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第九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第九

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第九

作者:B.К.特里安达菲洛夫·苏联

出自————《大纵深战役理论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译者按:本文系特里安达菲洛夫所著《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一书第二部主要章节,译自苏联国防部军事出版社1965年版《苏联军事著作中的战略和战役法问题(1917-1940)》第291-345页。

   作者弗拉基米尔·基里阿科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1894-1931),苏联著名军事理论家,大纵深战役(战斗)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毕业于准尉学校(1915年),曾任上尉营长。1918年参加红军。国内战争中由连长逐级升至旅长。1923年毕业于工农红军军事学院,同年至1931年历任工农红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军长兼政委、工农红军副参谋长。1931年7月12日乘飞机前往基辅军区为高级指挥人员集训班作大纵深作战问题报告,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特里安达菲洛夫著有多部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著作。其中主要有:《现代集团军战役的规模》(1926年)、《红军的彼列科普战役》(1928年)、《国内战争(1918-1921)》(1928年)、《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1929年)等。他运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对红军的建设、未来战争和战役的特点、战役指挥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他认为,未来战争,特别是在苏联遭到帝国主义进攻的条件下,必然是大量军队参加的斗争;现代战役是武装斗争复杂的物质技术过程,需要进行科学的技术计算;使用各种坦克群(坦克梯队)、强击航空兵和远战炮兵对全战术纵深实施突击,是组织和实施现代战斗的崭新形式,上述斗争手段协调使用是取得战斗胜利的主要条件。

   《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于1929年出版,1932年再版。全书分两部。第一部探讨现代集团军的特点,第二部论述现代集团军的战役。特里安达菲洛夫在遇难前不久曾着手对第一版进行修改,但没有完成。该书编者在再版前言中指出,该书对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对集团军各级首长的训练和他们战役知识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下面选译了该书第二部的《战役》、《连续实施的战役》两章,每章各包含若干节。《战役》论述了突击集团军的编成及集团军向战场开进、交战的开始与实施、战役的持续时间和纵深、进攻正面的宽度、突击样式、宽正面进攻、防御战役、现代战役消耗等问题(未译“防御战役”)。《连续实施的战役》论述了出发地位、进攻集团军的推进速度、突击集团军在持久战役中的需求、连续战役的规模、突击集团的行动特点、指挥等问题。

   作者在深入分析军事技术、经济状况及现代集团军人员和编制、装备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战争中战役的特点和规模,以及由于物质基础发生变化,这些战役未来的发展趋势。文中强调,大纵深和歼灭性的突击,是达成战争目的的最坚决的战略手段;在现代战役中,必须“大纵深楔入敌配置,紧随第一次突击实施第二次、第三次和随后多次突击,以使敌人被完全消灭”;正确解决战役法发展问题,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性,向各种条件“所能容许的最大纵深发展决定性的突击”,为此,必须振兴军事技术的落后领域,消除武装力量建设中的空白,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善压制兵器,把运输工具和技术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书中批评了否定大纵深突击,宣扬短距离突击的“战役机会主义”。

   作为当时最重要的全面论述战役的著作,《现代集团军战役的特点》对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作用。图哈切夫斯基和其他军事领导人在论述大纵深战役问题时,都曾援引该书的观点(文中有一些当时使用后来很少见到的军语)。

   战役

   突击集团军

   编组类似1914年德军经比利时向马恩河实施进攻的各右翼集团军,或类似1920年我向维斯瓦河进攻 [ 译者注:俄国国内战争期间,波兰在协约国支持下于1918年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占领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部分领土。1920年4月28日,波军再次向乌克兰发动进攻,向纵深推进200公里。红军决定以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西方面军和叶戈罗夫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实施反攻。5月26日西南方面军首先在乌克兰开战,7月4日西方面军在白俄罗斯发动进攻,相继将波军逐回波兰,并于8月中旬分别逼近华沙和利沃夫,奉命对华沙实施向心突击。实施主要突击的西方面军决心以主力第4、第15、第3、第16集团军(即文中所称“各右翼集团军”)从北面强渡维斯瓦河,攻占华沙。由于两方面军缺乏协同、兵力极度疲惫及波军占优势等原因,战役未能达成强渡维斯瓦河、攻占华沙的目的,红军被迫实行退却。随后两国在对苏俄有利的情况下签订了和约。 ] 期间红军各右翼集团军的那种“突击”集团军,即用于向主要突击方向进攻的集团军,应保障它能自始至终以自己的兵力实施一系列连续战役。它应当拥有使它无论在战役开始时,还是在战役实施过程中,都能够克服敌人任何抵抗的手段。步兵部队、补加压制兵器、航空兵、辅助军队——一切都要用于完成此种集团军面临的任务,并与这些任务相适应。计算集团军的编成,一定要保障在该战役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下与敌人作战取得战术胜利。

   为了实施大纵深和追求坚决目的的战役,应该预见到作战过程中情况必然发生变化:敌人必然会得到加强,其正面密度必然会增大,在进攻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仓卒或预先构筑的阵地。突击集团军应从一开始就拥有一切手段,使其能够在预定战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下,毫无耽搁地组织不停顿的突击。在追求坚决目的的战役中,通常应该预见到会与敌军主力遭遇。敌人这些兵力可能从战役一开始就出现在进攻者面前,也可能在战役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变更部署出现在正面上,变更部署的方法是:铁路运输、行军和借助于汽车运输。

   步兵部队应编进集团军,目的是使集团军在开始战斗时能够建立足够密集的进攻集团。

   根据步兵师和步兵军的最大步战能力,步兵军在遭遇战役中和对敌人不很坚固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应不大于10公里;而对预有准备和密度足够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为4.5-6公里。在达到这一指标时,师和军的最大步战能力将被耗尽。

   如果为了对敌人配置达成战役突破而应使冲击正面的宽度达到25-30公里,那么,仅突击集团军第一梯队就应有3-4个步兵军。

   步兵在现代战斗特别是正面战斗中会遭受很大损失,因此须要经常换班休整。此外,在交战过程中,正面会呈被破坏,其长度会增大,密度会缩小。为了保持必要的正面密度,须要投入新锐兵力。这就要求第二和第三梯队拥有数量约为第一梯队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师。

   这样,突击集团军步兵部队的总编成将达12-18个步兵师。为了保障对如此多的部队实施正常的指挥,集团军必须编有一些四师制的军(最好是第一梯队军)。

   此后,应该计算所需的补加压制兵器。

   按照我们的计算,遂行突击任务的三师制军在遭遇战役条件下,一般需要4个补加炮兵团,在对预有准备和密度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这种团的数量要达到6-7个。因此,每个第一梯队军通常需要加强4个补加炮兵团,此外,集团军还应掌握一定数量的补加压制兵器,这些兵器应使集团军能够在对预先构筑的防御实施冲击时,将各军或最重要的军的补加炮兵增至6-7个团。第二种方案的补加兵器宜为坦克部队。由于坦克部队仅在突破时需要(而不是在战役全过程中用于替换补加炮兵),所以换算标准可以是1个坦克营等于1个炮兵团。

   这样,由4-5个步兵军编成的突击集团军需要补加炮兵4-5个炮兵师(16-20个炮兵团)和8-12个坦克营。

   那样的集团军需要一系列辅助军队为其服务。因此,在集团军范围实施交战,应在距敌人两个行程前定下兵力部署的最后决心。在冲击号令中应规定侦察手段,以保障及时获取必要的敌情报告。集团军侦察航空兵的数量,应保障每天正常实施侦察,每昼夜至少出动三次(包括夜间飞行)。应该认为,一个突击集团军应得到至少两个侦察机大队的保障。

