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问题·第十九
作者:К.Б.卡利诺夫斯基·苏联
出自————《大纵深战役理论》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译者按:本文最初载于苏联共产主义学院(战争问题研究班)1931年出版的著作集。译自《苏联军事著作中的战略和战役法问题(1917-1940)》,原编者进行了一些删节。
作者康斯坦丁·布罗尼斯拉沃维奇·卡利诺夫斯基(1897-1931),1897年生于军官家庭。中学毕业后志愿参加作战部队,在沙俄军队炮兵第4师服役。十月革命爆发后,和整个炮兵营一起投奔布尔什维克。1919年夏进莫斯科高级汽车装甲坦克学校学习,同年11月毕业后被任命为装甲列车车长兼政委,在南方面军与波兰白军作战。1925年毕业于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学习期间,写过多篇论述装甲坦克兵在不同类型战斗中使用的文章,并担任《红军技术与供应》杂志编委会委员。1926-1927年在中国张家口任冯玉祥国民军顾问,曾与另一个顾问共同为国民军第1军制造了5辆装甲列车。1927年回国后任红军装甲兵监察员。1929年11月起任工农红军摩托化和机械化部副部长。1931年与工农红军副参谋长特里安达菲洛夫等一起因飞机失事遇难。
主要著作有:《坦克》(1925年);《坦克的使用及与步兵的协同》(1927年);《步兵与坦克的协同》(1928年);《远战坦克群中的坦克》(1931年)等。
本文是卡利诺夫斯基的最后一篇著作,文中充分反映了苏军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摩托机械化部队发展问题的观点,其中不少分析和论断是当时首次提出。由于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是苏军创立大纵深战役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些观点对研究大纵深战役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参考价值。
作者论述了组织机械化和摩托化兵团的原则、这些兵团的战斗性能和使命、摩托机械化兵团战斗使用的基本样式及其遂行的任务。其中特别指出,机械化兵团的战役和战术价值,最充分地体现在速战速决的机动冲突中;与兵团或战略骑兵的行动相结合,实施大纵深和猛烈的冲击,是机械化兵团战斗勤务的基本类型。正如原编者所指出,作者的一些重要观点随后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证明。
无论从组织技术观点还是从军事政治观点上看,现代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都是军事建设的最重要问题,因为发动机出现在军事领域,是军队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对作战方法进行重大改变的起点。在发动机运用于军事技术之前,决定任何一种武器快速性的最重要因素是人或马的膂力。这就限制了这种或那种武器的性能,使我们熟悉的所有其他兵种仍然属于富勒所说的“膂力移动型”兵种。发动机作为机械能的来源运用到军事技术,能够产生可变因素,这种因素变化极其迅速,将改变武器性能并因此改变进行战争的方法。显而易见,任何武器不管它多么现代化,都永远离不开人这种使某种武器得到使用的能量本源。所以,武装斗争的社会政治基础、这种基础对战争结局的决定性影响,是无法抹杀的,但是这也同样不能抹杀那样的事实,即人的膂力作为直接的斗争工具,在战场上起的是另外一种而且越来越小的作用。
在使用发动机的影响下,军事变革的时间间隔可能有长有短,但总的说来,不会很长,这取决于一系列经济和政治的原因。当然,这不是意味着我们现在就要沉湎于幻想或纯粹的抽象思维,而不考虑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处于哪个阶段。
我们可以把机械化视为某种更高级、更具体的摩托化,其原因是摩托化一般指在军事上使用发动机,而且主要是使用交通工具。机械化也是在军事上使用发动机,但不仅指交通工具(汽车、拖拉机),还指直接的兵器,后者同时把同一辆战斗车辆(坦克)的机械运动要素、对敌火力袭击要素和装甲防护要素集于一身。因此,如果说老兵种的现代化问题由于在其中使用了发动机,现在已经或多或少地得到解决(这里指的是主要兵种——步兵、炮兵和骑兵——在摩托化和机械化作用下发生的变化),那么现在的摩托化和机械化问题,主要存在于研究和探索组建摩托化和机械化兵团的方法和样式层面。其中特别复杂的是有关机械化兵团的问题。
