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简述(论军事)·第三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兵法简述(论军事)·第三

兵法简述(论军事)·第三

作者:古罗马·弗拉维乌斯·韦格蒂乌斯·雷纳图斯

出自————《兵法简述(论军事)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卷三所述系战术和战略,韦格蒂乌斯著作中的这部分内容对中世纪的兵事影响深远。他阐述了有关预备队的使用问题,并认为这是斯巴达人所创造的战法,罗马人是从他们那里引进的。“安排一部分兵力作预备队,比起把部队的正面布列得太宽要强得多”。今天看来这样的指令与当年作者记叙时同样有理。合围追击的问题谈了,地形问题也没有遗漏。“得地利之便较之勇敢无畏尤益”。对敌人的估计务必慎而又慎。“了解敌人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主力兵军官的特点,至关重要。要摸清他们的性格是急躁轻率还是小心谨慎,是富于冒险性还是畏首畏尾;他们作战时凭老谋深算降敌还是碰运气取胜。”

—— 英译本卷前提要

   据古文献记载,在马其顿人之前,世界霸主是雅典人和斯巴达(拉西第梦)人。诚然,雅典人不仅精于武事,而且在其他各种技艺方面也都业绩辉煌;斯巴达(拉西第梦)人则仅限于对战争备加关注。然而,史家认为,正是他们首先凭借从交战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得出某些结论,并将其编著成书的。当时普遍的看法是武事无非是英勇无畏,在某种程度上再加上机遇;而他们则主张要重视作战经验,要研究训练和战术问题。他们提升兵法教官,称之为战术家,请他们教年轻人作战实践和使用兵器的各种方法。这可真是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奇人!他们希望探究的主要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战法,舍此其他战法概无以存在。

   罗马人正是以他们所定的准则为据,不仅在实际中运用这些作战法规,而且还按照自己的理论著书立说。

   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您命令我这个小人物将散见于诸多的著作家的众多书卷中的内容尽可能言简意赅地叙述出来。细读浩瀚的卷帙令人厌倦;浏览片言只语又恐一知半解,得不出完整的理念。 [ 注:这一小段文字英译本无。 ]

   拉西第梦人在交战中运用战术取得了怎样的好处勿用细说,只要以克桑提普斯为例即可明了:他孤身一人去找迦太基人,给他们提供援助,那不是兵力和勇气,而是智慧和兵法运用。他彻底粉碎了敌军,将阿蒂柳斯·雷古卢斯生擒活捉,使罗马军队大败溃输,以一次交战的辉煌胜利结束了整个战争。 [ 注:这是发生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一段史实。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在利帕里群岛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前256年,由执政官雷古卢斯率领的罗马军队,在埃克诺穆斯角附近的海战中又重创迦太基人,并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连获胜,但到前255年,迦太基起用拉西第梦人克桑提普斯,结果罗马人被克桑氏指挥的迦太基军击败,雷古卢斯被俘。此番远征以罗马人失败而告终。但第一次布匿战争至此并未终结,战争还延续了10余年。直到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之后才决定战局。这场延续23年之久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在签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之后结束。 ] 同样,汉尼拔在准备进攻意大利时,找了一位拉西第梦人作高参 [ 注:据说,此人叫索齐尔,罗马史学家科尔内柳斯·内波蒂的著作中提及过此人,他是汉尼拔的朋友和传记作者。 ] 。他听从这位高参的计谋,不仅打败了罗马的多位执政官,同时还歼灭了他们的多个军团,虽然凭实力和军队的员额汉尼拔都比不上他们。

   故此,谁想控制世界,就要做好战争准备;谁想赢得胜利,就必须刻苦训练军队,要凭借本领和智慧,而不是希图侥幸。谁也不敢向明知在交战中比自己更加强大的对手去挑战,或者对之施加侮辱。 [ 注:与前两卷一样,英译本在文前冠有“导言”的标题和“呈瓦伦丁尼安皇帝”的副标题。 ]

   、我在本书卷一中讲了许多有关募选新兵和对他们实施训练的看法。卷二叙述的是军团的构成和内部管理问题。在这第三卷中将会听到战斗号角的响声。我将在这一卷中谈及作战的全部技巧和制胜的决定因素。如果军团内部规章明确,军士训练有素,那么我在这里所讲述的内容就比较容易被接受,就能带来更多的裨益。 [ 注:这段文字英译本中无。 ]

   军队是军团、辅助部队以及骑兵的集合体,它是为实施战争而建立的。军队的规模究竟多大为宜,这个问题当由职业专家来决定。薛西斯、大流士、米特拉达悌等国王都曾将无数的民众武装起来。实际上过于庞大的军队之所以溃败与其说是由于敌人的英勇,倒不如说是出于自身的臃肿。要知道,人数越多,出现偶然性的机会就越多。比如,在转移时由于人数众多,行动就比较缓慢;因为队伍距离拉得过大,通常容易受到敌军即使是小股部队的袭击;在穿越复杂地形或涉水渡河时往往会因辎重转移迟缓而引起混乱;此外,为无数的驮兽和坐骑准备饲料也是一大难事。在任何一次征战中备足粮草决不是轻而易举的,且又必须先行,否则势必会拖住庞大军队的后腿。尽管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备足了储备粮,终因人数太多,每天的消费量太大,很快也就耗尽了。人员过多又往往会造成缺水现象。一旦军队返回后方,由于人多,在撤退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许多人丧命,而那些能够侥幸逃生者也已成了惊弓之鸟,就再无胆量去奋勇作战了。

   古人宁愿不要庞大的军队,而要训练有素的精兵,其道理就在于此。这是他们从实际经验中记取的免除上述各种难处的灵丹妙方。在一些不太大的战争中,他们认为有一个军团再加上若干辅助部队就足够了,也就是1万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这样一支队伍通常可由行政长官以等级稍低的将军的身份率领出征。如果预见到敌方兵力众多,则往往还派出一名执政当局的代表,作为高级辅佐率领2万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去对付敌人。要是许多氏族爆发起义,而气势又十分嚣张的话,必须加以镇压。这时要派出2名将军率领2支部队,他们领受的命令常常是:“着令两位执政官同心合力抑各自竭力奋进,以祈国家免罹祸害。”

   总之,在漫长的历史上罗马人曾经在不同的国家跟不同的敌人作战,但不管什么时候军队总是够用的,因为他们认为军队未必要搞得很庞大,但却要有足够的兵源,即使这样,他们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军营之中盟邦辅助部队的员额决不能超过罗马公民的人数。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3-1。小标题是Disposition of action(作战部署)。 ]

   、现在,我要来说说部队的医务状况,这是一个值得引起特别重视的问题。这里包括:营地选址、饮用水、季节、医疗服务、训练的形式类别等方面。

   所谓选址,说的是营地不应当选在鼠疫流行的地区,不应该选在瘴气弥漫的沼泽附近,也不应该选择太阳曝晒、不长林木、没有植被的地方。

   夏季时节,军士务必要宿于帐篷。他们出发的时间要早些,以免遭太阳曝晒和路途疲惫而得病;他们应该在黎明之前就拔营开进,在热气散发之前抵达指定地点。严寒的冬季,最好不要在雪地上和冷峭中实施夜行军。应当使军土们有充足的柴火,并保证他们的衣装能够御寒,怕挨冻的军士不是强壮的人,不适于战事。

   军队不该饮用有害的、泥坑里的污水;饮用脏水无异于服毒,不能饮鸩止渴:这会导致传染病。一旦发生此类情状,他们的直接官长、保民官,甚至统帅都要亲自对他们表示始终如一的关怀,以求使患病的袍泽能够由于良好的膳食,并得到杰出的大夫的看护治疗而尽速恢复健康。作战任务的负担已经相当沉重,要是再让疾病去折磨他们,那实在是太不幸了。

   有作战经验的官长都晓得,对于军士的健康来说,体育锻炼的功效比之医生的治疗更好。因此,他们希望步兵在遇到雨雪天时也要坚持在顶盖下从事锻炼,在其他情况下就到野外去锻炼,要天天练,坚持不懈。同样,他们命令骑兵连同他们的马匹不仅要经常在平坦的地方操练,而且要到陡峭的、沟沟坎坎的、难以通行的隘路险径上去训练,以便即使在艰难的战斗时刻也不致面对先前未曾经历过的险阻而束手无策。

   由此可以结论,军队应当怎样大力地坚持进行军事训练。如果他们在军营生活中对这样的劳作已经习以为常,应付自如,则在同敌人接战时就能赢得胜利。如果在秋季或夏天大批军士在同一个地方停留太久,那就有可能使水质变得浑浊,使他们吐纳的空气受到污染,进而染上危险的疾病。为避免发生此类现象,只好频繁地搬迁驻地。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3-2,小标题是:Means of preserving health(保护健康的意义)。 ]

   、这一节我要来叙述一下有关军粮、饲料和谷物的准备事项。

   有人认为,粮秣不足比之会战失利对军队来说更加致命,即所谓饥饿比刀剑更加可怕。假如某些别的物品觉得不敷使用,那是可以就地予以补充或找其他东西替代的;但是,一旦粮秣发生严重短缺,而事先又未有充分准备,那实在是无计可除其害了。在征战中,你手里最有力的武器莫过于使自己方面粮草充足,而陷敌人于食不果腹的境地。因此,在开启战事之先,务须全面进行考究,应有多少储备,消费的需求有多少,以便随后能够及时地把饲料、谷物和其他粮食运到,因为这些物资通常要由行省提供,再将其存放到适合于转运,而且比较安全的地方去,所收储的数量要比计划消费的多一些。要是有保障提供的数量不足,那就提出要求拨款的申请,而且一切都应提前准备妥帖。要明了,在没有武装保卫的条件下,想安安全全地控制财物是不可能的。常常会发生要求你必须付出双倍的消耗的情况,也常有围困的时间比想象的要持久得多的情况,因为敌方即使自己已在挨饿,也不会中止对他们想以饥饿战胜的对方的围困。

   一旦敌人入侵,那就必须把所有的牲口,把全部粮食作物,甚至水酒,统统搬运到适宜的有武装人员守卫的工事里去,或者储藏在极其安全的城池里。这些都是敌人可能掠夺去供他们自己享用的好东西。这种事要用敕令的方式实施,要使这些物资的掌有者深信这样做的必要性;有时甚至不得不强制他们这样做。同时还要派出押运队帮助他们转运。对于行省的居民,应当坚定不移地要求他们在敌人入侵之前就把自己家人和所有财物都隐藏在四门之中(城池里)。此前务必要加固城墙,准备各种投射武器,因为等到敌人来了再去做这些事,人们就会因恐惧而陷入混乱;而原本可以从别的城市获得的援助,会由于交通中断而无法得到。只要我们的谷仓有可靠的保卫,而且支出有度,加上资源充盈,尤其如果一开始就采取预防措施的话,一般说来军队不致受到缺粮所威胁。可要是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收藏的时候再想到节约,那就为时太晚了。