   不能仅仅指望航空兵侦察。第一,它十分依赖大气条件。第二,飞行实践尚未证明它能够看到需要看到的一切。1918年,德国人发动三月进攻前在西线大规模集中军队,英军和法军的航空兵尽管几乎每天都正常出动 [ 作者注:德军虽然在未来战役地区集中了大量航空兵,但为了实施伪装,其航空兵直至战斗行动直前才开始飞行。这样,英法联军航空兵就有可能几乎每天都出动。(参见巴扎列夫斯基:《战局》,1918年版。) ] ,却连如此大规模的军队集中都没有发现。最后,就算它在某处发现了敌人,也无法提供有关某一部队隶属关系及兵力部署等更详细的情报。因此,除航空兵侦察外,集团军司令员还应组织可靠的地面侦察。

   集团军行动地带宽度大致为50-75-100公里。为了保障在如此宽的正面实施侦察,集团军必须编有一个、最好是两个得到航空兵、快速坦克和自行车部队加强的骑兵师。

   突击集团军拥有如此强大的兵力,其防空要求除编有队属高射兵器外,还须编有至少4-5个歼击机大队 [ 作者注:一个歼击机大队能保障12公里正面。(参见梅热尼诺夫:《战争与战役中的空军》,第66页)突击集团军的进攻正面为50-75公里。应该认为,某些在森林地区开进的军依靠自己的高射炮兵就足够了。 ] 。此外,为了掩护后方最重要的目标(终点卸载站、机场、桥梁等),还须要有专门的高射兵器。应该认为,每个防卫点至少应有1-2个高射炮兵营。

   在江河障碍众多的地区行动时,要求集团军编有若干舟桥部队,每个突击军至少编有一座重型桥。

   为了对如此强大的兵力实施通信保障,要求编有为数众多的通信兵。

   突击集团军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得到轰炸航空兵的加强(轻型和重型)。由于这一种类的航空兵通常要大量集中使用,所以其编成将相当大。该集团军所拥有的全部或大部分战斗航空兵可能使用在这里。在任何情况下,此种航空兵都不会少于2-3个航空兵旅,以便能够既对敌军又对其浅近后方实施连续攻击。

   最后,突击集团军可能得到化学兵器的加强。化学炮弹平时不归属炮兵。它们由统帅部掌握,供应遂行突击任务的那些集团军。在战线稳定时,装备毒气弹和毒气施放器的化学连最终要分配下去。轰炸航空兵拥有的航空炸弹通常不限数量。个别大队将要适应自如喷洒毒剂的要求。

   当然,上面列举的数字没有绝对性,这些数字当然也不可能在一切情况下都适用。集团军任务的性质、己方和敌方军队的素质、地形条件和其他情况,总会使这些数字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有一点很清楚:不能根据“灵感”,不能根据某个首长的“奇想”来确定集团军所属兵团的编成。这一工作,特别是涉及压制兵器的部分,要求进行计算,而且可能要精确计算。我们只想在这里谈谈战役工作者在对规模巨大、持续时间长的战役进行计算时必须接触的计算方法。

   那些没有足够的压制兵器和其他技术兵器的国家,在编组应该遂行突击任务的集团军时,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缺乏补加压制兵器,将迫使他们降低以压制兵器保障每公里正面的标准,迫使他们只以这些补加兵器保障突击集团军编成内最重要的几个军,或者依靠降低次要地段各军、师的标准,勉强集中炮兵兵器。在压制兵器不足的集团军中,现有坦克、补加炮兵或战斗航空兵将会被更加紧张地使用,其所属兵力将加紧作战,这些部队将比正常使用他们时更快被削弱。

   由于这一切,进攻的步兵为进行战斗将处于十分艰苦的境地。他们要对尚未被完全打乱阵脚和遭到压制的防御实施冲击,他们要紧张地利用自己的火器去压制防御的敌人。高素质和训练有素的步兵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能取得胜利,特别是与来不及构筑工事或战斗力薄弱的敌人作战时更是这样。但是,损失自然要比拥有足够压制兵器的集团军大。不成功和受挫的冲击比例也高。在压制兵器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的战役,将使有生力量遭到更大的牺牲和消耗。

   向战场开进

   集团军在其战役展开前进行的远距离行军(这种移动主要借助于铁路实施),现在虽然已经失去意义,但是,集团军在战役实施过程中仍不得不进行所属全部兵力的大规模移动。在遭遇战役条件下,不管所选择的战役展开地区距敌人多么近,由该地区到与敌人主力发生冲突的地区总还需要走几个行程,在战争初期更是如此。在向防御的敌人实施进攻时,可能在距敌防御阵地很近的地区实施战役展开,因此,对于初始战役而言,采取那些措施的必要性将消失。不过,对尔后战役而言,一切战役展开都要以行军方式实施,而且为了保持突击的不间断性,全部兵力都要实施。在现代条件下,由于军队编制日益庞大,来自空中的危险不断增强,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移动变得十分困难。

   造成移动困难的原因是:甚至在集团军配属了大量补加炮兵和坦克兵器的情况下,在组织军队向战场开进时确定移动正面的宽度,仍然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为了移动方便、快速,为了便于宿营,为了更加合理和充分地使用现地器材,为了保持机动自由,应该尽可能以较宽的正面实施移动。移动的正面越宽,编组行军队形时各纵队就可越小,机动行军就越快,军队避开空中观察就越容易,宿营的麻烦就越少,就地取得的粮食特别是饲料就越多,因而后方的前送量就越小。宽正面移动能提供对敌人实施包围和迂回的更多机会。但是,企求很宽的正面,可能导致军队进攻力的全部丧失;贪图移动和宿营的方便,可能使军队变成不能遂行任何进攻任务的作战警备队。在编组重兵集团的行军队形时,应该找到移动正面宽度的极限,通过这一极限,可以不用浪费时间、不用进行多余的变更部署,就迅速确定该军队集团进攻能力容许的正面宽度。

   上面已经计算过,为了在25-30公里的正面实施突破,需要有得到16-20个补加炮兵团和8-12个坦克营加强的大约3-4个步兵军。这种密度是对预先转入防御之敌实施进攻时所需要的。在正面稳定的情况下,将如此众多的军队调到作战地区不会造成特别的困难,因为可以在几天内分批、按梯队进行调遣。在遭遇冲突中,或在逐次展开的各战役间隙(此时要求集团军整个正面同时移动),组织如此众多的军队向战场开进,则要困难一些。

   在遭遇战役中及向新的战役展开地区开进时节,无论是行军正面还是开战正面,都可能比以后步兵主力和加强了坦克的炮兵主力展开(为实施主要冲击)的正面宽得多。为给突击集团军更大的行动自由,其编成内最好不是3个或4个军(按补加压制兵器数计算),而是5个军。这样,集团军就可根据情况给1个或2个军布置辅助任务,命令其余得到全部炮兵和坦克加强的军实施主要冲击。