对未来战争性质和武装力量建设观点的演变
现在,当我们面临战斗车辆和运输车辆的总体技术改造时,提出以下问题是很有意思的:不同的军事理论对此究竟会作何反应?如果再提起富勒,那么我认为他提出的以下论断是完全正确的:“谁认为未来战争会像上一次战争一样,谁就会遭遇被突然性搞得措手不及的最大危险。”他抱怨欧洲各国总参谋部是“过去的奴隶,而不是现在的主人”,并指出,“战斗训练是战斗的真正基础,战斗应该是训练的继续,就像战争本身应该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训练不仅应该以我们熟知的以往战争的情况为基础,而且首先应该以未来战争的可能情况为基础。”
因此,根据富勒及其信徒的意见,建设新型军队的途径是“增大快速性,因为快速性比人数重要”。富勒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最后800码 [ 译者注:1码等于3英尺,合0.9144米(1英尺等于0.3048米)。 ] 问题”,即我们在那时以前,在步兵接近敌人进行近战时提过的问题。当步兵在远距离上接近时,一切都会很好,但到需要以冲击克服防御地带时,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困难。按他的看法,这个问题要用装甲来解决,因为“半英寸厚的钢甲可挡住半盎司重的弹丸” [ 译者注:换算参考:1英尺等于12英寸,1英寸等于25.4毫米;1盎司等于28.35克。 ] 。……
最后再谈下一个原则,这就是通过提高战士个人的战斗力来减少军队员额,而归根到底,这要靠军队的机械化。富勒在这里指出,“军队的集体忍耐力与其员额有密切关系,无论听起来有多么奇怪,军队越庞大,它的心理承受力就越低。”“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从心理上看,人在战场上都是妨碍因素,因此,不能靠增大员额寻求忍耐力。”
我们在这方面的方针怎样?我们在苏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我援引共产国际第八次全体会议提纲来说明。这一提纲在分析未来战争的性质问题时是这样表述的:
未来战争是机械化战争;每个国家都将被变成生产兵器的巨大工厂。在机械化杀戮事业中,发动机将起决定性作用。
提纲接着强调:但是,军队并没有失掉自己人数众多的性质,资产阶级将被迫在战争中使用大量劳动者,后者将不可避免地与其发生敌对冲突。
这一原则与富勒所说的小军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对这个重要的原则性问题应该进行专门研究。我们只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在武装力量建设实践中,并没有摈弃也不可能摈弃人数众多的军队,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明显摈弃当前冲突中的一个决定性优势。军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在相应改变各兵种比例及作战部队与服务部队比例的同时,绝不否定军队人数众多的性质。
机械化兵团
技术基础的进步使我们有可能组建机械化兵团。我们可以看到,西欧的战术思想正向坦克明显“脱离”步兵的方向发展。当问题发展到坦克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速度,充当独立远战群大纵深突入防御地带时,确实应该考虑到,坦克为遂行这些任务,在很大程度上要自行其事,因为谁能在远战坦克群大纵深突人敌纵深后支援它呢?谁能对在敌人后方摧毁炮兵阵地、指挥所、司令部等目标的坦克梯队提供帮助呢?为了保障坦克在纵深的行动,确实需要在坦克周围组建由各种侦察工具和火力护送兵器编成的战术综合体,亦即实际上需要组建能够进行独立战斗的机械化兵团。
简要分析当今英国和美国的方针后,可以根据机械化兵团的预定发展提出以下原则性问题:
1、是否应该组建多用途(单一类型)机械化兵团(如同美国人所做)或不同类型的机械化兵团(英军1929年教令要求建立轻型和中型兵团)?
2、机械化兵团的发展会取代过去的统帅部坦克预备队吗?