古时,在艰苦的征战中军人的粮食按等级分发的少,按人头平均分发的多。不过,一俟困难时刻过去之后,所有扣除的部分会由国家如数补还给他们的。

   应当想方设法做到不使冬季短缺柴火和饲料,不使夏天少水。任何时候都不应当出现缺粮、缺醋、缺酒,尤其不应当发生缺盐的情况。

   城市和要塞最好由不太适合于编队列阵的军人去守卫;他们可以用各种兵器,用箭镞、棍棒、弩、投石带、用弩炮抛射出去的石块守卫这些地方。

   要千万防止各行省单纯善良的民众被敌人的狡诈诡计和阴险的许诺所迷惑而受骗上当。常常因为轻信他们假装要谈判、要媾和的诺言而酿成祸害。

   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如果麇集到一处,他们就要挨饿;而假如他们分散成小股,则又易于遭到频繁的攻击而被击败。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序号为3-3,小标题是Care to provide forage and provisions (关注粮食和饲料的准备事宜)。这以下的一段文字俄译文稿中无,英译本是直接接续下去的,未另起行分段,从内容上看显然不是韦格蒂乌斯本人的文字。下文在奥列弗·莱曼·斯波尔丁的一段引文前后有方括号。 ]

   在韦格蒂乌斯时期,其前及其后,围城的军队攻克一座永备的构筑坚固的城镇时非剪除其抵抗力不可的这种概念,可以从查士丁尼(483-565)统治时期幸存下来的一篇专题论文中得到证实。军事工程师觉得他的杰作完全可与建造一座比较坚固的城市的最高水准相当,他提供了一个能够安全实施指挥,充分提供用水,自然也能大量储存食物和埋伏守卫部队的场所。[这位作者也像奥利弗·莱曼·斯波尔丁上校在他的《希腊和罗马的笔与剑》一书中所释义地那样设定:“为抵御攻城槌,石头城墙的厚度至少要达到8英尺,这就必须挑选坚硬的大石块,要把长出来的部分凿掉,像凿去露头石那样把城墙搞平整。为防止敌人从云梯爬上城头,城墙的高度必须达到30英尺。在一定的间隔处,他还设置有内侧呈圆形、尖角朝向敌人的角楼,城墙顶端有胸墙,外带一个底切部的壁龛,以使在这里值勤的人能躺下休息而不致堵塞旁侧的交通壕。要是堡垒筑在地平面上,那就要挖60英尺宽的明沟,沟深达到其底部稍低于城墙墙基即可。这是防止在城墙上挖洞的一种保护措施。”]

  、有时候,不同地区集结起来的军队会滋扰生事。他们实际上不愿意去作战,却佯装愤懑,质问为什么不让他们参战。这种情形多半由那些在驻地长期养尊处优之辈所挑起。这些人不习惯严格的生活方式,鄙视他们必须在征战中付出的辛勤劳动,而且惧怕交战,因为他们早就荒废了军事训练,如今又铤而胡作非为。

   一般说来,这类疾患有许多良方可以医治。当这些部队(未集结前)还分散居住或各自仍留住在原有营房里时,保民官或者他们的副手,以及这些人的直接官长就要极其严厉地强迫他们进行各种训练,要求他们培养坚毅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尤其要服从命令。他们应当不断地在野外进行军事训练(正像他们所称谓的这叫野外狂跑)[还要经常检查他们的武器是否完好无损]。这些人不能享有假期,必须随时随地注意对他们下达的命令和发出的信号有无回应。

   必须坚持让他们练习射箭、投矛,用投石带或徒手抛掷石块,并全副武装地操练各种动作,以短棍代替刀剑学习劈砍功夫。这些练习应当占据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直到汗流浃背为止。同样,还应该强迫他们操练奔跑和跳跃,学会跨越沟壕的本领。如果驻地周围有大海或者江河,夏季就应该使全体人员下水游泳。此外,还要强迫他们砍伐林木,在灌木丛中和陡峭的悬崖上开辟通道,把树木削平,把沟挖好,占领一块地方,准备好盾,设法不让同伴们将自己从阵地上撵走。

   当这些军人,不管是军团的还是辅助部队的,或者骑兵部队的人员,他们在各自的驻地,经过这样的训练,掌握了这些本领,一旦以后从各个分队集结到一起去征战时,很自然地就会因一种试比高低的竞争心理渴望早日投入战斗,而不愿再过没有战事的宁静生活。一个在心中对自身的功夫和实力充满信心的人是不会考虑滋扰生事的。

   从另一方面讲,军事长官必须谨慎从事。在保民官、他们的副手和基层指挥人员的协助下,他应当获知在军团里、在辅助部队或者骑兵兵营里哪些人是不安定分子和好生事分子,这一点他必须据实明察,而不是轻信告密者出于妒忌的谗言而定断。对于不安定分子和好生事分子,军事长官应有先见之明,应让他们离开军营,派他们去执行看来他们乐意去做的事情,比如,加强并守卫要塞和城市。军事长官这样做的时候应力求乖巧,要让他派出去的那些人心里觉得他们是专门被挑选出来的,因而深感荣幸。就大多数人来说,大家齐心一致地决意要破坏秩序,那是从来也不会的,但他们有时会受到少数人挑动。而这少数人就是希望只要大家都来为他们的罪过分担责任,他们就能躲避为他们的恶习和罪行应受的惩罚。如果说极有必要建议采取强有力的方法的话,那最正确的措施便是照先人的习俗严惩少数罪魁祸首,以收杀一儆百之功效。

   有些将帅善于通过做艰苦的工作、加强训练的途径将队伍整治得井然有序;而有的官长则一味用惩罚威慑迫使军士驯从就范,相比起来前者理应受到更多的称道。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3-4,小标题是Methods to prevent mutiny(防止兵变的方法)。 ]

   、在交战中,战士们需要细听许多命令和信号,因为那是正在进行生与死,成功与失败的斗争场合,任何细微的疏怠都不能恕谅。在所有的制胜要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正确地履行所收到的信号。由于在混战中不可能只靠口头命令去掌握人数众多的军队,情况本身又常常要求下达新的命令或者去执行新的任务,于是自古以来各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借助于信号得以使统帅认为必须做的事情总能让整个部队知晓进而去执行的办法。

   这类信号大致有三种:口述的(vocalia)、声传的(semivocalia)和无声的(muta)。其中前两种是可以听到的,后一种要通过视力。

   口述信号由人的嘴巴发出,在警戒和交战时可以表现为口令,像“胜利”、“武器光荣”、“勇敢”、“上帝与我同在”、“皇帝凯旋”等等,在一定时间内由部队的主要负责人确定。但应当注意,这些口令必须每天更换,以避免用久了会被敌人窃知,而便利他们的间谍在我驻地范围内不受惩罚地来回转游的危险。

   声响信号由喇叭、军号或号角发出。喇叭本身便是(铜制)乐器;军号(bucina)也是一种铜管乐器,弯弯的,像一个金属圈儿;司号兵吹的号角大多用野牛角制作,一般都有银镶边。要是会吹,倒也并不费劲,声音还相当悦耳。根据这些乐器的声音部队能够确切地分辨出:是在原地停留,还是向前推进或者后撤[是追击逃敌还是击退了之]。

   作无声信号的可以是鹰帜、龙旗、各种各样的小旗(vexilla)和手旗(flammulae) [ 注:此处俄译文为флажки,是手旗的意思,但括号内的拉丁词flammulae意为小火、小火焰。 ] 、马尾巴、羽毛等等。将帅把旗帜往哪儿指,部属就高举自己的旗帜跟着朝那个方向挺进。也还有别的无声信号,比如将帅在战场上命令在马上或者衣服上,甚至兵器上做上某种记号,以分清是敌军还是自己人;此外他还可以用手势,按蛮族风俗用鞭子或者他穿衣服的特殊动作发出信号。

   军士要在驻地、在征战中、在军营训练时学会这一切,以便能够分辨不同的信号,理解它们的含意。当然,和平时期就应该不间断地进行训练,并练就在激战和混战中使用这些信号的全部技巧。

   部队行进时掀起的尘土也是常见的无声信号,这种宛若云霞的尘土飞扬,表明敌人已近在咫尺;当部队遭分割时,如果别无他法传递消息,夜晚可用火焰,白昼就放浓烟为盟友施发信号。也有人在工事或城池的炮楼上竖起杆子,用竖起来、放下去表示他们在做什么,借此作为联络信号。 [ 注:俄译文稿卷三中的这第五节在英译本中全无。 ]

  、有些对兵事相当有研究的人认为,军队在转移时遇到的危险通常比直接战斗时更大。在接战时大家都携带着全部武器,敌人就在你的对面,看得清清楚楚,双方都是在充分准备之后才投入作战的。可是部队在转移时,军士们一般都轻装,他们的注意力不那么集中,一旦遭到突袭或者预设的埋伏,会立即显得惊慌失措。因此,将帅应当十分认真、十分细心地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力避行军途中遭袭击,要是真的发生这种情况,也能较易于将其挫败,而不致受损。

   因此,官长首先应当有经精确绘制的战场地形图(itineraria),上面不仅要标明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步数(距离),而且要使官长一看就能精确地了解道路状况。要把那些按比例微缩了的路径、所有的交叉路口、山峦、河流都标示得很醒目。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认为,凡有先见之明的将帅身边都带着他们作战地区那些省份的地图,这些图不仅仅是标有若干个记号,而确确实实是认真细致地绘制而成的。有了这样的地图就可以不只是凭理念的推断去选择方向,而是从图上能完全看清他们准备行进的那段路的走向。此外,将帅应当掌握每一个细节,亲自去向受尊敬的熟悉地形的智者单独请教,仔细询问。为了断定真实的程度,搜集情报要广泛,接触面要宽,力求所掌握的材料准确无误。

   再,[在有走错路的危险时]务必事先找好合宜的熟悉道路的向导,要有人看着他们,向他们讲明两种选择:要么受奖,要么受罚。如果他们能明白他们是逃跑不了的,只要好好完成任务,他们将受到嘉奖,而背叛意味着死路一条;如果他们能懂得这一点,就会是很有用处的人。还必须判定,这些向导都是干过这一行的,是有经验的行家。要避免因两三个人出差错而使大家陷入绝境。还应当记住,缺少经验的乡巴佬有时很会说大话,总是要人相信他知道许多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东西。 [ 注:英译本至此成一节,序号应是3-5,小标题为:Marches near the enemy(在敌人近侧行进)。 ]

   最最重要的预防措施是口风一定要紧,一定不要让任何外人知晓部队将去的地方和所走的途径。在征战中加强保密措施是确保安全的最佳手段。所以,古人在军团里都供奉弥诺陶洛斯的雕像。 [ 注:俄译文稿在此处有一脚注:“普林尼在《自然史》第十卷第4节中也讲过这一点。由于这里讲的军团是前马略时期的军团,所指的不知是不是一般的公牛塑像(一种图腾),这在古代艺术中是常见的。”在书末的注解中将对弥诺陶洛斯另作介绍。 ] 这意思是要表明将领要像在内心深处同根本无法接近的迷宫中供奉的这个牛头人身怪物一样,把他的计划深藏不露才是。

   其实,顺着敌人认为最不可能的路径运动反倒是比较安全的。当然,由于敌方派出的侦察人员会探听到我方队伍的行动;或者仅属猜测,也可能曾为他们所目睹;有时也会出那么几个逃跑者和背叛者。这时就要立即决断,该用什么方法去挫败他们的企图或者采取何等样的反措施。

   在将帅准备率领他的部队开进前,最好派出最忠诚、最精灵、最细致的人骑上上等的马匹去察看前方的地形,探明前后左右的整个地势,要躲开敌人可能设伏的地块。侦察人员夜间出动比白昼强。一旦被敌人捕获,这些人员中有的可能会背叛。