   我们举一个集团军作为例子,该集团军辖5个得到上述补加炮兵和坦克加强的步兵军。在遭遇战役中,这样的集团军在不大于50公里的正面展开(每个军平均10公里),能够建立密度足够大的步兵进攻集团。在行军中,集团军在距敌人1-2个行程内,应保持一般不大于这一数字的移动正面。应该认为,在距敌人2个行程时,正面还可达75公里左右,因为在两天的普通行军中,仅靠缩小各军分界线就可将集团军的正面缩减至所要求的标准(50公里)。在远离敌人处,即距敌人3-4个以上行程处,集团军的移动正面可能更宽,达90-100公里。最后一个数字即便在远离敌人时也应视为极限。在如此宽的正面(90-100公里)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集团军行军、宿营的便利,同时也使司令员有可能在该地带内组织机动,以便在临开战前采取有利的部署。为了便于司令员对兵力的战斗部署定下最终决心,必须把补加炮兵和坦克的基本兵力留给他直接掌握。为达此目的,极为重要的是要在第二梯队保留一定数量能够根据情况实施机动的师。

   在距敌人3-4个行程以上时,没有必要使军队在一条道路上拥挤。因此,这一时节应在集团军进攻地带利用一切适宜的道路进行移动。

   在100公里宽的正面移动时,集团军行军队形的编组,即便在我国西部战区条件下也不会遇到特别的困难。如果打开大比例地图,就可在任何地区——普里皮亚季河以北或以南,国界以东或以西(特别是在涅曼河、罗夫诺、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克一线以西)每5-7公里正面找到一条道路,也就是说,在100公里正面上,可以给每个师至少提供一条独立的道路。诚然,这些道路多数由乡间土路组成,还要修筑桥梁。但是,在东欧战区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指望在比较艰难的条件下移动。也许,一些在特别不利的条件下移动的军,甚至在远离敌人时也只有两条道路可以使用,也就是说,一条道路上有两个师。

   所有补加炮兵由于是骡马牵引,所以应该与各师同时移动。在司令员对兵力部署定下最后决心前,补加炮兵要分配到各军,每个军平均4-5个炮兵团,只在移动时如此。

   当军沿三条道路移动时,三个师中的每一个师都带一个补加炮兵团,第四个团则编成独立梯队在最好的道路上跟进。

   坦克成独立梯队开进。它们由铁路输送到终点卸载站,在2-3天后,再由那里用载重汽车或依靠自己行驶(快速坦克),以跃进方式随军队开进。通常不编进师和军的舟桥和工程部队,移动时编成独立梯队,但隶属各军军长。对军后勤实行平均分配,以便在军的各条道路上跟进。

   在军沿三条道路开进时,每个纵队的长径达50公里(由警戒部队先头起算)。 [ 作者注:带一个补加炮兵团的步兵师纵队的战斗部队长径,由警戒部队先头起算可达25公里。军属或师属第四个炮兵团的长径为3公里。师后勤约15公里。战斗部队和师后勤的长径共约38公里,全部军后勤的长径为35公里。分配到3个师时,应该认为每条道路上的长径也有12公里。总计50公里。纵队各部分之间的距离都计算在内。 ] 在靠近敌人后,各军如被迫沿两条道路开进,则有两个师的编组不变,第三个师不带补加炮兵,编成特别梯队,沿两条道路在军后勤后跟进。原与该师一起开进的补加炮兵,编到师的其中一个纵队,与其他炮兵团一起在师后勤前移动。

   在这种编组中,行军队形的长径在移动正面不变时可达65-70公里。自然,如果在一条道路上行进的军队有如此大的行军长径,那就根本谈不上他们同时开进的问题(无论昼间或夜间)。不同的梯队要在不同的昼夜时间移动。距敌人最近的部队(各先头师及与其一起开进或在其后跟进的补加炮兵)主要在夜间移动。师属和军属后勤主要在上午移动。第二梯队师则或者在下午移动,或者在夜间和各先头师同时移动。这样,50-70公里的行军队形长径并不意味着,上述长径的各个军队纵队会同时出现在行进道路上。这50-70公里只表示全军梯次配置的长径。同时移动的纵队,长径要小得多。

   军的梯次配置长径为50-70公里,应该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军队后勤也恰恰希望保持这样的长径(2.5个行程)。尽管如此,要使这样多的军队移动避开空中观察仍然很困难。在一切情况下,都可通过有组织的措施(在昼夜不同时间行进、充分利用夜暗时间),使空中侦察无法察明这种移动的规模。但是,长径大的军队纵队无疑将成为敌轰炸航空兵的突击目标(如果他们有轰炸航空兵的话)。因此,要特别重视昼间移动的纵队及军队宿营地域的对空防御。军属高射兵器只够同时掩护正面和纵深各为10公里的地区。

   如果由队属高射机枪和配备专用炮架的野战火炮承担(夜间行军后)军队宿营地域的对空防御,那么,高射兵器只够掩护师前送环节与军前送环节的接合部(辎重队昼间最大集结地域)。第二梯队各师及其后勤的移动,以及集团军后勤的移动,都要由补加高射兵器掩护。这些高射兵器的数量,每次都应取决于作战地区的特点、敌航空兵的积极性。通常要求再给最重要的和开阔的行进道路各派去一个高射炮兵营。

   对于终点卸载站和分配站地域,要以半移动高射炮兵加以掩护。至于歼击航空兵,由于战役持续时间长,所以即便在一个集团军编有4个大队的情况下,其可能受领的任务,也只是在一定的时段,掩护某些没有其他兵器保障的纵队或纵队群通过的少量地区。

   在大部分于昼间进行的直接展开时节,歼击航空兵应以全部力量掩护集团军的这一机动。

   行军中的纵队编组样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两翼与友邻相接的态势中实施进攻的集团军,其各纵队先头通常要取齐。这将有助于它在全正面更迅速地接触敌人,利用兵力优势,主要依靠正面猛攻取得胜利。几乎只在个别军和师的范围、并且在交战开始时和进行中才有可能实施机动。在翼侧进攻的集团军,宜编成后梯阶纵队(每军错后6-8公里)。这样的队形能最有效地掩护自己的暴露翼侧和逐次包围参加作战的敌军部队的翼侧。

   为了更深远和坚决地迂回敌人战役配置的翼侧,一定要在进攻的集团军外翼侧配置几个第二梯队军。

   整个集团军一昼夜的行程约为15-20公里。某些纵队可达25-30公里。

   我们列举的关于必须达到的正面密度和重兵集团向战场开进队形的资料,完全以现代装备和现代集团军的特点为依据和出发点。

   凡是不想理解这些简单真理的集团军,凡是没有做好大兵团作战准备的集团军,都不能指望在未来战争中取得大的胜利。他们能做的事就是重复旧俄军队令人悲伤的经验。靠力量稀薄的正面和叉开的五指,不可能克服布满机枪和向大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只要进攻者面前出现敌人的新锐兵力,正面密度不够大的进攻战役就会受阻、受挫。

   交战的开始与实施

   司令员应该在各纵队前卫与敌人接触之前很久,就为进入交战进行最后的兵力部署。实际上,这一部署要在距敌人还有两个行程时就预先确定。司令员在此之前就应决定,需要在集团军哪一翼(或中央)使各军更集中、间隔更小,并且从此时起,应通过相应调整各军的出发时间,确定集团军的相应行军队形。司令员要决定:所属各军是将各纵队排成一线齐头并进呢,还是使行军队形向一翼成梯阶状或成楔状?从此时起,他应根据他是希望从正面实施冲击还是包围敌人翼侧,而最终确定如何使用各军。以后他将无法改变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很清楚,上述决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开战方式和集团军在交战中的兵力部署,因此,为了避免先人为主地定下决心,司令员应重视及时组织侦察。向前派出侦察的距离,应能保障在距敌人两个行程以外就获取有关敌人的情报。当然,现代航空兵的活动半径能够保障及时获取有关敌军大规模集结的情报。但是,关于敌人在集团军进攻路线上以多大兵力占领某些要点的较准确的情报,则只有地面侦察才能提供。为了及时获取情报,集团军骑兵应向前派出3-4个行程。 [ 作者注:我军《骑兵战斗条令》(1927年)第三章规定集团军骑兵的前出距离约100公里。 ]