显然,根据第一个问题,应该承认,英国人展示了机械化兵团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其途径是根据不同的使命和任务对它们进行区分,这样做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兵器。美国人还没有达到这一阶段,但已经在研究这样的可能性:为了加强机械化集群而给其配属中型坦克,以利其遂行特殊任务。
根据第二个问题,应该承认,未来在一些军队(特别是英国军队),统帅部坦克预备队可能不复存在,虽然现在美国人在其新版步兵条令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坦克部队作为坦克预备队,以及机械化兵团这种由坦克部队组成主要突击核心的兵团,应该一起存在。显然,对于由坦克部队向机械化部队(装甲部队)发展的过渡阶段来说,应该认为这样做是有利的。
必须同时指出,两个最大的帝国主义竞争者看来都以若干不同的技术条件作为出发点。英国人指出,他们的机械化兵团能够在一星期内推进六个昼夜行程 [ 译者注:行程的概念在本书概述中已经作了注释。它指的是一昼夜内行进的距离。由此可见,“行程”和“一昼夜行程”的概念是一样的。1931年苏军步兵行程约为15-20公里,最高可达25-30公里。40多年后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认为,步兵行程一般为30-40公里。摩托化步兵一般每小时行进15-25公里,行程可达120-200公里。强行军时行程可增加一半。 ] ,每昼夜行程平均为80公里;美国人则说,机械化兵团靠自己行驶实施的机动不得超过120公里,更远的距离要依靠铁路运输。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应该考虑这样的事实,即现代机械化兵团的作用受到局限,无论是其装备的寿命还是不间断行动的能力都还不突出。
总的说来,大致可以指望这种兵团作战2隅3昼夜,尔后一定要将其编入预备队进行休整和恢复战斗力(维修) [ 原编者注:当时机械化兵团装备战术技术性能差的MC-1坦克。后来装备比较先进的战斗车辆后,机械化兵团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 。
因此,今天机械化兵团只能作为首长掌握的兵团。根据它们的性能,可能是战役战术性质的兵团。如果要确定这些机械化兵团今天具有的性能,那么可以作如下表述。
机械化部队的战斗性能有以下特点:
1、快速性比其他兵种高。在地形条件比较有利的情况下,机械化部队的战役快速性平均比骑兵高半倍,有时高一倍。战术快速性一般说来也比骑兵高,但在某些有限的时间段,可能比骑兵低(骑兵以马袭步 [ 译者注:袭步是骑兵中最快的一种步法。 ] 奔驰时)。
2、普通步机枪火力较难杀伤(因大部分战斗车辆有装甲防护)。但是,如果不对敌人配置很多火炮和专门反装甲兵器(大口径机枪和小口径速射火炮)的筑垒阵地实施火力准备就发起冲击,将会遭到很大损失。
3、具有很大的突击力和火力。从而比其他兵种具有更大的进攻能力,条件是地形允许达到足够的、每小时8-12公里的战斗速度。
4、通行能力强。这是大部分战斗车辆拥有履带推进装置的结果。在地面上,机械化兵团可以在步兵能够行走的任何地方行驶。但是在森林、带有深沟的明显起伏地等地区通行困难,在沼泽和山地则大多无法通行。
5、扼守地区的能力有限。这是因为在遭到敌人炮兵射击和其他兵器袭击时,不能长久留在某个地域。
6、长时间不间断行动的能力有限。这是因为兵器的可靠性还不够,人员又很快疲劳。平均每进行2-3日不间断战斗后,就必须将其撤到预备队进行装备检修和人员休整。过度紧张作战的要求可能导致长时间完全丧失战斗力。
7、对机动迅速的分队指挥困难。因为这些分队在比较宽广的空间行动,运动中又暂时缺乏可靠的机械传送工具。
8、在迅速机动条件下组织战斗补给复杂而困难,恢复机械化部队战斗力也如此(依赖后勤) [ 原编者注:作者最早提出的分析机械化兵团战斗性能的方法,随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使用。 ] 。
最大限度地利用机械化兵团最典型的性能——快速性,是对其所有战斗性能最有效的利用。
