部队,中军前面,面对马其顿步兵方阵的是象队和50辆战车右翼为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米底等族骑兵,前面也有50辆战车。所有其他各族部队,以纵深队形组成第二线。由此观之,波军阵势实为三线,一线为象队和战车,二线为骑兵,三线为步兵。亚历山大兵至,休整4天,并亲自侦察地形与波军部署,作到知彼及熟悉地形。根据敌情,将全军布成一个“空心大方阵”:骑兵在右,方阵居中,左翼为步、骑兵混合部队;在第一线后,部署了一条后备线,由两个“快速纵队”组成,两翼后面各摆一队,其位置与正面形成一个角度,若敌人绕过两侧进攻,他们可以反击,若敌不来攻,则可向内移动,增强正面兵力。总兵力为步兵4万、骑兵700010月1日晨,战斗开始。亚历山大领军右移,波军也相应移动,大流士唯恐敌军移到不平坦之地,使战车失去作用,便令左翼骑兵进攻,“亚历山大的人马大批倒地,这是因为波军占有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也因为西徐亚的骑兵和马匹都有较好的护身甲”,但亚历山大亲率的右翼顶住了攻势,并实施反击,将其阵线突破。同时,在中央,波军出动战车,企图冲乱马其顿方阵,但方阵兵让开战车,骑兵和标枪手先以排箭和标枪扼其攻势,再一涌而上,砍杀车夫和战马,挫败了滚刀战车。接着,亚历山大率军以纵队向波军方阵进攻,严整坚实、长矛如林的马其顿方阵也随之逼来,“不一会,本已提心吊胆的大流士,这时看到四面八方已陷入险境”,于是故伎重演,“第一个拨转马头,溜之大吉”,中部波军亦随之溃逃。

        在左翼,波军突破了马其顿的阵线,一直冲到其辎重营,幸得马其顿的左翼后备部队赶到,大批砍倒来敌,方转危为安。此时,右翼的马其顿军受到两面夹击,正在纵兵追赶大流士的亚历山大得到飞报,立即引兵杀回,展开了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骑兵会战,波斯部队一中队一中队地成纵队摆开,与亚历山大的部队面对面地对撞。“双方都没有像一般骑兵会战那样投掷标枪和调动马匹,而是人人力图向前冲击,以冲破对方的一切阻扰,仿佛只有这样才是一条生路。因此,双方都毫不留情,拼命砍杀,各人不再是为别人打胜仗,而是为了自己的性命拼死拼活。”但亚历山大还是战胜了敌人,率全军追歼逃兵。此役,马其顿军歼敌30万,俘敌更多,俘获残存战象及战车。经此一战,亚历山大征服了半个波斯帝国。

        战后,亚历山大兵进巴比伦,获大批珠宝;进而兵抵苏萨,该城总督献价值12000000英镑的金条;继而攻陷帕塞波利斯,火烧波斯皇宫;公元前331年冬,为追赶大流士,兵抵原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获总值43785000镑的黄金,但大流士又东窜了。次年7月,亚历山大终于赶上了大流士,但他已被心怀二志的巴克特利亚总督唆使皇家卫队杀害。此后三年,亚历山大不断用兵,收复波斯帝国东部,消灭了这个大国。公元前327年夏,他率领3万大军东征印度,所到皆取,次年,在印度西北部的海达斯皮斯河畔,与印度国王进行了其平生四大名战的最后一个、也是战术上最卓越的一战。此后,他仍欲东征,“可是马其顿人看出,他们国王所进行的事业,只不过是一个苦差事紧接着另一个苦差事,冒完一次险又冒另一次险,他们的情绪早已开始下降了,营地里三五成群地对他们的遭遇叫苦连天,….有些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表示不干了”,加之瘟疫横行,大批士兵病倒,在此形势下,亚历山大只得撤兵西归。公元前324年,班师巴比伦,十年征战遂告结束。

        3、亚历山大取胜原因

        亚历山大以十年武功,征服波斯,建立了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他的成就在人世间达到何等辉煌的程度,无论在希腊还是东方,还没有一个人有过这么多,这么惊人的业绩”,可谓战功赫赫。究其原因有二。

        客观而言,他的主要对手波斯帝国,此时已经腐朽,政局不稳,内讧不休,属国常怀二心,故虽幅员辽阔,军队甚众,却运转不灵,仅存大国之表,而无帝国之实。诸被征服属邦,或乘机壮大己势,或相机拱手献城,不愿卖力。亚历山大兵至小亚,除格拉尼库一役,几无战事;在地中海东部沿岸,除推罗、加沙两城外,余者请降;埃及文明古国,也“客客气气”地迎入,苏萨“献城归顺”。兵不血刃,已连下半个帝国。大流士三世,身为国君,实为懦夫,无德无才,昏庸无能,两次御驾亲临,均率卒数十万,却不识地理,不明兵事,指挥无方,畏敌如虎,皆于酣战之际,率先怯逃,或“一跃上马,逃之夭夭”,或“拨转马头,溜之大吉”。属国不臣,君无将才,亡国当属必然。