   集团军司令员的开战决心要规定最后的兵力部署(主要突击方向和次要突击方向)、第一梯队师的数量、第二梯队师的部署、分配到各军的补加炮兵及关于坦克营前送地域的决心(如果此前尚未做这件事的话)。

   必须保障即刻有足够数量的步兵和炮兵兵力进人交战。在主要突击方向,每2-3公里正面要有1个师;可能给实施辅助行动的师规定8-10公里地段。即使主要冲击正面只有25公里,也要有8个步兵师去完成这一任务。为了在20-25公里正面实施辅助行动,还需要2-3个师,也就是说,需要即刻将10-11个师投人交战。剩下的4-5个步兵师应该得到以下指示:向哪些地区移动,进行怎样的部署。各突击军通常要留下他们的第三和第四个师。遂行辅助任务的军要派出他们的第三个师前往主要冲击地区。在主要突击方向,必须保障在战斗第一日使投入战斗的火炮至少达到每公里正面30门的密度,这样,该方向的每个第一梯队师都应配属1个补加炮兵团。在辅助方向行动的师则只带自己的炮兵参战。最多只是其中个别师得到军属炮兵的加强。其余所有补加炮兵都要调到决定性的作战地区。集团军司令员尔后干预战役进程,只能借助于他手中掌握的补加炮兵、坦克、化学器材、第二梯队师及战斗航空兵参战方向的师。

   在交战第二、第三日,敌人会在多个方向转入防御,并将出现筑城工事。在遭遇交战中不会遇到特别坚固的工事,但是,仅构筑了普通机枪巢一项,就会使防御坚固到必须投入新锐炮兵去对付的程度。要做好准备,毫不迟延地使各突击军正面始终达到每公里45-60门的火炮密度,并且一俟作战地区的正面出现稳定的迹象,即调集坦克分配给相应的军。

   坦克的使用与地形密切相关,因此应将它们调到那些在适于其行动的地形作战的军。得到坦克加强的军则将部分随他们行进的补加炮兵转调给不能得到坦克支援的友邻。战役持续时间不少于5-7-10日(下文将要谈到)。坦克根据其性能可不间断工作两昼夜以内,此后要休整两日以进行机械检查。因此,如果不是只需要坦克参加突破,而是需要它们参加整个战役,那么,对坦克营进行分配和将它们调到正面时,应保障每隔两昼夜对第一梯队的坦克营进行换班。

   至于炮兵,则司令员手中还留有8-10个炮兵团。只要正确分配炮兵,他一直可以使主要突击方向的炮兵密度达到上面提出的标准(每公里正面45-60门火炮)。在某些军(尤其是师)的正面,还可通过相应分配补加炮兵的途径构成更大的火力密度。

   航空兵还在军队展开前,就应准备从距离战线25公里以内(军队航空兵 [ 译者注:苏军在20世纪30年代和卫国战争头几个月,曾在步兵军建立了军队航空兵(主要是侦察和通信飞机)分队。“军队航空兵”也可译为“军属航空兵”或“队属航空兵”。 ] )和30-35公里以内(集团军航空兵)的新机场起飞。

   关于战斗开始时节的侦察特点,上面已经谈过。开始战斗的军队的利益,要求对战场进行更周密和系统的侦察。因此,所有军队航空兵从交战开始到结束,都应在距作战正面15-25公里以内的纵深地区上空行动。当敌人在该地段拥有摩托化部队和战略骑兵时,军队航空兵(由数个侦察大队编成的军属特种补加队或配属军的独立侦察队)一定要经常在50-80公里纵深(即战略骑兵和摩托化部队一个行程的纵深)飞行。

   交战开始之后头几日,应对深远战略预备队可能通过的所有道路——铁路连同其枢纽站和可能的终点卸载站、大型公路、原先已通过谍报手段或其他手段察明有预备队的地区,进行经常不断的观察。如果说部队指挥员的注意力将被全部吸引到直接在战场作战的敌军身上,那么,集团军和方面军首长则要把主要注意力转向敌人后方,以便及时发现敌人新锐兵力到达地区。这种侦察要求飞机经常不断地飞到战略侦察机的极限距离活动。

   歼击航空兵在战斗开始后,要将自己的作战重心转到保障突击集团的展开特别是该集团炮兵的展开上。在突击集群进行移动时节,应该要求在相应地区上空掌握绝对制空权。在随后几日,歼击航空兵的行动要有所区别。航空兵无力长时间在宽正面始终掌握制空权。因此,它受领的任务将是掩护某些要点,或掩护被迫随着作战进程,在白昼时间成大纵队移动的兵团(新锐补加炮兵的展开;实施迂回行动各军的移动;坦克的转移和展开;军队后方的某些要点;己方航空兵的机场,等等)。

   在战役最初几日,轰炸航空兵的基本力量要用于对付直接在正面发现的敌军及其浅近后方。战斗航空兵的任务是:准备消灭和协助消灭我军突击集团行动的这个首要目标。因此,战斗航空兵的袭击目标将首先是敌军纵队特别是炮兵部队纵队,在随后几日是其预备队和军队后勤。一旦发现新锐兵力(乘汽车或由铁路输送的大规模战略预备队)到达战役地区,战斗航空兵即应将行动重心转移到这些军队,即他们的卸载站、集合地域及他们经铁路或土路移动时的纵队。

   如同上面所说,战役持续时间为5-7-10日。如果大气条件不妨碍,那么在整个战役期间,每日都要求航空兵紧张行动。因此,即便在得到各种航空兵足够保障的情况下,也应要求航空兵全体人员比飞行负荷指标规定更紧张地工作。

   战役在整个正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时会在这一地段,有时会在那一地段获得战果。仅仅由于这一原因,战线就将呈弯弯曲曲的形状。此外,每个部队在战斗中都会极力向旁边推进,以便包围或迂回敌人翼侧。这一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战斗中正面拉宽和正面初期密度缩小,导致突击集团分散。

   德军两个右翼集团军在由马斯河向法国比利时边界开进时,正面只有60公里。这种正面的密度极大——平均2.5公里有1个步兵师。在边境交战过程中,这两个集团军的正面扩大到100公里,其密度是:第一个集团军每5-6公里有1个步兵师,第二个集团军则每4.5公里有1个步兵师。直到交战结束后两个集团军的正面拉平,其宽度才缩小到70-80公里。

   集团军司令员应通过将第二梯队师投入交战和在战役过程中局部变更部署,使他将要结束战役的方向保持足够的兵力密度。

   战役的持续时间和纵深

   现代战役中,取得胜利的过程缓慢,要经过巨大的努力和进行反复的冲击才有可能。战役(特别是遭遇战役)要在开战后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其发展的顶点。确实,双方军队的梯次配置纵深都达70-75公里,仅仅将这些军队投入交战就需要2-3天以上。