   先头部队最好是骑兵,步兵尾随其后;辎重、驭兽、辎重兵和车马居中央位置,再配置一部分骑兵和步兵殿后,准备击退来袭之敌。在军队开进时,诚然,敌人有时会从前面实施袭击,但更多的是从背后袭来。辎重要由武装队伍掩护好,因为设伏的敌人往往会从两侧攻击辎重队。要特别重视行军纵队中预料有可能遭到敌人攻击的那一部分,应专门指派优秀骑兵和轻步兵以及步兵弓箭手对其进行加强,以便抗击敌人的袭击。即使敌人要包围整个部队,那也应当准备好兵力从各个方向给以反击。

   为了在这种突然袭击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混乱中不致造成大的伤亡,应当提醒军士们保持沉着冷静,把武器准备好。这是因为在艰难时刻突然性会使人震惊,而只要所发生的一切是属设想范围之内的或曾有过预见的,那就不致引起恐慌。古时的著作家曾特别强调指出,要是负伤的辎重兵(有时会有这种事情)害怕了,驭畜叫喊不迭开始表现出不安了,此时作战部队决不应受到惊吓,他们的队伍不能稀拉,不能拉开得超过正常的距离,也不要无端地挤成一堆,以免影响自己的行动,给敌人提供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运送辎重时也要像正规军一样,举着旗帜的缘故。辎重兵现如今称“加利阿里”,从中挑选富有经验的称职的人士,分拨给他们近200匹驮畜和一部分驭手。要为他们备足饲料,让大家都知道某一部分辎重应该随哪一面旗帜行进。走在前边的战士要与辎重拉开一定的距离,以求发生交战时不致因队伍过于密集而使辎重蒙受损失。 [ 注:英译本至此又成一节,序号应是3-6,小标题为:Routes kept secret (行军路线要保密)。 ]

   当部队行进时,要根据不同的地形变更护卫的方式。比如,在开阔地上通常是骑兵,而不是步兵来袭;而在森林、山坡或沼泽地带则应多注意防止步兵的袭击。尤其要力避由于管理不严有些人急匆匆朝前挺进,另一些人则慢吞吞掉在后头,因而出现队伍脱节或者稀拉现象。而敌人是会毫不迟疑地插入这些空隙的。

   据此,应当委派一些富有经验的督军、副将或者保民官,他们既要能使性急的人放慢速度,又要能激励那班过于懒散的人尽快行进。其实那些走在头里距离拉得太远的人,一旦遭到袭击,往往只能朝前奔跑,而不会转身回来的;而那班远远掉在自己队伍后面的人,则既可能被敌人的部队击溃,也可能垮于自己的绝望情绪。

   还应当明了,敌人在他们认为有利的地点会隐蔽地设伏,或者公然发动攻击,直接投入战斗。为使这种隐蔽的埋伏不致造成祸害,将帅应对此表示关注,这就必须事先把一切都研析透彻。使人措手不及的埋伏要是本身也遭到包围,那它同样是十分危险的,甚至比它为对方准备的险境更险。

   如果敌人企图在山坡地上直接用兵实施攻击,那就应该派出一支小队去抢占制高点,好让逼近过来的敌人看到他们是在低处,因而不敢继续冒进,因为他们已经看清在他们当面和高处都有武装的部队防卫着。要是没有险情的道路路面狭窄,那么就应派一些军士带上斧前行,不管有多大困难,要把这条路拓宽,这总比想省力走好路而遭到危险要强。

   我们还应当熟悉敌人的习惯:通常他们在什么时候发动攻击,是夜间还是黎明时分,或者善于对正在休息的疲惫的对手实施攻击,要竭力打乱他们的习惯做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探明他们的主力是步兵还是骑兵,是标枪投手还是弓箭手,他们在人数上是否占优势,武器是否精良。我们应当设法把一切都搞得对我有利,于敌有害。还应该仔细盘算,什么时候出发为好,是白天还是夜间;离我们急于去的地方有多远的路程;在途中,夏天要设法保障用水,冬季要避免难以通行,甚至根本无法通行的沼泽地或者水量很大的溪流。在这种难走的路上部队很可能在到达原定的目的地之前就遭包围(甚至被歼)。

   如果说能否做到上述各点足以反映我们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兵法掌握运用达到何种程度的话,那么我们能否捕捉住敌人因经验不足和失误为我造成的有利时机大加发挥,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我们务必要竭力洞察一切,把敌人营垒中的背叛者、逃跑分子都拉到我们这边来。通过这些人可以准确地了解敌人当前在想些什么,下一步准备怎样行动。我们应当让骑兵和轻装步兵随时做好准备。当敌人分散开去寻找他们所短缺的饲料和食物时,以猝不及防之势向他们发起突击,在其极度恐吓的情况下击败他们。 [ 注:英译本至此的一节序号为3-7,书中小标题为:Defensive measures vary(防卫措施之应变)。俄译文稿卷三之第六节包括英译本卷三之第5、6、7三节,它们各有自己的小标题,俄译文稿提要为本节所标题目是“部队在敌人知情条件下转移时应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 ]

   七、在涉渡江河时,疏忽大意常常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如果水流很急,如果河道很宽,那对于辎重,对于辎重兵来说很可能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有时一些比较迟钝的战士亦难免丧生此处。故此,应当寻找比较浅一点的滩头;一旦找到,那就把备有上等马匹的骑兵分成两排,两排之间留出一段距离,好让步兵和辎重通过。第二排要顶挡水势,第一排负责救护被水流卷走或冲倒的人,把他们转送回部队。要是河水太深,无论步兵、骑兵都无法趟水过去;但水流经过的地方若较平坦,那就可以开沟挖渠,让河水分出许多支流来,如是也就能够比较容易涉渡过去了。

   如果河道能够通航,那就在水里打桩子,再在上面铺上木板,也就可以通行了;要是必须紧急过河,那就设法将空的大木桶连缀起来,上面铺上长方木,放到河面上去,也能成为通道。轻骑兵用干树枝捆成束,把他们的铠甲和武器放在上面,免得弄湿,他们自己则手攥绑着捆束的缰绳,同马匹一起游过河去。

   不过,一般认为,更好的办法是部队用车辆载一些独木舟,就是用单根树干凿成的稍宽一些的小船。由于木材本身的种质,加之船体制作得细而又长,这种独木舟十分的轻巧。与此同时,事先还要准备一些面板和铁钉。如是,很快就能搭起一座便桥。由于这桥是用专门为此准备好的绳索连起来的,在短时间内其牢固性未必比石拱桥差多少。

   由于敌人往往会在这样的渡口布置伏兵和实施突袭,应当在河流两岸都部署武装警卫小队,以防被河道分隔成左右两块的部队遭到攻击。但更可靠、更安全的措施是事先把栅栏布好(即修好工事)。当敌人真的发动攻击时,就能凭借这一设施,从两岸顶住来犯之敌,使我军免受损伤。如果这桥梁不仅为了单程通过,而且返回时,甚至运送给养时都要使用,那就要在桥的两头挖掘宽宽的沟壕,构筑路堤,而且还要指派军士守卫。这些军士应当始终扼守住桥头两端的工事,直到这里的事态允许他们撤守为止。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应是3-8,书中小标题为Passages of rivers(涉渡江河)。 ]

  、当我叙述过在行军途中应予提防的事情之后,现在要把话题转到军队应该停留的营地的设置上来了。战时军队未必能常常遇到四周由城墙护卫的城池作为临时休憩或长期驻守之用。从另一方面讲,军队如若在一个没有任何防御工事的地方停留,那实在是太冒失,也太危险了。担负备粮任务的军士常常要分头到各地去筹措征集,因而很容易遭到设伏之敌的袭击。对方有漆黑的夜幕作掩护,而军人总不能整夜不寐,尤其骑兵的马匹又往往会分散在各牧场上。这些时候都正是对方实施突然袭击的有利时机。

   建立营地时仅仅选一般条件尚可的地方是不够的,那必须是附近这一地区内最最出色不过的所在,否则由于我们的疏漏把最好的地方叫敌人占去,我们就会蒙受损失。应当关注夏天切莫离有害的水源太近,而离好水源过远;冬季不要找缺少饲料和柴火的地方和在突发暴风雨时容易发生水淹的地方;在陡峭的山崖上和道路难以通行之处都不宜建营,因为万一遭敌人围困,便难以突围脱身。那地方要以敌人从稍高的地方掷射过来的标枪和箭镞落不到为好。

   谨慎细致地采取所有这些措施之后,就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布设正方形的、圆形的、三角形的或者长方形的营地了。其实勿须过于考究营地的形式,要注重实用。但一般认为长度超过宽度三分之一的模样是更加中看的。营地的面积应由测地人员丈量,他们懂行,对部队的员额心中有数。要是窄了,守卫者会觉得拥塞成堆;如果宽于实际需要,人员就会布得太散。兵事专家提出过三种筑城方法。

   首先,当只需宿营一夜,或者在途中只需占用简易营地时,就铺上一排排铲下来的草皮垫上土就行了。但要围上栅栏,也就是打上比较稠密的木桩子,或者布上捕兽器(渠答 [ 注:英译本在这里有一个注:“一种有四个尖的器具,其中三个尖扎入地面,第四个尖必朝上仰。和如今被广泛应用的反坦克障碍物极其相似。”渠答在我国古时也是一种御敌器具,其另一称谓叫“铁蒺藜”。《六韬·虎韬》中有:“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汉书·晁错传》则有“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之句。另可参阅本卷第二十四节(第139页)有关捕兽器的阐述。 ] )。草皮要用铁锹去铲,草皮由草根和土紧连在一起,每块草皮切成厚半英尺,宽也半英尺,长一英尺大小。

   如果土质松疏,无法铲切草皮,那就设法围上类似于(砖)墙一般的工事,而且要快速地挖出5英尺宽、3英尺深的堑壕,其后再在堑壕的内侧垒上土堤,这样部队就能稳稳当当地在里面休息。这是第二种方法。 [ 注:“这是第二种方法”一句,俄译文稿中无。 ]

   要是长期驻守的营地,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如果与敌人两营对垒,那就必须非常谨慎,而且要费更大的力气。各百人队按督军和基层长官的分配能得到一片经过丈量的空间去布营。他们放好自己的盾,把辎重安置在自己的旗帜周围,腰间别着剑去开挖8英尺 [ 注:英译本此处为9英尺,似可信,下文有“通常壕宽总成奇数”一句可作印证。 ] 、11英尺、13英尺不同宽度的壕沟。要是怕敌人太强,也有将壕沟挖到17英尺宽的。通常壕宽总成奇数。随后就垒土堤,为了不使堆土坍塌下来,要用木桩或树杆、树条加固。 [ 注:英译本至此自成一节,序号应为3-9,书中小标题是Rules for encamping(设营规则)。 ]

   土堤上要构筑雉堞,要有箭窗,就像真的城墙一般。这项工作由百人队长轮流监看,每挖10英尺换一次班,这样不至于因某些人的偷懒而将壕沟挖浅、挖窄了,或者出现别的差错。经心的保民官会到各处去巡视巡视,其中最勤勉的一直要坚持到工程竣工才离开。为了防止正在作业的人受到突然袭击,所有的骑兵和未有担任作业的步兵(这些都是头衔较高的享有特权的人士)都要全副武装地站立在壕沟正面,作好战斗准备,敌人真要来袭,便将其击退。

   其次,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在营地里找一处地方将旗帜竖起来。在军人眼里没有任何东西比他们的军旗更应受到敬重,更加伟大的了。

   在此之后,要为统帅和他的随从设置营帐;也要为保民官们安排营帐,并让专门为此指派的杂役兵为他们准备用水、柴火和饲料。接着再按等级为军团、辅助部队、骑兵和步兵分配营地。