        主观而言,是亚历山大治军有方、指挥卓越、战略战术运用精妙之故。每次战役,亚历山大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此曾负伤累累,几次险些丧命,与士卒“苦累同受、祸患同当、福禄同享”;赏功将士,慷慨大方,凡立功者,一个不漏地论功行赏,以资鼓励,对声誉极佳、或勇于危难者,“额外发给各式各样的奖品或奖金,对有特殊英勇行为或巨大贡献的军官,还赐戴金冠”;他熟识将士,对各级军官及勇猛之卒,均能道出名姓,夸其功勋,如数家珍;他体察军心,当战争休整时,让新婚者回家探亲。在宽厚待人、重赏功卒之时,亦严格要求:“每个人在遇到危险时要想到纪律进军中需要安静要作到鸦雀无声;需要欢呼时要喊得响亮;必要的时候,要喊出惊天动地的杀声。每个人都要机敏地服从命令,还要机敏地向部下传送。每个人都要牢记:个人的疏忽会造成全军的危险;个人的努力也有助于全体的成功。”由于身先士卒、深察军心、严格治军,故将士一心,乐于效命。

        在战略上,亚历山大也极为出色。远征波斯,有陷于两线作战的危险,故远征之前,先除后顾之忧:兵扫西北、南服希腊。在进攻波斯途中,亦将消除后方祸乱作为首务,征服波斯西海岸,既使强大的波斯舰队无立锥之地,又使其不能与希腊本土怀二心者联合为患,可谓一举两得。待埃及请降,后患根除,方放手追敌,可谓用心良苦。在打击敌人方面,他注重分化瓦解、抚剿兼施:对主动归顺者,“以礼相待”,予以自由,如印度王波罗斯战败归降,他亲自迎接,将“原有王国的主权交还给他”;对希腊诸邦,也极有耐心,让降者自持其政体,并不强求接受君主制;他尊重别国信仰,如兵取埃及后,不惜劳足千里祭拜阿蒙神,他尊重妇女,不让士卒强行无礼,对犯令的人间禽兽,处以死刑;他不搞种族歧视,不以本族为贵,不以他族为贱,视善人为亲属,视恶人为蛮种。这种兼容并蓄的政策足以赢得敌国人心。另一方面,对顽固不降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对推罗、加沙等,尽屠其民,夷为平地;对首起叛乱的底比斯,进行了有如“报千年仇雪万年恨那样的大屠杀。”恩威并用,足以使降者不敢二心。

        亚历山大临敌制胜,大半要归于马其顿方阵这一战术的灵活调度。此种方阵,实为以寡击众的优越战术,它变动自若,攻守皆宜。如亚历山大一次征讨马其顿北部叛军时,前后受阻,便令撤军,将方阵疏成120纵列,两翼各部署200骑兵。他先令骑兵直竖长矛,尔后把矛头朝前用冲锋状,并左右摆;方阵本身,在他调度下,步法矫健、军容严整,并向左右两翼交替回旋,在很短时间内演示了各种队形变换,然后令左翼突出一部呈尖山状进攻。敌军看到其部队调度灵活、纪律森严,早已目瞪口呆,不等对方靠近就逃走了。“闪电”战也是亚历山大常用战术之一,如征服中亚,就常常以这种长距离的穿插、包抄、快速前进的战术取胜,达到战略奇袭的目的,靠此战术,曾一次俘敌4万、牛23万余头,足见其效。

        以上所述,皆为制胜利器,也足以证明亚历山大不失为千古名将。关于他的将才,阿里安曾归结如下:“他采取行动时英明果断,即使在昏暗迷茫中,也从不犹豫情况明朗时,则更是目光炯炯,成竹在胸。对部队,从装备训练到调动指挥,都异常精明巧妙。他善于鼓励士气,使全军感到前途光明。遇有艰险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在胜负难分成败不定之际,他能当机立断,大胆行动。他能急中生智,掐算如神,常使敌人措手不及,束手就擒。他对敌人的阴谋诡计经常保持高度警惕,绝少陷入圈套。他言必信、行必果。他在金钱问题上,对自己一贯苛刻,对别人则十分大方。他的品德崇高,人世罕见。”所陈当属公允。

        公元前323年6月,被誉为“西方名将第一人”的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年仅33岁,他所建立的大帝国也随之解体。但经过他的努力,东西两大文明接轨了,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即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一前30)。这个时代的成果以及亚历山大的将才,是后人所无法忘记的。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