   根据军队的训练程度,展开加强一个补加炮兵团、沿一条道路开进的步兵师需要4-6小时时间 [ 作者注:带补加炮兵的纵队长径为23-26公里。军队在素质高的情况下,展开速度为每小时5公里(每公里12分钟)。如军队训练差,这一速度要降至每小时3公里(每公里20分钟)。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的除战斗部队的素养外,还有军队辎重队的训练水平。 ] 。即便在该师能够预先疏开成两个纵队的情况下,其展开也将持续2.5-3小时。

   如果战斗在行军10-12公里(2.5-3小时)后开始,那么主力的展开也要到临近正午才能结束。即便该师面前的敌人兵力居于劣势,也不可能在下午看到战斗结局。只有带大量炮兵向敌人暴露翼侧前出,才能迅速取得战果,但就是那样,过2-3小时后进攻者前面也会出现新的正面,那是敌人依靠从纵深调来的第二梯队和后续梯队军队及预备队建立的。

   只有在敌人全部兵力耗尽、将所有预备队都投入战斗后才能达成最后结局。在遭遇战中,这是以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如果有的话)各师进入交战所需时间计算的。如果与敌人优势兵力发生战斗,而且这些兵力像进攻者一样编成突击集团推进,那么,仅仅将第二梯队师投入战斗就需要2-3日时间 [ 作者注:由两个师编成的纵队在一条道路开进时长径为60-70公里。第二梯队师进至各先头部队作战线通常需要三日。加倍发挥人的力量也可使这种展开在两日内结束。 ] 。更深远的预备队到达战场的时间还要晚。总的说来,在与敌精兵发生冲突时,就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总体兵力和局部压制兵器占有足够的优势、能不断将其投入战斗、军队训练有素),也不可能早于4-5日出现结局。如果军队训练差,又不以特别的机动灵活性见长,那么,即便拥有足够的兵力优势,上述时间也可能要延长半倍到一倍。不言而喻,在兵力特别是炮兵不足情况下,出现结局的时间可能进一步延长。如果兵力在总体上不足,那么结局可能不会出现:战役将受挫。

   这样的战役持续时间,不仅适合于要把很多时间用于展开纵队的遭遇冲突,而且适合于所有战役,因为它是由现代战场的大纵深决定的。

   类似集团军那样的兵团 [ 译者注:在前面的注释中已经说明,在苏军军语中,集团军是军团。但在苏军早期著作中可能因为还没有完全统一军语,常将其说成兵团,如同把正确的“集团军战役布势”说成“集团军战斗队形”。这两种情况在本书中已多次出现。 ] 的防御配置纵深最少达20-35公里。事实上,师防御地带纵深达4-6公里,军预备队配置在距战线约8-10公里处,而集团军预备队距各先头部队约20-35公里。如果防御者装备大量适于大规模运送军队的汽车,那么部分集团军预备队可能后移到80-100公里处。我们暂且不谈可以称为战略预备队而非战役预备队的那些更深远的预备队(这些预备队大部分通过铁路运输到达战场)。

   在现代战役中,达到结局意味着克服敌人战术配置全纵深,紧接着投入在此时间内通过行军、乘汽车和经铁路调到开始战斗地域的那些部队。

   总的说来,战斗纵深将达25-30公里 [ 作者注:克服敌人战术配置(8-10公里)需两昼夜(条件有利时需一昼夜),包括展开时间。在此时间内,距突破地点25-40公里的敌预备队将到达战斗地域。在有汽车的情况下,配置在100公里以内的预备队也可赶到。这些兵力将和退却的军队一起建立纵深又达6-8公里的新正面。和第一梯队的退却纵深(相当于炮兵射击距离——10-15公里)一起计算,“战场”总纵深达25-35公里。 ] 。仅克服直接在正面防守的敌军战役配置纵深就需5-6昼夜:根据战争经验,在正面进攻中,军队且战且进平均每昼夜不超过5-6公里 [ 作者注:这当然不是意味着所有军队每日都只能前进5-6公里。相反,大部分师甚至军为了赶到他们应该直接进入战斗的地方,常不得不一日前进30-40公里。我们不能忘记,现代集团军为移动而占领的地区纵深达60-70公里。这里指出的数字(每昼夜前进5-4公里)指的是正面进攻中整个战役的发展速度。 ] 。只有特别有利的条件(敌人抵抗薄弱、战役态势有利、前出至敌人翼侧和后方、敌士气低落)才允许保持更快的速度。

   防御者在战斗开始同时就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遭到冲击的军队。如前所述,首先开到的将是浅近预备队。如果开始战斗的枢纽部处于重要方向(从战争及战役观点看),那么开到这里的还会有较深远的预备队甚至从其他正面(或地段)撤下来的军队。

   战役的持续时间与防御者集结新锐兵力的数量和速度密切相关。如果预备队立即开到,并且有足够的数量,那么战役将进入新的阶段,变得旷日持久。

   未来延长战役持续时间的一切前提现在都已存在。所有现代军队现在已经采取的增大机枪数量的做法,以及步兵武器进一步自动化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步兵的抵抗力,使防御变得更加坚固和持久。我们不止一次指出的炮兵兵器的短缺,将一直对保障炮兵冲击产生有害的影响。压制兵器任何程度的短缺、炮兵对冲击军队的保障标准有任何程度的下降,都必然会使步兵克服防御者抵抗的时间延长。未来突破敌人防御配置过程之所以会极其复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至今没有很好解决步兵冲击时的随伴火炮问题。

   所有这些加在一起(防御手段增多、压制兵器不足、冲击时的步兵随伴火炮危机、铁路机动条件改善),必然使未来战役变得更加持久、更加困难。根据现在的坦克数量和东欧军队拥有的兵器(步兵火炮)情况,这些战役就其特点而言,更像1918年缓慢发展的行动,而不那么像1914年德军全面的强攻和机动作战或1920年红军的行动。由于当今防御兵器与总体上的、特别是在战斗中护送步兵的压制兵器的对比发生变化,徒劳冲击的次数、受挫进攻的次数、无战果却伴随着重大损失的战役的次数,甚至比旧沙皇军队在世界大战时期还多。只有增加压制兵器、投入大量坦克和使军队普遍摩托化之后,战役的发展速度才能提高到1914年的水平。

   进攻正面的宽度

   在现代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占领宽大正面、防御稳固的情况下,依靠在狭窄地段实施一系列突破不可能最后突破这些正面。

   狭窄地段的突击,即便是对战役正面全纵深实施,也只触及敌人很小一部分兵力。未曾触及的既有配置在其余全部宽大正面的兵力,又有留在浅近后方和深远后方的为数众多的预备队。这些兵力不仅能够在进攻一方正在实施突破的军队周围建立新的正面,而且能够对这些军队实施反突击。

   现在,由于铁路在战争中的作用显著提高,由于有可能在3-5日内向薄弱正面地段调遣拥有大量炮兵和专门机枪部队的10-15个师,实施大规模突破变得极为复杂。只有在下述情况下,突破才能成功:突破能够牵制占领该正面的大量兵力;选择突击方向时使实施突破的军队对敌人其余正面处于有利的战役态势;该方向将导致进攻者的突击集团前出到若干要道,从那里能够向未遭直接进攻的敌正面翼侧和后方发展突击。