由此出发,机械化兵团的一般用途应是:
1、加强快速部队(摩托化部队)和骑兵部队,作为迅速压制敌人的突击工具。
2、构成快速突击工具,由军队首长(军长、有时是师长)掌握。
3、有时与航空兵大兵团协同,夺取战术(有时是战役)要点。
因此,机械化兵团可能承担以下任务:
1、在机动冲突(遭遇战斗)中对敌人实施冲击,使其行动与骑兵、摩托化部队和其他兵团针对重大战术目标的行动结合起来。
2、发展胜利(如在突破敌正面后),在战场实施追击,与敌战役预备队作斗争。
3、组成快速突击-火力预备队,由军队高级首长掌握。
4、在其他兵种特别是保障预先削弱敌人的炮兵和航空兵配合下,对防御之敌实施冲击。此时,利用机械化兵团冲击效果的任务在多数情况下由骑兵承担。
5、对筑垒地带实施冲击,这可视为万不得已时才须采取的行动。在此情况下,必须进行深思熟虑的冲击准备,并以其他兵种对冲击实施保障。
这样看来,与步兵兵团或战略骑兵的行动相结合,实施大纵深和猛烈的冲击,是机械化兵团战斗勤务的基本类型。这些兵团和战略骑兵应该及时利用机械化兵团的冲击效果。
除罕见的情况外,机械化兵团不应用来完成以下独立任务:
1、夺取距离遥远的地区;
2、进行战役侦察。
这些任务要由摩托化兵团和骑兵遂行,机械化兵团可配属它们。
机械化兵团的战役和战术价值,最充分地体现在任何速战速决的机动冲突中,此时敌人来不及展开自己的所有火器,来不及组织应有的对装甲防御。
这样,机械化兵团的使命和上列种种问题,就带有把预定由独立行动的坦克(远战坦克群)完成的任务略加扩大的趋向,上级则提出明确的战役界限。这就是机械化兵团今天能够承担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使命。
机械化兵团与摩托化兵团之比较
无论人们感到多么奇怪,一般情况是,装备了相应侦察器材的普通兵团类型的摩托化兵团,比上面那类机械化兵团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如果在摩托化兵团与机械化兵团之间进行这方面的某种比较,那就会看到那种情况。现在摩托化兵团在沿道路实施战役机动时,将对机械化兵团占有优势,因为轮式推进装置在行驶时毕竟比履带式推进装置具有更大的可靠性。但是在无道路情况下实施战役机动时,优势就会转到机械化兵团,因为履带式车辆能够比轮式车辆更可靠地在不良道路上保持平均速度。如果就机动本身而言,那么情况又会是那样:这一机动若在相应的道路网展开,优势还是会在摩托化兵团而不是在机械化兵团一边。从进攻条件角度看,机械化兵团的能力比摩托化兵团高,因为摩托化兵团从其所属部队下车那一刻起就变成了普通的兵团(如果它得到装甲坦克部队的加强,则其突击力将相应提高)。
这样,对摩托化兵团而言,在战役机动和战术机动之间会有间歇,这是因为需要让战士们下车,随后按步兵方式展开成战斗队形。
摩托化兵团扼守地区的能力很强,而机械化兵团的这种能力几乎等于零 [ 注:机械化兵团的能力在这里被明显低估了。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编有极少量步兵的坦克部队和兵团能够扼守占领的地域和地区。——原编者 ] 。机械化兵团的威力存在于运动和火力之中。如果谈到受条件制约的程度,那么优势当然会在机械化兵团方面。机械化兵团由于装备了履带式车辆,无疑具有较大的通行能力。
在行动持久性方面,优势又在摩托化兵团,因为它实际上具有和任何普通兵团一样作战的能力,而机械化兵团因其行动特点和车辆保养特点(这样的保养很快就会使人员疲惫不堪),在这方面受到较大的限制。
机械化兵团的基本优势是:具有与快速性和强大突击力结合在一起的高度通行力。它的进攻能力大大高于摩托化兵团的进攻能力,这是因为它拥有同时将火力、装甲防护和移动性能集于一身的战斗车辆,这些车辆能够在移动中保持经常的战斗准备,并迅速从行军队形展开成战斗队形。
机械化兵团和摩托化兵团编组原则
如前所述,机械化兵团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所有战士都乘坐坦克式履带自行车辆,即乘坐那些集火力、移动和装甲防护性能于一身的车辆。所以,这种兵团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大的快速性、高度的通行力、强大的突击力和火力,但扼守既占地区的能力有限。这种兵团由战役机动向战术机动-冲击-过渡的方式,是由行军队形简单地转变为战斗队形,发生这一切时,战士们一直留在车里进行机动和战斗。