   每个百人队要指定4名骑兵和4名步兵担任夜间警戒。考虑到一个人整夜值岗很难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夜间警卫队分4个班次,用水漏计时,夜间值勤的时间每班不超过3小时。所有的哨兵都按司号兵的号声上岗,按号角声下岗。保民官要挑选一些最合适的、最富经验的人去查哨,他们能够发现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并及时报告。这些人被称作“哨监”。如今这已成为一种武职,称巡哨官。担任夜间警戒的骑兵要到营地墙外去执勤。白昼,如果营地设置好了,有些军士一早就去值岗,另一些人员则在下午去上岗,这取决于人和马的疲劳程度。

   长官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密切注意部队是否已进驻营地,或者已在城里;要使牲畜的放牧,谷物和其他粮秣的输送,用水、柴火和饲料的供应能够确保安全,不致遭到敌人的袭击。为此只有依靠在我们的运输队行进的沿途,选择合适的地点,把武装小队部署在工事里、城里或者有围墙围起来的堡垒里。如果沿途没有现成的旧工事,那就应选择合适的地点,迅速构筑小型堡垒(castellum),挖掘宽阔的壕沟将其围住。Castellum是Castra(营地)的小称,是外来借用词。在这些作为警卫哨所的小型堡垒里,应驻有一定数量的步兵和骑兵,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为我们运送粮秣的道路畅通无阻。当敌人得知在他们前后左右都有对方的兵力在防备时,他们未必会下决心到这些地方来。 [ 注:俄译文稿卷三的第八节含英译本中的3-9和3-10两节,3-10在书中的小标题是Defensive works(防御工事)。 ]

   、我的这些有关兵法的简要陈述是以相当权威的典籍为基础的。任何认为值得一读这些简述的人想必都急切地想知道决战是怎样设定的。两军正面冲突往往不过两三个钟点的事,此后败北一方就会丧失斗志。因此,必须事先对一切都考虑周全,而且要在事情走到这种命定的状态之前就把一切都安排妥帖。优秀的将帅从来不会到正面开战时才去谋划如何杀伤或者惊扰敌人,而又保存自己的兵力不使遭损。这些措施应该提前秘密设定才是,因为一俟正面开战对双方来说履险的程度是等同的。这一点古人以为至关重要。我现在就来加以阐明。

   对于统帅来说,最有效、最高明的招数是从全军中挑选懂得兵法而又是大智大勇的人;一定要革除一切阿谀奉承之风,在战时此风危害至极。要经常同被挑选出来的人谈天,谈论敌我双方的情况,谈论哪边的人多,是我方多还是敌方多;谁的装备精良,补给充足;谁的军士训练有素;谁在艰苦条件下更加英勇无畏。应该剖析明白,哪一方的骑兵更出色,步兵又怎样,要认识到军队的实力在于步兵。对于骑兵要弄清楚,哪一方在弓箭手方面占上风,谁在箭镞方面更强;哪一方穿铠甲的人数多,哪一方的铠甲质量好;谁的马更耐劳。最后,还应当搞清楚战场的地形条件对谁有利,是有利于我还是有利于敌。如果我方骑兵值得夸耀,那我们所期希的战场应该是平坦的原野;如果我方的步兵的实力较强,那我们就应当选择狭窄的,有壕沟、沼泽地纵横交错的地方,选择那些长满树林和岗峦起伏的地形。还应该分析谁的给养准备得充足,谁在这方面不敷;这一点十分重要,有人说饥饿是自身内部的敌人,常常能不用刀、不用剑地使你吃败仗。

   当然,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判明是迅即投入战斗还是作必要的拖宕更有利。有时候敌人期盼尽快结束战斗,要是长时间地拖宕下去,他们会因兵力不足而疲惫不堪,或者因思念亲人而跑回家乡去。由于毫无战绩可言,沮丧情绪有时也会使他们躲藏起来。这时候,沉重的负担,孤寂的境遇,致使许多人忧悒地离队而去。有的人甚至会成为叛徒,另一些人则可能投诚过来。当种种不幸接踵而至时很难再说什么忠诚不忠诚了。于是,来时人数众多的队伍渐渐地减员而稀疏起来了。

   有一件事很重要:了解敌军的统帅是怎样的人,了解他身边的随从和高级指挥人员的情况。他们的特点是轻率冒进呢还是谨慎稳重;是英勇无畏呢还是贪生怕死;他们是否精于武事抑或只凭自己狭隘的经验进行厮杀;他们的队伍中哪些种族勇敢,哪些种族懒散。 [ 注:英译本至此成一节,序号应为3-11,书中小标题是Motives for plan campaignoperation(战役实施计划的主旨)。 ]

   我们还必须了解,我方的辅助部队的忠诚程度如何,它们的实力怎样;敌军的士兵怎样,我军的情况又怎样,哪一方在期待胜利方面更具信心。[通过此类调研有可能使精神振奋起来,也可能使精神沮丧下去。在那些滋长着悲观失望情绪的部队里,统帅充满激情的言辞足以使顽强奋战的劲头大增。只要统帅自己神采奕奕,无所畏惧,那他的部队一定会朝气蓬勃。当利用埋伏或者某种有利态势建树了某项卓著的功勋,而使敌人开始陷入灾难之际,或者能从敌人中选中较薄弱的或装备较差的一部击而胜之,这时就最能明显不过地证明上述论断之正确了。]

   要谨防让一支动摇不定和惊慌失措的部队随意投入正面交战。你的部队是由新兵组成的还是由老兵和有经验的军人组成的,这支部队不久前刚征战过还是连续几年沉溺于和平环境之中,这是大不一样的:那些长年不参与交战的人也可以认为与新兵无异。如果军团、辅助部队和骑兵是由各地汇聚拢来的,优秀的统帅就应当为各部队委派经过精选的富有经验的保民官,先让他们去训练部队使用武器的各种方法,再将大家集合到一起,亲自对之实施教练,就好比他们已面临实战那样。还应当亲自不断地使他们感受到他们掌握兵事技艺的程度,他们的体力已有多少增强,能否赋予他们使命,能否准确地按号音的命令、信号的指示以及他的口头指令,甚至他的一个简单的示意去行动。如果他们在某个方面出现差错,就让他们继续进行练习,直到掌握自如为止。而如果他们真是在操练步法、射箭、掷矛、保持队形诸方面都已表现相当好的训练水平,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还是不能突然地让他们投入实地战斗,而是要在胜利把握较大的条件下让他们参战。在此之前还应让他们经历一些规模较小的交战。

   如是,一个警觉的、镇定自若的、聪明的将帅由于能密切注意自己的部队和对方的部队的一切情况,他就会像法官处理发生民事案件的双方之间的矛盾那样作出判断。假若他能够断定,在许多方面他确已超过敌人,那就应立即投入于他有利的交战。一旦发现敌人强于自己,就要力避正面战斗。要知道即使部队人数较少,实力较差,在突然袭击和设伏时,由于统帅指挥得当通常也是能够赢得胜利的。 [ 注:俄译文稿本卷之第九节含英译本中的3-11和3-12两节,3-12在书中的小标题是Improving morale(增强信心)。 ]

   、任何一种技艺、任何一种劳作,若不经历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磨炼,断难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如果说这是一条规律,那么不管事情大小,它都是正确而适用的。兵法高于一切,因为它要维护的是自由和国家的尊严,保护行省的安全,捍卫整个帝国的稳定,对此谁又能置疑呢? [ 注:俄泽文稿第十节的这开头一段话,在英译本中是3-12的最后一段。 ]

   曾几何时,拉西第梦人,随后是罗马人舍弃了所有其他的学问,惟兵法是尊。蛮族人至今仍以为值得珍惜的只有兵经之艺而已。他们深信,余者无不系连于此,借此能够获致一切。兵经之艺对于准备争战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帮助你保全生命,赢得胜利。

   因此,既然将帅被授予如此巨大的权力和高位,那么国人的命运、捍卫城邦的责任、军士的生命、国家的荣誉等等都维系于他的忠诚和勇敢;他就不仅应当关注整个的军队,而且应当关注到每一个具体的士兵。因为一旦士兵们真的在战争中发生什么不幸,那便是他作为将帅的过失,也是国家的损失。

   故而,要是他所率领的部队是由新兵或者长期未参加过战斗的军士所组成,他所应当竭力关注的就不仅是各军团和辅助部队,甚至也应当关注某些基层部队的兵力状况以及他们的情绪、习惯等等。他应当尽可能地熟知他的助手(comes)、保民官,他的随从,以至普通的士兵,要叫得出他们的姓名,摸透他们的脾性,了解他们在战争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他应该为自己赢得崇高的威望,同时表现出严格治军的气势。对于犯有军事过失的人必须依法惩治,其中的任何人都不要奢望得到宽恕。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应当努力作出榜样,不徇私情。

   有了这样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当敌人分散开去掳掠抢劫,在各处逍遥自在游荡的时候,他就可以派出富有经验的骑兵或步兵,带上那些新兵和脱离军务较久的人一起,在十分有利的条件下去袭击敌人。这样做既可以增长他们的才干,又可以提高众人的勇气。他还应当善于在渡口、陡峭的山崖上、狭窄的森林小道旁以及沼泽间难以通行的路边设伏,不使任何人窥见其中奥秘。 [ 注:英译本至此自成一节,序号应是3-13,书中小标题为Handling raw and undisciplined troops(新兵部队与未经训练的部队之管理)。 ]

   在作战时机上他应当巧作安排,使我方处于已做好一切战斗准备的状态,而敌人此时却正在开饭或者睡觉或者休息,他们的部队正在悠然自得,脚上连鞋子都没有穿,活脱一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景象,真是毫无戒备。在这般情况下作战,我军一定信心十足。但是,久未看到或者从未见过怎样负伤、怎样杀死人的军士,一旦身临其境,亲眼目睹这一切,是会受到惊吓的;他们脑子里考虑的往往是怎样跑脱多于怎样战斗。

   当敌人来袭时,我们的将帅则应该以逸待劳攻击那些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的队伍,或者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后方,可以调动部队突然出现在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方,还不妨率领一支精悍的小部队去收拾敌方那些出外寻找饲料或掳掠百姓因而远离队伍的散兵游勇。可以由这些做法做起。万一不成功,也不致造成大的危害;要是结果良好,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聪明的将帅善于在敌人之间制造纷争。任何一个民族,哪怕是很小的民族,只要内部不发生自相残杀的状况,是不会被敌方灭尽的。这是因为内战引起的仇恨会燃起人们消灭对手的欲望,而疏于对公众利益的卫护。

   在这部著作中,我一直在尽力倡导一种思想,即任何人都不应该对如今我们能否达到先人们曾经达到过的程度持悲观绝望的态度。也许有人会说:“已经有多年了,谁也不再去挖壕沟、垒土堤,把部队准备驻留的营地圈起来了。”对此应当这样作出答复:“如果真能采取这样的防护措施,那无论是敌人夜间的攻击还是白昼的突袭,对我们就都不会造成危害了。”

   波斯人效仿罗马人的样子在营地周围挖掘壕沟。由于当地几乎全是沙土地,他们便携带许多空袋子,用沙土装满袋子,再把这些袋子一个个摞起来垒成土堤。蛮族人则用他们的大车在自己周围摆成一个大圈,就像一座筑有工事的营地。他们在里面安详地过夜,不用担心会遭到突然袭击。 [ 注:英译本至此又成一节,序号是3-14,书中小标题为Attacking the enemy(击敌)。 ]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我们害怕学习人家从我们手里学过去的东西吗?过去,这些东西都是众所周知的,实际生活中是这样做的,书本上也是这样写的。后来所有这一切全丢弃了,谁也不这么办了;和平生活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使学习武事的必要性淡漠了。可是,我们能够用实例证明恢复已经不再实际应用的那些知识是完全可能的。