   为了使敌人丧失广泛机动预备队的可能,必须使首次突击打到占领该正面的敌二分之一以上、至少三分之一的兵力。为此,冲击的正面应该足够宽,以使敌人为消除冲击造成的突破口,需要再投入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兵力。自然,那样机动,那样变更防御兵力部署,需要很多时间,因此,敌人如不大大后撤整个正面,就不可能做到这些。

   一个突击集团军只能在25-30公里地段实施坚决的冲击。这对400公里正面来说简直就是只扎了一针。那样的战役只能提出有限的局部目的。

   要在上述宽度的正面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就必须在不少于150-200公里的地段实施冲击,为此仅在第一梯队就需要展开50个师以上。

   150-200公里正面上的突击,如果是在敌人展开主力的战区实施,立即就会打到至少15-20个步兵师(假设其主要战区有40-45个师以上)。

   在正确选择首次突击方向的情况下,这些兵力的很大一部分会被击溃。敌人为了对进攻者未遇严重抵抗的数个突击集团军实施一定规模的反突击,还要调至少15-20个步兵师到战役地区,这里还不包括整顿首批20个步兵师所需的大量补充兵员。对于总共只有60-65个师的军队来说,这样大规模地变更部署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不可能依靠尚未使用的预备队去实施。这15-20个新锐步兵师要从其他地段撤下来。

   突击样式

   在正面如此宽的情况下,如果交战军队翼侧又有盟军保障或依托中立国家和大海,最初实施的初始战役就将永远离不开正面突击。

   未来也应考虑到正面突击是不可避免的。正面宽度很大,又往往两边靠海,并由重兵把守。不实施正面突击,就不能前出到敌人翼侧,更不能前出到敌人后方。

   在防御如现在这样坚固、稳定的情况下,纯粹的突破不能带来丰硕的战役成果。即便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即便拥有能够像重锤一样粉碎阻挡前进的一切的突击集团,也不能指望突破去重创敌人和消灭其大量兵力。在现代条件下,防御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主力从那样的突击下撤出,因此,正面进攻的战果不可能很大,在那样的战役中不能取得非同寻常的胜利。

   但是,一系列大纵深连续实施的战役要求在第一次(初始)战役就对敌军造成重创,使进攻者能够放手进攻敌人的其他正面。因此,把针对被我们选为行动目标的敌军集团、从不同地域向交叉方向实施的各种突击组合起来,便具有重大意义,其目的是夹击、合围、俘虏、消灭这部分敌军。这种突击组合既可在轮廓弯曲的正面进行,也可在呈直线的正面进行。

   由于现代集团军拥有如此大的战役配置纵深,对正面的迂回、包围纵深也应足够大,以免造成防御翼侧的单纯弯曲。防御的战役配置纵深至少可达20-35公里。预定大规模实施的迂回,不仅要直接席卷敌人的战术防御地带,而且要席卷其集团军预备队的整个正面,以捆住敌人配置在该正面的所有兵力。为此,迂回翼侧的纵深应达到35-50公里。实施如此规模的迂回,要派出几个(4-5个)得到足够骑兵和摩托化军队加强的军。

   但是,即便在实施那么大纵深迂回的情况下,军队在与敌人冲突时也不能避免纯粹的正面战斗。因此,迂回军队的突击力应足够强大。炮兵、坦克的编成应能迅速克服敌人经过调整的正面的抵抗。在任何情况下,各军都应拥有与敌人预备队遭遇时保证击退其任何抵抗的炮兵兵器,即能够在每公里正面至少展开30门火炮,与此同时,每个迂回军还应编有2叫个坦克营。

   宽正面进攻

   在大规模方面军战役中,数个突击集团军编成拥有大量压制兵器的大密度集团实施进攻,一系列其他集团军则应同时实施辅助战役。由于兵器有限,后者不得不在密度较小的正面进攻,得到的炮兵保障标准也较低。应该认为,在辅助方向行动的各集团军通常没有足够的压制兵器(无论是炮兵还是坦克),因而只能依靠自己的建制兵器。尽管这些集团军的兵器有限,却常常受领任务,在比突击集团军地段更宽的地段进攻。

   但是,如果因为这些原因而把这些集团军的进攻行动变成没有成功希望的简单“演示”,那就错了。应该记住,各突击集团军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能指望获得大的“战役丰收”:敌人在所有其余正面都被牢牢捆住;对整个正面的压迫大到敌人不仅无法从次要方向撤下预备队,而且无法从突击下不受惩罚地撤出、溜走。因此,在辅助方向组织进攻,也应使其在情况需要时能够取得积极的结果,为此,必须使实施这种进攻的兵力和部署能够确保在一定的情况下取得战果。

   当然,在辅助方向的进攻,不可能得到主要方向的进攻所得到的那种兵力集团和压制兵器的保障。所以,在多数情况下,遂行这些辅助任务的集团军不能指望独立取得初期战果,特别是在敌人来得及建立绵亘的、密度足够大和足够坚固的正面时,更是如此。在此情况下,这些集团军的战果将取决于主要方向的战果。不过,从整个正面的战斗行动开始具有机动性之时起,在辅助方向行动的集团军也可能和应该取得独立的成果。当遇到弱敌及正面宽而不坚固时,辅助集团军也可从战役一开始就指望取得独立成果。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分配给辅助集团军的兵力都应使其能够在自己的各个地段建立进攻集团。

   在实施主要冲击的突击集团军,每两公里正面要有一个步兵师,每公里要有60门火炮。但是在遂行辅助任务的集团军中,这些指标可大大降低。在这些辅助集团军中,各步兵师可能分配到与其最低限度的步战能力相适应的地段(约3-4公里);压制兵器数量,则可能降低到进攻工事构筑差、又没有人工障碍物的敌人所需达到的标准,即每公里主要冲击地段21-24门、最多30门火炮。

   为了实施主要冲击,可视情况选择一个或数个地段。在确定这些地段的宽度时,可仅提出以下要求:军队不能遭到重机枪的交叉射击(在主要突击方向,提出的条件是不能遭到炮兵的交叉射击)。为此,冲击地段的宽度不能小于5-6公里。

   那样的冲击是步兵军力所能及的。即便在军为实施主要冲击只能派出两个师的条件下,也能集中约120门火炮支援每个师,从而达到每公里正面20-24门火炮。靠削弱军的第三个师,还可略微增强这一炮兵密度,并组建第二梯队团。军的进攻总正面可达12公里,其中5-6公里为主要冲击地段,6-7公里配置牵制群(1-2个步兵团带1-2个炮兵营,不计团炮兵)。

   由3-4个步兵军编成的集团军在60-80公里正面进攻时,可建立1-2个突击集群,它们并肩行动或保持一定的消极地段间隔。通常给每个军分配宽度为20-25公里的地段,给遂行突击任务的军分配的地段则为10-12公里。

   为便于那样的集团军移动,可能提供宽度约100公里的地带。在此条件下,通常只有实施主要冲击的师才能一个师占用一条道路,其余各师则可沿两条、有些师可沿三条道路跟进。当然,如果有稠密的土路网,每个主要突击师也可占用两条道路。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军司令员也宜从次要方向各军编成中抽出1-2个师留在第二梯队。

   现代战役消耗

   自动武器的发展,炮兵速射性和远战性的提高,新兵器(化学武器、飞机)的出现,极大提高了战斗的持续时间,使其具有长久消耗体力和折磨神经的性质。进行现代战役,伴随着人力资源及各种战斗物资、供应品特别是弹药的大量消耗。