摩托化兵团的一个特点是装备运输型车辆(不严格组织),这些车辆仅作为运送战士们上战场的工具。因此,这种兵团在到达战场前具有很大快速性,但通行能力有限,同时又具有足够的扼守地区能力。在摩托化兵团的战役机动和战术机动(战斗)之间会有相当大的间歇,这是因为必须卸载、集中和以常规方法(按步兵方式)进行战斗。
当前,编组机械化兵团的原则如下:
1、以超轻型坦克、装甲汽车,即各种侦察车辆,编成保障部队(侦察和警戒)。
2、以轻型坦克和坦克冲击兵器(机枪运载车、迫击炮运载车、自行加农炮和自行榴弹炮)编成突击(冲击)核心。
3、编组用于夺取和扼守地区的部队(机械化部队应得到乘坐装甲输送车的汽车营 [ 译者注:应认为这种汽车营与后来的摩托化步兵营相似,不能理解为“汽车运输营”。 ] 的配属)。目前,编组这类部队的必要性引起了争议。
4、以工兵、化学兵和其他兵种及其战斗补给和修复器材编组辅助部队。 [ 原编者注:这些原则已经成为苏军组建机械化兵团的基础。 ]
现在,大致按以下方案组建摩托化兵团:
1、以装甲汽车、车载步兵和车载炮兵等编成保障部队(侦察和警戒)。
2、组建乘坐汽车的核心(步兵、机枪和炮兵)。
3、组建与机械化兵团所属部队类型相同的辅助部队。
由于我们常常看到这种兵团中有某些机械化成分(装甲汽车),而有些作者又认为其编成中必须包括突击成分(坦克),因此,在我军文献中常常将这些兵团称为“摩托机械化兵团”。
我们今天应该加倍重视军队各兵团的摩托化和机械化问题,加倍重视摩托化兵团和机械化兵团问题,特别是加倍重视作为“第四兵种”的机械化兵团问题。 [ 原编者注:1930年以前,我军已经有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装甲列车部队,这些部队当时被公开命名为装甲力量,作为陆军编成中的一个武器种类。但到30年代初,已经具备了将装甲力量由武器种类变成独立的兵种,即第四兵种的必要条件。 ]
在军队兵团摩托化和机械化方面,出现了给这些兵团(师或军)配属摩托化侦察支队及实行机枪摩托化(用机械化机枪运载车取代马拉式机枪运载车)、高射兵器摩托化和后勤摩托化等趋势,最后完全可能以突击兵器(坦克)加强这些兵团。因此,我们在未来战争中将拥有新型兵团,它的质量比世界大战时期的兵团高,因为它将拥有更加完善的侦察和保障器材,将拥有更大的快速性、机动性和突击力,等等。
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兵团对战役和战斗的预期影响
由于军队没有失去其人数众多的性质,由于摩托化兵团和机械化兵团的数量仍然有限,我们应该以适当方式来解决战役和战斗问题。我们不可能像英国人所设想的那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毕竟有摩托化兵团和“现代化骑兵”,即编有装甲坦克部队的骑兵,这使我们能够更迅速和坚决地接近敌人,更迅速地将最早投入的力量向前移动,以此保障某一战役集团的全部主力实施最有利的展开。我们用普通兵团也能以较小规模做同样的事,条件是给它们摩托化侦察器材,并且给它们编配装甲部队,因为那时这些兵团也能更迅速地向前移动自己的力量和更迅速地实施更坚决的突击。由此产生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谈到交战和冲击的展开,那么使用用来支援普通兵团的机械化兵团(当然,二者不一定保持直接联系),可以更迅速地开始交战和战斗,并且使那类冲突取得更迅速、更坚决的结局,换言之,我们可以借助于摩托化兵团和机械化兵团,针对世界大战期间出现过的稳定的战役均衡体系,建立不稳定的均衡体系,较迅速地动摇敌人,从而——即便不能最后解决问题,也能逐步采取更加机动的战争样式。 [ 原编者注:作者关于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和兵团可能对未来交战性质产生影响的预测是正确的,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完全的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