   古时,人们有时也会忽视对武事的研习。起初这种研习能以恢复得益于书本的教诲,后来又依靠将帅的威望。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收编了在其他统帅领导下不止一次被打得溃不成军的西班牙军队。他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强调纪律,强迫大家挖战壕,从事各种劳作,又反反复复地对他们进行训练,再三告诉他们,如若不想沾上敌人的鲜血,那么你在挖掘战壕时就应浑身上下盖满尘土。后来,他就是率领着这些部队攻下努曼蒂亚城,烧死所有的居民,令之无一幸免的。在阿非利加,原来由阿尔比努斯率领的一支部队曾蒙受过很大的屈辱 [ 注:这事发生在公元前二世纪初的朱古达战争中,当时统治努米底亚的国王朱古达很能对付罗马军队的统帅们,每次他都通过收买、贿赂等手段使战事平息下去。公元前110年初,罗马军队在执政官奥卢斯·波斯图米乌斯·阿尔比努斯统率下重又开进努米底亚。据传,阿尔比努斯也被朱古达收买了。他在返回罗马时任命自己的兄弟阿夫尔为副帅。阿夫尔深入努米底亚腹地冒险进军,朱古达把他引进沙漠,趁黑夜袭击并占领了罗马军队的营地。阿夫尔·波斯图米乌斯被迫同朱古达签订和约,罗马人必须撤出努米底亚全境。夜袭后幸存下来的罗马士兵没有穿上衣,没有拿武器,从山岗上走下来。走在前面的是一群以阿夫尔为首的罗马军官。阿夫尔也是半裸着的。罗马人垂头走着,不敢抬头看望在四周肆意嘲笑他们的敌人。罗马士兵缓缓地走向轭门,两支标枪插在地里,第三支标枪横绑在上面,这就叫做轭门,因为它很像驾牛用的牛轭。每一个半裸着的人,弯着腰困难地从标枪下面钻过去的时候,努米底亚人都发出一阵阵大笑声。在最后一名罗马士兵钻过轭门,努米底亚人已看够了这个热闹场面之后,波斯图米乌斯被允许带走他的军队。十天之后,努米底亚境内就再没有一个罗马士兵了。这就是罗马人蒙受的一次奇耻大辱。 ] 。后来梅特卢斯接过指挥权,严格贯彻古时的规矩,使这支队伍彻底改变面貌,终于打败了强迫他们承受屈辱的人。辛布里人在高卢歼灭了西庇阿和马利乌斯 [ 注:英译本在马利乌斯之后还有一个名字:西拉努斯;俄译文稿中无。 ] 的军团;盖犹斯·马略收编了这些部队的残部,教他们作战的技巧和方法,并同他们一起在一次大战中击溃了无数的辛布里人、条顿人和亚布隆人。不过,激励新募选来的军士的勇气比之让受过惊吓的人恢复这种勇气要容易些。 [ 注:俄译文稿本卷之第十节含英译本的3-13、14、15三节,3-15在书中的小标题是Restoring ancient discipline(恢复古时的课目)。 ]

   十一、对比较一般的武事规则作过这些导言式的概要叙述之后,武经的叙论程序要求我转到实战本身及其难以捉摸的结局上来,转到决定民族和人民的命运这个时日上来。会战较量的结果维系着全局的胜利。这时候统帅应当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巨大的荣誉期盼着勤勉奋进者,严重的危险威胁着怠惰懒散者。这时节你所获得的经验的意义,你在武事经略方面的作战素养,计划之明晰精确,以及指挥中是否镇静沉着等等,这一切都将清晰地充分表现出来。

   古时,军士在投入战斗前,通常要适度地让他们进食,酒足饭饱的军士胆子更大,会战持续时间长久也不会因饥饿而感到乏力。

   如果只能在敌方能目视的情况下将部队带出营地或城池,那也应当注意到在我军从狭窄的城门洞里出来时,尽管敌人已经集合起来,且已有所准备,但是要知道他们是连我们那些较弱的兵力也并不曾战胜过的事实。如是,应当关注的问题主要是:若要出城,必须在敌人趋近过来之前先将自己的部队布好阵。要是敌人以严整的兵阵趋近过来,而我方仍居于四墙之内,那时将帅要么推迟出战,要么佯装城内有大军设伏,以求敌人开始朝我方骂阵时一边心里还在作着我军是否不准备出城来的揣摩;或者当敌人开始掳掠,或者开始后撤,他们的队伍由此而出现混乱时,则可令我方精兵突然冲出城外,猝不及防地向他们扑去。长时间地行军会使军士疲惫,骑兵也会因骑马过久而疲劳,要防止强使军人疲惫不堪地投入大会战。在艰苦跋涉之后还要想厮杀,必定会损兵折将。精疲力竭的队伍即使兵阵布得再好,又何济于事呢?这在古人来说也属禁忌。古人是力避如是行动的,而军队本身,不管是古时的还是现今的,都信此不疑。可是我们有些罗马将领往往分不清是非,缺乏经验使他们对此掉以轻心。两军对垒,一边是疲惫憔悴,萎靡不振,另一边是生龙活虎,精神抖擞,谁胜谁负岂非不言自明。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应是3-16,书中小标题是Preparations for a general engagement(大会战之准备)。 ]

   十二、临战之前,务必尽量摸透将士们的心绪。切莫过于相信新兵渴望战斗的说法。会战对于没有打过仗的人似乎有一定的诱惑力。如果得知,那些有作战经验的人惧战,那此战当展期,这一点务必要把握好。将帅的信心和激励,尤其当大家明了这一场会战的打法能使他们必胜无疑的时候,部队的英勇杀敌的精神定会大大地振奋起来。再则,要指明敌人的弱点和失误;要是对方曾经败在我们手下,对此就要大事宣扬。要讲一些能够激起我军官兵对敌人的仇恨心和使大家义愤填膺的故事。当人们去同敌人拼杀时,所有人员几乎都会十分自然地产生害怕的心理。毫无疑问,有些人会表现得更差,当与敌人正面交锋时,他们的思想会变得慌乱困惑。对这种恐惧心理有一剂良药:临战之前将队伍列阵在安全地带,从这里可以看到敌人,要使大家能够适应这种场景。有时,一旦出现有利机遇,不妨让众人做出一些大胆的行动,比如去追击敌人或者冲进敌群砍杀一番,要让他们了解敌人的特点,了解对方的武器和马匹。须知,对于已经适应了的东西,人们是不会产生惧怕心理的。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是3-17,书中的小标题是Troops’pre-battle sentiment(部队战前的心绪)。 ]

   十三、优秀的将帅应当知道,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斗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因此,当你准备实施白刃格斗时,一定要首先争得地利之助。一般说,所占地势越高,就越有利。向低处的敌人投矛,力度大,居高一方能更加勇猛地击退敌人,因为后者要朝上攻是相当困难的。在山崖上往上爬的敌人既要克服地形方面的困难,又要对付高处的对手。真是必须付出双倍的劲头才行!

   不过,这里还有一点区别:若是你想用步兵战胜敌人的骑兵,你就应当选择坑坑洼洼的多山的地形;而如果你想用骑兵战胜敌人的步兵,那也应当竭力寻找多少有点起伏的地形,但必须是较平坦的、开阔的、没有难以或影响通行的森林和沼泽地地形。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是3-18,书中的小标题是Choice of the battle field(战场之地形条件)。 ]

   十四、布阵之前应当预先关注的因素有三:太阳、尘土和风。阳光直射双眼使人看不清东西;逆风会吹偏和阻滞你投射出去的矛和箭,这对敌人有利;尘土扑面飞来会迫使你睁不开眼睛。当需要排列作战线时,即使缺乏经验的人通常也要力避此类因素的作用。审慎的将帅总应当有点先见之明的本领:拿阳光来说,在一天中可根据日照的不同方向背朝太阳,那就不致危及我方;在战斗中的某一时刻也许不刮逆风。据此,要设法按照顺风背阳的原则来排列兵阵,只要有可能还应当想方设法使敌阵逆风朝阳。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3-19,书中的小标题是Order of battle(会战规则)。以下一段关于兵阵的文字,直至第十四节末,英译本中无。 ]

   兵阵(acies)是指军队为交战而排列的面对敌阵正面的战斗队形。如果在正面交战中布阵正确,那是很有益处的;而布阵不当,即使富有经验的战士也会由于位置不宜而遭挫败。布阵的规律常常是:第一排布设训练有素的老兵,先前称为主力兵;第二排是身穿护具的射手和携带矛和枪的精兵,先前称作剑矛兵。通常呈直线站立的武装军士之间的间隔为3英尺,也就是说在一英里的空间内应有1666名步兵呈一线站立着;尽管阵中没有大间隔,但使用武器的地方还是够用的。前排和后排之间的距离(古人)规定为6英尺,以便于与敌厮杀时能向前一个箭步,然后又重新跃回原处;因为用矛刺杀时一个箭步蹿上去,其杀伤力要比跑上去刺杀的力量更强。

   这前两排配置的都是年龄较大、富有经验、佩带重武器的军士。他们站立着犹若一堵铜墙,既不让他们后退,也不要他们追击,这可以使他们不致混乱自己的行列。他们应站在原地,迎击敌人的进攻,通过战斗将敌人击退或者逼迫敌人逃遁而去。

   第三排配置的是携带轻武器的战士。他们的行动速度极其迅捷,都是些年轻的射手和优秀的投矛手,过去他们的称谓叫“法伦塔里”。除此之外,还有第四排,也都携着轻武器,手里持盾;还有新兵射手以及能快速投掷标枪和马蒂奥巴布利(如今叫做铅球)的兵士。所有这些人都被称为轻装兵。那时候头两排是稳稳地屹立在那里的;第三、第四排则常常要携带标枪和箭镞前出,以引诱敌人出战。要是他们能把敌人打跑,他们自己就跟骑兵一起去追击;如若他们被敌人击败,就向第一、第二排返退,穿越过前两排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而当形势发展到肉搏拼杀时,争战的全部重担就都由第一、第二排承担下来。

   第五排有时部署持弩的弩箭手、借助棒投器投石的棒投手和投石手。棒投手是借助棒投器投掷石块的兵士。棒投器有一根长约4英尺的棍棒,中间系着用厚皮制成的投石带。棒投器用双手操作,两手先拉紧再放开,就跟投石带一样把石块投掷出去。投石手使用投石带投石。投石带一般用麻绳或者马鬃制成,以马鬃为最好。投掷时用一只手抓住鬃绳在头顶上方旋转。没有配备盾的兵士就在这一排作战,或者用手投掷石块,或者投掷轻矛。过去他们被称作“额外兵”,这是一些比较年轻和随后补充来的兵士。

   部署在最后,第六排的是最强的战士,他们持盾,配备有各种武器。古时叫做后备兵。通常他们在最后一排坐地休息,是一支精锐力量,能够非常迅速地扑向敌人,如若前几排发生意外情况,恢复秩序,重整兵阵的希望便完全寄托在这些后备兵身上了。