   未来要预料到损失会进一步增大。在这方面,不能认为世界大战的运动战阶段对未来战役具有典型性。相反,未来战斗在自动武器的装备数量上、在进攻兵器与防御兵器的对比上、在使用航空兵和化学武器的规模上具有的特点,将使它们更像构成1918年西部战场各次战役的那些战斗。有一系列因素使进攻条件即便与世界大战的阵地战阶段相比也会更加艰苦。这些因素首先是航空兵在轰炸和机枪射击精度上取得的新成就,其次是化学武器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特别是出现了使用这些武器的全新样式——不受约束地喷洒毒剂,能够用飞机在较短时间内沾染大片地面,以毒剂在几分钟内杀伤一个个完整的纵队。

   进行战斗和战役的条件比过去困难和复杂得多。战场范围增大到与现代飞机作战半径相同的限度,步兵的抵抗能力增强,航空兵的射击和投弹精度提高,进攻者前进道路上的新障碍物增多(出现了沾染地带)。这一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与所有这些相映照,压制兵器的发展却明显落后于防御兵器的发展。如果再考虑到化学防护器材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落后于袭击兵器的发展,那么,认为1914年甚至1918年的经验对未来战役有借鉴意义是错误的。那样的战果,那样的目的,未来将要求付出更大的代价,付出更大的精力,损失更多的装备和人员。

   在主要战区的正面,无论是步兵还是航空兵的密度都会很高,在主要战区实施的战役,无疑将伴随着比世界大战期间大得多的损失。应该认为,持续5-6日的战役对第一梯队师造成的人员损失,视冲突性质(遭遇战、对预先构筑工事之敌的进攻)由12%到20%不等。冲击的压制兵器(炮兵、坦克)保障率越低,损失率就越高。

   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第一阶段,20%甚至30%的损失还不会使部队失去战斗力,而只是减少连队的“刺刀”。我们知道,就算各连人员从编制规定的每连200-250人减少到130-150人,他们在编制不变的情况下,以这么大甚至更小的编成也能作战。

   现在所有军队的连编成都不超过150-180人。每连按此种编成装备9-12挺轻机枪和2挺重机枪。连里如有50-60人失去战斗力,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自动武器数量的减少,而由于自动武器是步兵编制的基础,所以还会使军队编制遭到严重破坏,并因此使战术遭到破坏。现在军队编制比1914-1916年的编制沉重,同时也比那时的脆弱。当时不算太勉强就能承受的损失率,现在可能使军队编制产生混乱,并使其失去战斗力。那时俄军没有轻自动武器,只有少量重机枪,很多部队能够很轻松地承受20-25%的损失,而德军步兵在1918年进攻中遭受20%损失,却使其大部分师混乱不堪。 [ 作者注:在此,人员失去战斗力的速度具有很大意义。同样的损失程度,在短促却很激烈的搏斗中可能会使部队陷入严重混乱,在人员失去战斗力的过程很长时,可能几乎不被察觉。 ]

   因此,在未来战役中,对人员损失的补充问题将比过去更加尖锐。

   未来每个师还在战役开始时就直接掌握人员编制数的15-20%作为补充储备,亦即掌握由经过训练的后备人员组成的后备团,是正常和必须的。只有直接在军队(师或军)后方留置后备部队,才有可能补充第一梯队师的损失,而且补充的时间能够保障在尔后战役中使用这些师。

   军队对物资供应品的需要量也明显增大。

   一个步兵军一昼夜对粮秣的需要量为280吨,运送这些粮秣需22节敞车。当军加强一个补加炮兵师时,敞车的数量将增至30节。一个辖5个步兵军、加强4-5个炮兵师(16-20个炮兵团)和16-20个坦克营的突击集团军对铁路运输车辆的需要量为:4列用于前送粮秣的火车 [ 作者注:其中3列火车为各步兵军和补加炮兵、1列为集团军属部队和机关前送粮秣。 ] ,18列用于前送一个弹药战斗基数的火车 [ 作者注:一列前送弹药的火车以30节车厢计算。 ] ,至少1列用于前送坦克、航空兵和汽车用油的火车。这样,集团军在紧张战斗一日对铁路运输车辆的需要量为23列火车,这里还没有计算对卫生列车、前送工程器材和通信器材的需要,以及负责修复铁路的军事交通部队的需要和铁路本身的需要。方面军地区内的医疗后送可主要由临时卫生列车(回程空车)承担,但是要满足其他需要就只能再增加3-5列火车,即一个集团军每昼夜总共需要26-28列火车。

   当然,并不是每日都要按时将这些物资送到前线。只有粮秣一项须要每日按同样的数量供应。对弹药、油料、卫生列车和修复铁路物资的需要,则根据战斗行动性质而不断变化。

   我们上面说过,实施纵深为30-50公里的战役需要5-7日时间。战役第一日每个火炮单位所需弹药量为一个战斗基数略多。从战斗性质看,战役第二日与第一日差别很小,因此,可能会愚蠢地认为第二日的弹药需要量也是一个基数。在这两日中,敌军第一梯队及其浅近预备队的抵抗将被克服,从第三日起战斗将具有机动性。同时进行战斗的军队数量会急剧减少,会出现纵深较大的梯次配置。

   因此,在随后几日,弹药的消耗量以军为例,起先可减至半个基数,随后可减至三分之一基数。按整数算,应该认为,在纵深为30-50公里的战役(5-7日战斗)中,每个军所需弹药不少于4个基数。

   如果冲击的炮兵保障标准不高(低于正常标准),那么单炮的弹药数将会增多。这自然会增大火炮损坏的比例。

   纵深只有30-50公里的战役基本上可以只依靠本部队的运输工具。只有个别军,主要是在翼侧作战的军,会有较长的交通线,要求组织集团军级的前送。但是由于所需数量有限,靠汽车运输就能解决其需求,即便在汽车运输较差的集团军也是如此。

   当问题涉及对连续进行的战役实施供应时,当军队离开铁路时,当铁路修复段的通行能力受限时,当各军都要求进行集团军级前送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此情况下,组织前送将更加复杂。不过,我们将在下一章回头来研究这个问题。

   连续实施的战役

   出发地位

   现代军队力所能及的最大规模的战役,要有大约50个师的兵力才能完成。这些兵力只够在120-150公里正面实施坚决的冲击。甚至在苏联波兰正面地段,这120-150公里也只等于苏波正面的六分之一,其余六分之五正面连同配置在那里的军队,都处于这一突击所及范围之外。即便是在配置敌人主力的正面实施的首次突击,也只能接触到12-15个以内的步兵师。在第一次战役进程中,还可能有3-5个师到达战斗地域。这样,一次战役在最有利条件下只能接触敌人15-20个师。在多数情况下,敌人被触及的兵力会少得多,因此敌人在第一次战役中被杀伤的程度,即该战役对战争进程的影响程度,将十分有限。

   如果给予军队的任务不是具有局部意义,而是要达到坚决的目的,如果打算通过当时采取的战斗行动取得那样的结果,并大量消灭敌人(这将对尔后战争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那就应该规定大纵深楔入敌人配置,紧随第一次突击实施第二次、第三次和随后多次突击,以使敌人被完全消灭。最理想的是在计划本国武装力量的行动时,要使其通过一系列进行到底的毁灭性突击,使敌人被完全消灭,彻底投降。