   十五、详细地叙述过应该怎样布阵之后,现在我要来谈谈:这一部署的规模和距离问题了。在宽度为一英里的正面上能部署1666名步兵的兵阵 [ 注:英译本的数字是1000步的地段上能部署1650名步兵,在1000步后面还加有一注:约3000英尺。 ] ,每个战士之间相隔3英尺。如果你想在一英里的地段上布成6排,那就只需9996名步兵。如果你想把这么多步兵布成3排,则所占正面宽度就应当是2英里 [ 注:英译本为2000步。 ] 。但最好是增多排数,作战线不宜拉得过长。我已经讲过,在每一排之后应当留出6英尺宽的间隔,而兵士们自己所站的位置也得占掉1英尺。所以,如果布成6排,这支队伍就得占据纵深长42英尺,正面宽1英里的地方 [ 注:英译本为36英尺深,1000步长。 ] ,而且得有1万名军人。这样算来,要是你有2万或者3万名步兵,在保持如是间距的条件下就能很容易地部署好各排的兵力,将帅知道在这一片空间里一般能布列多少兵士,列阵就不致出现大的差错了。

   有人认为,如果地方狭窄,或者实有人数多于需要量,也不妨布成10排 [ 注:英译本为9排。 ] ,或者更多几排。对于作战来说,列阵紧凑比拉大距离有利得多。因为列阵过于单薄,敌人发起冲击后容易被其突破;一旦突入我兵阵,再想补救就非常困难了。左翼、右翼和中央各部署多少军士合宜,通常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和敌军的状况来定夺。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3-20,书中所列小标题是Proper distances and intervals(适当的距离和间隔)。 ]

   十六、当步兵布阵时,两翼应配置骑兵,而且要让穿铠甲、持长矛的重骑兵紧挨着步兵并排站立,而弓箭手或者由不穿铠甲的队伍组成的轻骑兵则站得远些。最精锐的重骑兵是用以掩护步兵两翼的,而动作迅疾的轻骑兵则应去包抄敌人的两翼,搅乱他们的阵脚。用自己的哪些骑兵去对付敌人的哪些“骑兵中队”或部队,作为将帅应当成竹在胸。我实在不知道出于何种不可知的原因,也许可以说是出于神灵的惠允吧,我方的某个兵种特别善于对付敌人的某个特定的兵种,而能击败强敌的部队有时却又会败在弱敌手下。

   如果你的骑兵数量上不及敌方,照古人的惯例就用经过专门训练的持轻盾的快速步兵去加强骑兵。这种快速步兵称作“韦利特”。敌人的骑兵不管多么强大,要对付这样的混成部队也是无能为力的。[许多古时的将帅都认为这是摆脱困境的惟一手段,也就是训练出一批善于快跑的青年人去实施这种战斗,在每两名骑兵之间配上一名这样的步兵,手持轻盾、剑和标枪。]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应为3-21,书中所列小标题是Disposition of the cavalry(骑兵之布阵)。 ]

   十七、有一种非常好的方法能大大促进胜利之获取。将帅建立起一支精锐的步兵和骑兵,加上副统领、科米特和免除了指挥职务的保民官组成的队伍,将其置于兵阵后部,或者两翼近侧,或者中央位置。一俟敌人发起猛攻,这支队伍为避免战线被突破,出现在需要加强兵力的地方。他们以自己的英勇善战挫折敌人的锐气。首先采用这种方法的是拉西第梦人,接着迦太基人仿效之,后来罗马人自然也照此办理。无一布阵法能出于其右者。

   布阵之惟一目的是击退敌人,将其歼灭。如果你想将楔形兵阵向前推进,或者布成剪形兵阵,就应当在阵后备有补充的队伍。使用这支队伍你就能组成楔形攻势和剪形包围的力量。要是你想实施“锯形攻势”,也应当通过预备队达到目的。如果你动用部署在队列中的兵士,让他们离开自己的位置,那就会使整个兵阵出现混乱。要是敌人有一支队伍攻击你的一翼或者你的某一部分,而你却没有后备兵力去对付这支队伍,你就只好从正面抽调步兵或骑兵,那时候你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如果你的兵力不充裕,那就宁肯把兵阵布列得短一些,而在你的预备队里保留更多的兵力。如是,会战展开时,正对中央你就能拥有一支由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步兵队伍,你就可以用这支队伍作为楔子,即时打破敌人的兵阵。此外,在两翼你还应当用穿铠甲的持矛骑兵(专用于打破敌兵阵)和轻装步兵组成一支队伍,用以包围敌人的两翼。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3-22,书中的小标题是Importance of resereves(预备队的重要性)。 ]

   十八、主帅的位置通常在右翼,在步兵和骑兵之间。这位置有利于指挥全军,从这里易于直接而自由地通向各个阵位。他处在两个兵种之间,既便于指挥,又便于发挥自身的权威作用,激励步兵和骑兵更奋勇地投入会战。从这里他可以借助得到轻步兵加强的后备骑兵实现迂回其正面之敌的左翼,插入后方,进而将其击溃。

   第二位统帅设位于步兵兵阵中央,负责指挥并加强步兵。他应当从预备队中挑选一部分精锐的装备精良的步兵留在身边,以便必要时构成楔子,突破敌人的兵阵,或者当敌人构成楔子时,能形成“剪刀”,迎击敌人的楔子。

   第三位统帅应在左翼。他应当是一位相当勇敢,且颇具眼力的将才。左翼责任重大,是全阵中的关键所在。他身边应当配备优秀的后备骑兵和快速步兵,使用这些步兵能够展开自己的左翼,不使敌人有包抄我左翼的机会。

   在双方对阵之前不要发出俗称“大象怒吼”的呼喊声,从老远的地方就开始又叫又喊,那是没有经验的胆子小的人的特点。军队发出这种吼声要同投矛和刺杀相结合,那样才会对敌阵产生更大的威慑效应。

   要始终赶在敌人前面将兵阵布好,因为这样就可以从容地选择对你最方便最有利的布势,增强部队的信心,折损敌人的锐气。谁能毅然果断地向对方发出挑战,谁就是强者。当敌人看到对面的队伍布阵严密,他先自胆怯了三分;加之你和你的部队早已严阵以待,备战有序,而他们却尚在列阵,且大有惧色,这就更强化了你那高屋建瓴之势。这时候你已经赢得了部分胜利:战事未启,而已陷敌于慌乱之中;且不说有利条件下的突然进攻或出敌不意的袭击了 [ 注:俄译文稿卷三之第十八节在英译本中至此已成一节,序号应是3-23,书中小标题为Post of the genaral and sabordinates(将帅及其部下的位置)。 ] ,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将帅从不会放过这类有利战的。会战之所以成功往往就是捕捉到了下述大好时机,例如:敌人因行军急促而疲惫不堪;因涉江渡河而分割了队伍,陷身于沼泽地中或山脊陡壁之上而动弹不得;要么就是星星点点地分散在野地上无忧无虑地在消闲或者都在自己的驻地睡大觉等等。由于敌人正被其他事务缠身,在其尚无力做好作战准备之前便遭了殃。如果敌人十分警觉,使你无法设伏,那就只好在同等的条件下与有戒备的、懂行的,而且是细心的敌手对阵较量了。

   十九、然而,无论在这种公开的冲突中,还是在隐秘的运筹时,兵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力避部队遭到众多敌军或那些被称作“杂牌军”的不成队形的队伍所包围,这种情况发生在你的左翼的可能较多,右翼会少一些。如果真是这样,那只有一个办法可以对付:收拢并卷圆你的侧翼,以便你的部队返转过来掩护同伴的后方。此时,在边缘角上要部署最强的部队,因为通常那里受到的攻击最为激烈。 [ 注:俄译文稿卷三第十九节之这一段加上第十八节的后一段文字在英译本中被合在一节,序号为3-24,书中小标题是Maneurers in action(作战时的机动)。 ]

   对付敌人的楔子同样也有一定的办法。所谓楔子是指与兵阵相衔相接的步兵队伍,其头几排较窄,随后几排则愈来愈宽。楔形攻势能使多数人的矛集中投到一个地方,这就能够突破对方的列阵。军士们称这种列阵为“猪嘴巴”。对付这种楔形攻势可使用一种叫做“剪子”阵的阵法。挑选优秀军士布成V字形兵阵,它能在自己的中心部分吸纳这个楔子,并且从两侧将其钳住,这时楔子已无法突破作战线。

   “锯子攻势”也一样,“锯子”阵由勇敢的军人组成,呈一直线布列于敌人正对面,旨在使陷于混乱的列阵得以重新复原。

   “球形”阵是指队伍与自己人被分割开来后通过突然袭击时东时西地企图突入对方中心部位;对付这种列阵通常要派出另一个人数更多、更其强大的“球”。始终要注意避免当会战已经开始后再去变换队列或者把部队从一地调到另一地的做法。如果这样,会立即发生混乱和慌张,而敌人对于毫无准备的和溃散的部队是更容易实施攻击的。 [ 注:俄译文稿卷三第十九节的后半部在英译本中自成一节,序号为3-25,书中小标题是Wedge and saw(楔子和锯子)。 ]

   二十、当双方在实战中旗鼓相当地摆开阵势时,可以布出七种决战的阵法。

   第一种阵法将军队布成大正面的正方形 [ 注:英译本为Oblong square(长方形)。 ] ,无论古今交战通常布列的便是这种阵法。不过兵事专家一般认为这种阵法并不理想,因为大正面延展开去的长长的空间,其地表不可能到处都很平坦,万一在中央地段出现某种间隙,或者弯道,或者凹地,这些地方就很容易遭突破。此外,如果敌人在兵力上占优势,它就能从两侧迂回你的右翼或左翼,而万一你手上没有可以用来向前挺进或阻滞敌人的预备队,这就蕴藏着很大的危险性。使用这种阵法的将帅必须握有重兵,而且要比敌人更强,那样你才能从两翼包抄敌人,像一把钳子那样把它钳住,或者说张开你的双臂将它紧抱在你的胸前。

   [ 注:这一阵法只能在平坦地形上布列,以免正面受到弯道或凹地的影响而得不到护卫。预备队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去支援任何一翼,顶住敌人可能的包抄战术。预备队必须保持强大的实力,准备随时出动去保护受敌攻击的两翼。这一阵法在兵力不足以去攻击敌人一翼或两翼的情况下忌用。 ] [ 注:这是英译本插图的图注文字,下同。 ]

   第二种阵法呈斜形,这种阵法颇多优点。使用这种阵法,即使在有利的地形上配置的精兵不多,甚至由于敌军势众,作战勇敢而使你手忙脚乱,最终你仍能够取胜。

   这种布势如是:当列阵的队伍行将冲突时,你应使你的左翼远离敌人的右翼,使他们的矛、箭无法投射到你的队伍处 [ 注:英译本在此处有一注:士兵的左侧,进而军队的左翼通常较弱,因为它受到盾和其他护具所牵制。左翼往往是防御的,右翼则是进攻的。 ] ;这时你要将你的右翼去同敌人的左翼接战,而且就在那里首先开始会战。你要用你的优秀的骑兵和最有经验的步兵去向它的左翼发起攻击,与它接战之后就包抄它,在迫使敌人后退的同时,绕到它的后方去。一俟你在这里开始追赶敌军,加上你的辅助部队靠近过来,你就能稳操胜券,而你那一部分远离敌人的部队将继续安稳地保持在原地。

   这种阵法呈类似于字母A的形状或类似于铅锤线的形状。如果敌人事先对你的意图有所察觉,那就应该把这些部队,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配置在列阵后面的预备队里。这一点我在上文中曾提到。要让他们随时准备好去支援左翼。如是,你就拥有了更多的兵力,就能够击退敌人,而不致被敌人使用的战术逼得后退。

   [ 注:在当面,左翼应靠后部署,置其于敌右翼投射兵器的射程之外。对敌左翼实施斜形包抄运动如能奏效,便能使其左翼和中央蜷圆;除非十分必要,不要动用你的左翼。预备队则在需要时或当敌人在你行动之前抢先行动时用以支援左翼。 ]

   第三种阵法同第二种阵法相像,缺陷是开始交战时你要用你的左翼去同敌人的右翼较量。问题在于左翼的攻击常常是相当脆弱的,在左翼作战的队伍要发动攻击显然有困难。我想较详尽地来解释这一点。即使你的左翼特别强大,还是需要用最英勇的骑兵和步兵去加强它,接战时才能让它首先向敌右翼进击,而且要尽其所能地迅速将敌人逼退,并包抄它。既然你知道其他部队的实力都不行,那就要尽量离敌人的左翼远一些,以免遭到攻击,也可以使敌人投出的矛达不到他们。采用这种阵法,交战时还应该时时注意防止你的斜形兵阵被敌人的楔形兵阵攻破。这种阵法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对你有益,即敌人的右翼很弱,而你的左翼则远强于它。

   [ 注:这种调动只有当你的左翼比你的右翼强大,而且得到你的精锐的骑兵和步兵支援,且敌人的右翼较弱时才可采用。你的较弱的右翼应部署在敌人左翼的实力所及的范围之外,还要尽可能地远离敌人刀剑攻击所能及至的地方。 ]

   第四种阵法如下。当你的部队正确地布好阵势,在离敌人400-500步时,你应该突然地、出其不意地迅速用你的两翼冲向敌人。这时你就能在两翼迫使猝不及防的敌人溃逃,并迅速赢得胜利。

   采用这种阵法交战,只要你所率领的是训练有素的精锐兵力,就能够克敌制胜,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险情:如是作战的队伍会被迫暴露中央地段,并使自身割裂成两部分。而如果在首次攻击中敌人未被击溃,那它将赢得有利时机向你的侧翼和毫无掩护的中央发起攻击。

   [ 注:在离敌1200-1500英尺内,你的两翼突然开进。这一迅捷向敌两翼实施的猛攻会使其惊恐不已,从而迫使其溃败。但这里也有危险:如果首次出击失败,敌人便有了向你的两翼以及得不到任何支援的中央实施各个击破的机会。 ]

   第五种阵法类同于第四种阵法,其优点是在第一线正面前配置有轻装兵和弓箭手。凭借他们的抵御,战线不致遭突破。如是,你可用你的右翼去攻击敌人的左翼,用你的左翼攻击敌人的右翼。假如你能够(在两翼)迫使敌人溃逃,那你就能即时取胜;而一旦出战不利,则中央地段也不致陷入窘境,因为那里有轻装兵和弓箭手护卫着。

   [ 注:阵法和两翼的攻击均类似第四种阵法。其中央由于有轻步兵和弓箭手护卫而不再有危险。 ]

   第六种战法相当好,几乎和第二种雷同。使用这种阵法的将领往往对自己部队的兵力和勇敢精神都不太敢指望。但只要组织得好,即使兵力较少,也终能取胜。

   当你展开兵阵接近敌人时,用你的右翼直趋敌左翼,就在那里让最富有经验的骑兵和最快捷的步兵投入战斗。这时要让其余的部队尽可能远离敌人的作战线,让敌人拉成一条像铁钎一样的直线。当你开始从侧翼和后方砍杀它的左翼时,无疑就能逼其溃逃。

   此时,敌人既无法从右侧,也无法从中央为处于困境的部队派去援军,因为你的部队已呈L形字母的队形展开,虽然离开敌人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这种方法常常在行进中的遭遇战时使用。

   [ 注:此种阵法常在你的部队的素质较差时使用。将你最好的骑兵置于右翼。由于敌人受到你的左翼、中央和预备队的威胁,它要调动右翼、中央的兵力去支援它的左翼抵御你强大的右翼的攻击,那是十分危险的。 ]

   第七种阵法用在参战者有地形条件护佑的情况下。即使你的军队兵力不足,也不见得精锐,但你仍能顶住敌人的攻击。这时,你的一翼应有比如山岭、大海、江河、湖泊、城池(有城墙围裹的)、沼泽地或陡峭的山崖作掩护,敌人从这个方向无法接近你。你可以将部队布成一条直线,在没有自然屏障作掩护的那一面配置上你所有的骑兵和轻装兵。这样你就可以安然而大胆地投入与敌人的战斗。因为你的一侧有自然地形掩护着,而另一侧则几乎集中着多一倍的骑兵。

   [ 注:此种阵法应有有利地形条件为前提,一翼应有大海、江河、湖泊、沼泽地、断绝地作掩护。你的部队布成一直线,暴露的一侧由你的轻装兵和全部骑兵护卫。使用这种阵法,能安全地实施你的行动。 ]

   不过,始终要记住一点(这是一条很有用的规律):如果你想只用右翼去交战,那就把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这里;如果想使用左翼,那就把最坚强的部队放在那边;如果你要在中央地带部署楔子,以便突破敌阵,那就把训练最有素的部队放在这个楔子里。

   夺取胜利往往并不需要太多的人。因此,精锐部队在英明的将帅运筹下必会置于理智和利益所要求的地方,这一点至关重要。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是3-26,书中小标题为Various battle formations(会战兵阵种种)。 ]

   二十一、许多在武事方面缺乏经验的将领总是希图全胜。他们喜欢将敌人围堵在一个狭窄的地方或者用重兵将其困住,以为如此敌人便失却了逃遁的可能。然而,俗话说困兽犹斗,在毫无生存希望的情况下,恐惧心会驱使人们拿起武器。当一个人知道他将面临死亡时,他是宁肯与别人同归于尽的。所以,西庇阿的思想值得嘉许,他有一句名言:留遁路于敌而后歼灭之。一旦退却之路敞开,所有的人便会一心一意地向后方奔去,这时候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去杀戮敌人,就像赶杀一群牲口一般。对于追击者来说已不存在任何危险,因为败军在拼命逃窜时已顾不上再用武器向对方回击;尽管他们原本是可以使用这些武器进行自卫的。在这种情况下敌人的人数愈多,其大部分兵力就愈容易被歼灭。既然恐惧心理已经使敌人放下武器,那再去谈论这支军队的兵力有多少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困敌,即使人数不多,素质较差,一旦知道除了等死以外已无任何其他生路,因而陷于绝望之时,那他们和对手就处在了一种等同的地位。]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是3-27,书中小标题为Facilitating flight of enemy(纵敌逃遁)。 ]

   二十二、在叙述过兵法在其探索和研析中存留下来的一些经略之后,现在还有一点应当提及,那就是在敌人面前的退却问题。兵事专家和从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经验的人们都认为这对我们来说不会有大的危险。在较量之前下令自己的部队准备退却,这无疑会损伤己方的信心,徒增敌人的锐气。可这又是实际中经常会发生的事,因此有必要讲明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

   首先,务必要让你的属下都知道,之所以要撤退并不是因为你怯战。要让大家都觉着把他们召回是出于某种军事计谋:那是将敌人诱入于我十分有利的地形,从而更容易战而胜之;或者是出于使前来追击的敌人落入我预有部署的埋伏圈而已。要知道,那些认为自己的统帅对胜利丧失信心的人是会逃跑的。当然还应当设法避免敌人窥明你的退却行动而即时向你奔杀过来。为此,许多将领往往把骑兵布置在步兵兵阵之前,让他们散布开来,以便能阻挡敌人的视线,不使其看清步兵撤离的情景。他们总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将队伍朝后撤,一般是先撤前面的几排,让其他人仍在原来位置坚守,然后再让这些人渐渐地撤下来,并与起先已撤下的部队会合在一起。另一些将领则首先去仔细探明道路,趁夜间天黑率领部队撤走;待到破晓敌人察觉时,他们早已远去,已经无法再赶上他们了。

   有时可以先派出一部分轻装兵去占领附近的某些高地,然后突然下令让所有的部队都朝那里开进。假如敌人来追击,他们就会受到早先占领这些高地的轻装兵以及前来加强这里的骑兵的杀伤威胁。一般认为,谁要是动用设伏的或者准备设伏的兵力去对抗那些愚蠢的追敌,那实在是再危险不过的事情。而这偏偏又是设伏的最好时机,因为一般人对待那些后撤中的部队往往是勇气有余,谨慎不足;而越是麻痹轻敌,其所造成的后果便越是惨重。通常,突然袭击所针对的正是那些尚未做好战斗准备的部队,比如正在就餐的部队,因行军过度而疲惫不堪、将马放出去吃草的部队,以及对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毫无准备的部队。这也正是我们自身应当引以为戒的事情;而一旦出现这种有利时机,我们便应该力争去歼灭更多的敌人。谁要是陷入这种困境,那无论是百倍的英勇和众多的兵力都将无济于事。 [ 注:俄译文稿卷三之第二十二节在英译本中至此自成一节,序号是3-28,书中小标题是Manner of conducting retreat(实施退却的方法)。 ]

   一个将领在与敌正面激战中败阵,尽管其间与是否熟谙武事有很大关系,但他总还是能为了开脱自己而归咎于运气不好;而要是他中了敌人设下的圈套或陷阱,那就很难为自己的失误作申辩了,因为他本可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或者从间谍那里事前获取情报而避免犯下这类错误的。

   在实施退却时还常常采用这样的计谋:通常派出一小股骑兵,让他们沿大路前进,另外再派一支精锐部队秘密地抄别的路径迂回过去。当骑兵接触到敌军时,稍稍作一番攻击,便可夺路而走。敌人会想象那大概就是所谓的埋伏了,不是已经被排除了吗?于是便不再有什么顾虑,忘乎所以地继续朝前开进。此时,随后派出的那支精锐部队已从隐蔽小道上逼近过来,不期然地突然出现在敌人眼前,这足可将尚且蒙在鼓里的对方打个措手不及。

   许多将领在与敌脱离接触向后撤退时,若前途尚须穿越森林,就派人占领沿路的窄道和陡地,以免遭敌伏击;他们也常常用砍下的树枝在自己身后的道路上点燃起来,并将这叫做“断后”,以断绝敌人追击他们的可能性。

   可以这样说,途中设伏对于敌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有利时机。退却的部队在近便的山谷或森林覆盖的山岗上穿行,身后留下伏兵,要是敌人遇上他们,那整个部队可以折转身来支援自己人(形成夹击之势);实施追击的部队则可派出轻装兵抄远远前伸的侧旁小路去阻拦走在前头的敌军,迷惑它,封锁它前进和后退的通道。假如是夜间敌人正在睡觉,则走在头里的部队可以折转回头,而实施追击的部队不管两者相距多远,也总能出其不意地赶上前来,迷惑并包抄他们。在渡口,如若后面的敌人欲渡河追踪前来,则应设法歼灭,那时敌方其他队伍都被河床分割着;若被我追击之敌准备渡河时,则我军应加速赶进,竭力去骚扰敌人还没有过河的那部分队伍,要让他们不断地处于惊恐万分的状态。 [ 注:第二十二节中的后半部分在英译本中列为3-29,书中小标题是Maneuvers in retreat(退却中的机动)。 ]

   二十三、古时的著作家指出,有的民族在布阵时使用骆驼,像生活在阿非利加内陆的乌尔齐利安人……或者马齐克人,至今仍在这样做。据说,这种牲畜适合于沙漠和必须耐干渴的地形:它们能在刮风季节、沙土弥漫之际准确地辨认道路。骆驼的外形对于从未见过的人来说有些异样,除此之外它们在战争中的作用平平。

   铠甲骑兵由于穿戴着沉重的护具一般不大容易受伤,可正因为装备之既笨又重却很容易被俘,对方可以用套索将他们擒获。在交战中用他们对付散开的步兵比对付骑兵更合适。他们的阵位在军团前端,或同军团骑兵混杂一起。当面对面地展开白刃格斗时,他们常常能冲散敌人的队伍。 [ 注:俄译文稿卷三之第二十三节,英译本中无。 ]

   二十四、安条克和米特拉达悌两位国王在征战中使用过马拉双轮战车(四匹马拉)。起初,这种战车曾使敌人引起颇大的惊恐,后来却成了笑柄。因为很难为它们找到平坦的战场,一点小小的障碍物便足以使它们停滞下来,而要是四匹马中哪怕只有一匹马遇到伤亡,整个车辆便成了废物一堆。罗马人想出了对付这种战车的办法:战斗一开始,就迅速地朝战场上投掷大批捕兽器;当飞驰而来的马拉战车撞上这种捕兽器,顷刻便会车翻马亡。

   捕兽器是一种防御工具,上面有四个尖尖的大铁钉,不管你怎样抛掷出去,它都能有三个钉子牢牢地扎到地里,而第四个钉子则朝上翘着,正是这枚钉子能造成伤害 [ 注:关于捕兽器的这段文字英译本中无。 ] 。

   在会战中曾使用过大象。大象以其身躯之硕大,吼声之惊异,外形之古怪曾经既使人也使战马惊恐不已。首先使用大象的是皮洛士在卢卡尼亚与罗马军队作战时,随之汉尼拔在阿非利加、安条克国王在东方、朱古达在努米底亚都曾拥有数量可观的大象。

   大家想了许多办法对付这种动物。在卢卡尼亚有一个百人队长用剑削掉了象的鼻子。也有人将两匹身披铁甲的战马套上双轮战车,坐在上面的克利巴纳里(穿着护身甲的军士)朝大象投掷马其顿矛,这是一种很长的矛;由于有铁甲护身,乘坐巨大怪兽的弓箭手发射的箭镞伤不到他们,靠着疾驰的战马他们又能躲过咆哮的大象的攻击。还有人派出身穿铁甲的勇士去对付大象,这些勇士的护手上、头盔上、护肩上都装有很大的尖头铁钉,这样大象就无法用鼻子去卷住攻击它们的士兵。不过,古人对付大象的主要办法还要数组织韦利特去实施攻击最为有效。韦利特是一些身体十分灵巧的年轻的轻装兵;他们善骑马,能非常熟练地投掷标枪,有时他们还骑着战马经过大象身边,用带有宽宽枪头的很牢实的标枪刺杀这些巨兽。后来他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了: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向大象就像向普通的敌人一样扔掷矛,使它致伤。另外,配备有棒投器和投石带的投石手用专门的圆石去杀伤驾驭大象的印度人,去捣毁印度人坐在里面的塔身,并把他们弄死。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对付大象的手段。

   再,当这些巨大怪兽迈进时却似前来破阵一般,士兵们不妨纷纷退让,给它们留出通道来。当象群进到兵阵中央时,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的大批装备齐全的士兵就可把它们连同驭手一起俘获到手,而且不会让人和象带一点小伤[都能安全无恙]。

   有时,应当在兵阵后部部署弩炮车,其规格要比一般的弩炮更大些,它们射出来的矛应当距离更远,力量更大。弩炮是安置在战车上的,每辆战车得套上两匹马或者两头骡;当这些怪物逼近过来进入矛的射程时,就用弩炮将这些矛射出去刺伤它们。制作对付大象的矛应该带更宽更结实的铁矛头,这样才能使它们那庞大的躯体遭受更严重的刺伤。

   我在这里列举了对付大象的各种方法的许多实例,目的无非是:万一有必要,大家能知道该怎样去对付如此庞大的怪物。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3-30,书中小标题是Armed chariots and elephants(马拉双轮战车和大象)。 ]

   二十五、切记,如果你的一部分军队打胜了,而另一部分却被打跑了,你切勿丧失信心,因为在这样的困难时刻将帅的坚忍不拔仍可使部队大获全胜。这类情形在漫长的战争史上屡见不鲜,胜利往往属于那些始终保持旺盛斗志的人。在条件雷同时,一般认为谁能够顶得住失败,谁就是强者。但愿你能先于他人从被击溃的敌人手里夺下武器,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去“打扫战场”;但愿你能先于他人以士兵的呼喊和嘹亮的号角欢庆胜利。你应当用这样的信念去震撼敌人,鼓舞自己部队的士气,以致能够很快地以全面胜利者的姿态凯旋而归。

   可是,假如出于某种不幸的缘由,你的整个部队在战斗中溃散了,这当然是十分危险的败北。但也还有不少人能够成功地扭转整个局势,只是需要寻找可靠的途径。的确,一个聪明的、洞察力强的将帅,在投入正面会战时,总是应该预见到存在失败的可能(这在战争风云和人的命运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完全是常态),总是应当去考虑怎样才能既不蒙受巨大的损失,又能使那些败军得到救援的问题。只要附近有丘阜,只要后方有工事,只要其他人撤退时还有那么几个勇敢分子继续在抵抗,那他们就能够拯救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战友。

   溃败之军在恢复实力之后又去歼灭分散的、毫无秩序地在追击对方的敌人的事也是常有的。人们正沉浸在欢庆胜利的喜悦之中,倏忽之间充满自信的英雄气概被一片恐惧所替代,对于一般常人来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这种情绪上的转换更加严重的了。总之,不管交战的结局如何,将帅应当聚集自己军队的残部,给他们以鼓舞,设法使他们重新弄到武器装备,激励他们树立起继续作战的决心。此时,可以重新积蓄力量,物色新的盟友。还有一点在这种时刻尤为重要,那就是捕捉到有利时机之后,即借助隐蔽的伏兵对获胜者一方发起突然袭击,这将大大有助于恢复军队的斗志。这样的机遇肯定会有的,因为胜利和成功往往会冲昏人们的头脑,使他们变得过分自信,而失去谨慎从事的长处。对于认为失利就是一切的终结的人,我奉劝他们好生想一想,难道说起初失败而最终胜利的人是不幸的吗? [ 注: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是3-31,书中所列小标题为Resources in case of defeat(失利时的措置)。 ]

   二十六、作战共同规则

   一切交战和征战的主要规则如下:

   1、于已有利的,于敌应有害;于敌有助的,于己必有害。因之,我们不应当做或者不去做符合敌人意愿的事,而只应当做或者去做我们认为于自己有利的事。如果你去效尤敌人为自己的利益而做的事,那你就是反对你自己了。反之亦然:如果敌人想效法你那样去行动,结果一样,因为你希盼为自己所做的事恰巧正是反对他们的。

   2、战时更多地关注夜间巡逻和巡查哨,平时严格要求所属人员加强训练的将领,陷落险境的可能就少。

   3、决不要让你从未实地考察过的人去面对敌阵。

   4、使对方粮秣不敷,对其实施突然袭击或威吓是克敌制胜的上策,交战则属下策;交战中通常更起作用的与其说是勇气,不如说是运气。

   5、最好的计划是直到你付诸实施之前敌人对此一无所知者。

   6、在战争中,有利的时机通常较之胆量更值得依凭。

   7、如果你能激励敌军向你投诚或者他们自己投诚过来,而且这样做实出于真心,那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对成功的信心。敌营中有人逃跑比之有人战死,对敌人的打击沉重得多。

   8、在兵阵后部保持较多的预备队,比之加宽或拉长兵阵更为有利。

   9、善于正确判断敌我双方实情的将领将立于不败之地。

   10、人多势众不如骁勇善战。

   11、得地利之便较之勇敢无畏尤益。

   12、天生的勇士少有,许多人是通过实践,通过良好训练的体验变成无畏者的。

   13、勤劳刻苦使军队欣欣向荣,懒散怠惰令其颓衰羸弱。

   14、切莫让一支你认为对胜利缺乏信心的队伍投入交战。

   15、突然性能使人惊恐,循规蹈矩作用平平。

   16、轻率追击会混乱自己的队伍,将领如是做无异于将已经到手的胜利拱手奉送敌人。

   17、对粮草和一切必需品事先未作好充分准备的军队,不用动武便能战而胜之。

   18、若兵力和士气均胜过敌方,可使用正方形兵阵交战之。此阵法之一。

   19、若不如敌方,可以右翼攻敌之左翼。此阵法之二。

   20、若确认敌之左翼实力很强,可攻击敌之右翼。此阵法之三。

   21、.若部队训练有素,应在两翼开启战斗。此阵法之四。

   22、若轻装部队精锐,可在阵前部署标枪投手和弓箭手,对敌两翼实施攻击。此阵法之五。

   23、若部队之兵力和士气皆不足信,而又必须投入战斗,可以我之右翼攻敌之左翼,而将余部犹如铁钎一般拉开距离。此阵法之六。

   24、若你的部队的兵力不足,士气亦不高,就采用第七种阵法,但一侧应由山岗,或城池、或海洋、或江河、或其他无法逾越之障碍依托之。

   25、若确信自己的骑兵兵力较强,可寻找合宜于骑兵作战之地形,战斗中多多凭借骑兵取胜。

   26、若你的步兵足以信赖,可选择合宜于步兵作战之地形,以步兵部队作战。

   27、如有敌奸潜入营地,可于白昼下令所有人员各归营帐,敌奸当即暴露。

   28、一旦获悉你的计划已由变节者泄漏与敌人,自然应当变更你的意图。

   29、应该怎样做,可以找许多人商议;准备怎样做只能同最可靠的少数人商议,最好还是自己同自己商量。

   30、在驻地,恐吓和惩罚使士兵守规矩;作战时使他们成为英雄的则是鼓励和奖赏。

   31、优秀的统帅只在情况有利或十分必要时才下决心投入正面交战。

   32、兵不血刃而以饥馑屈人之兵者,乃为上。

   33、要使敌人无法知晓你将用什么方式与之交战,以免他们有的放矢地构思出某种足以对付你的办法。] [ 注:俄译文稿将本节加上了方括号,英译本无。本节在英译本中的序号为3-32,系卷三之最后一节,书中小标题是General Maxims(一般准则)。本节的33条规则的序号系译者所加。 ]

   关于骑兵也有许多训诲,但是由于这部分军队如今无论从训练实践、武器种类,抑或马匹的品质方面都已远远超越了以往年代,所以我想就无须再从那些著名人物的书卷中去摘选其他语录了,更何况有关这方面的现有的教范已经相当充分。 [ 注:英译本中的这一段文字列在《一般准则》的第32条中。 ]

   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我叙述的所有这些基本原则都经历过不同时代的实践所验证;(古代)最著名的著作家在他们的书卷中所列举的实例是可靠的,永远足信的。波斯人对陛下射箭术之娴熟惊叹不止;匈奴人和阿兰人只要可能真想效法陛下的骑术,您骑马的灵活和姿态之美妙令人陶醉;您奔跑之迅捷就连萨拉森人和印度人也望尘莫及;我国高级将领都为陛下运筹帷幄之高超深感骄傲,并渴求能够掌握哪怕其中之一鳞半爪也就不胜欣幸了。我之所以写作本书正是着意于陛下能将您的这些非凡的熟巧同战斗的规则,亦即制胜的规则浑然一体起来,因为无论从您的大无畏的气概和超群的智慧而言,您在整个国家面前都是履行既是皇帝又作为一名军人的职责的崇高的楷模。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