   遗憾的是,现代军队实施一系列大纵深突击的能力有限。我们在上面已经列举了说明实施一次战役所需代价的数字。无论是在人员方面,还是在物质器材特别是维持长时间战斗行动所需的弹药方面,付出的代价都很大。对于百万大军,无论炮兵器材还是粮秣都要从后方前送,而正常的前送完全取决于铁路的状况,取决于铁路的修复速度,取决于修复路段的通行能力,取决于集团军装备的汽车数量 [ 作者注:上面已经指出,突击集团军基本上不能依靠骡马运输。对突击集团军而言,集团军级的前送应主要依靠汽车运输。 ] ,取决于敌人退却后留下的土路状况。

   进行积极行动的军队所需的物资大部分是弹药。在紧张战斗日,弹药占全部前送物资的75%。由于并非全部战役日都是紧张战斗日,甚至在持续时间长的战役中,有几日很少发生战斗行动,所以军队有可能仅与敌人接触甚或不接触地进行移动,所以,总体上要为一个战役日前送的弹药数量,将少于为一个紧张战斗日规定的定额。这一数量取决于战斗的性质、频度和紧张性,取决于敌人为恢复正面平衡采取措施的速度,取决于敌人多快将后方开到的补充兵员、新锐部队和其他正面地段调来的新锐师投入战役地区。防御者恢复正面稳定性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这些兵力进入交战的速度,因此必须解决以下问题:敌人是不经重大战斗向深远纵深溃退,还是企图阻住进攻者的推进,不经大的退却而彻底改变战事进程。这样,要求为战役日前送弹药的规模,便主要取决于重兵在现代战区横向调动的条件。……

   进攻军队的推进速度

   ……当然,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对未来战争某一正面的推进速度进行某种具体的计算,因为这样做要具备有关未来战役情况的具体资料,而现在这些资料却不可能具备。不过,毫无疑问,也有一系列资料可以确定未来连续战役发展的一般特点。

   与1920年相比,铁路交通条件已有改善,军队人数增多,战术防御的条件变好(防御兵器优于进攻兵器),这些都使未来战役地区的防御力量得到迅速增强成为可能。这意味着防御者能够经常试图阻住进攻者的推进,意味着某些战役之间的间歇时间可能变短,意味着与变更部署的敌人遭遇的时间可能比1914年在法国、1920年在波兰更早。

   由于上面指出的原因,在与敌人主力发生冲突前,发展进攻的总速度将比过去更加缓慢。只有对进攻者特别有利的条件——拥有允许同时在不同正面地段进攻的优势兵力,以牵制敌全部兵力和增大其迅速进行横向调动的困难;防御一方出现使军队顽强性降低的精神总崩溃;防御者犯了某些大错误——才能为进攻者创造与1914年和1920年一些战役相近的条件。

   如果我们为了进行自己的未来进攻战役计算,采取比1914年和1920年进攻更慢的推进速度,那就对了。应该认为,在敌人还拥有预备队或有可能从其他地段调遣兵力时,亦即其主力被击溃之前,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战役日将是发生战斗日。在此条件下,平均每昼夜推进速度不超过8-10公里。

   但是,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样的机动性是完全不够的。为了合围敌人,为了不让他们从突击下逃脱,必须使进攻速度不仅不慢于,而且要超过敌人可能的退却速度。否则,任何以包围、迂回或合围敌人为目标的战役(更准确说是连续实施的战役),将会很快导致正面突击。进攻者通常应保持以自己的主力实施进攻的能力,其平均速度与重兵集团移动的平均速度相同,即每昼夜为20-25公里以下,但集团军某些部队(骑兵和摩托化部队)要达到35-50公里,以形成包围态势或威胁敌人深远后方的态势,确保前出敌人后方和制止其有计划的退却。完成这一任务,取决于能否解决作战半径大的快速坦克问题(质量与数量),能否组建足够的人数众多的摩托化部队。这些措施要与战略骑兵的摩托化结合起来。

   在现代情况下,只有在与最终变更部署的敌人发生冲突之后,在击溃其主力之后,才能取得进攻的高速度。在那样的战役中取得胜利,将为更快速的继续推进开辟广泛的前景,为以军队体力所能容许的最大速度实施真正的追击创造条件。在这一阶段,可以设想每昼夜推进约20-25公里或30公里。

   突击集团军在持久战役阶段的需求

   包含较多战斗厮杀的战役,比1914年和1920年更顽强的防御,总是伴随着人员和物资的大量消耗。对实施战斗的军队在这方面的需要量进行任何削减,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军队迅速衰弱和战斗行动遭受挫折。战斗行动要求得到人员、弹药、油料的补充。为了使军队体力保持应有水平,应在整个战役期间对人员和骡马进行不间断的和加强的粮秣补充。

   战役每一日对粮秣的需要量都一样。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由5个步兵军编成的集团军的需要量等于4列火车。在集团军得到战略骑兵配属的情况下,每昼夜的需要量增至4.5-5列火车。对油料的需要量较少:包括航空兵和汽车的需要量在内,一昼夜用一列火车即可满足。

   确定每日对弹药的需要量则要困难得多,因为对于纵深大、时间长的战役,不可能预见到每一日的战斗行动性质。于是需要进行另外一种计算。

   为整个集团军确定的完整紧张战斗日弹药全额标准,可能只在进行决定性战役期间需要,这种战役的持续时间和初始战役一样,可能达5-6日。在其他日子,甚至在过渡性战役期间,对弹药的需要量将少于为紧张战斗日规定的标准。根据战斗行动特点(敌人的顽强性、初始战役的结果、防御预备队到达的速度),可以认为各战斗日的弹药需要量为紧张战斗日普遍标准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其他日子的需要量可能不超过上述标准的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如果以总共持续一个月的若干个连续实施的战役为例,那么根据上面指出的原始数据,对弹药的需要量(弹药总预算)可以用下列数字表示。持续时间各为5-6日的初始战役和决定性战役各需要4-5个弹药基数。在剩余的18-20日中,约有6-10日是战斗日。如果以每日消耗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基数计算,那么我们可看到还需要3-6个基数。剩余的10-12非战斗日还需要1-2个基数。总计在一个月中,应该至少供应12个、最多供应18个、平均供应15个弹药基数。在决定性战役开始前,应在军队浅近纵深至少保持4-5个弹药基数。如果说初始战役所必需的5个左右弹药基数可以在战斗行动开始之前送达,那么从初始战役结束之日起,就应每日前送约三分之一战斗基数,每昼夜需要6列运送弹药的列车。这样,集团军为前送粮秣、油料和弹药每昼夜需11列车(4列粮秣、6列炮弹、1列油料和其他物资)。再加上1-2列后送重伤员的卫生列车(轻伤员由临时卫生列车运送)和1-2列满足其他各种偶然需要的列车,我们可看到每日需要13-16列火车。

   上面指出的战斗行动特点,包括战斗日为数众多,弹药消耗量巨大,进攻军队作战十分紧张,还将导致人员遭到巨大损失。我们在上一章判断,进行一次初始战役,可能使第一梯队师损失人员20%。

   为了进行还需要大约11-16个战斗日的连续实施的战役,应该认为集团军各部队还将损失不少于20-30%的战斗人员,也就是每个军需补充10000-15000名兵员,包括补充补加炮兵的兵员。这一损失数字中的大约一半,是在与已经变更部署的敌人进行最后厮杀前的战斗行动中产生的。这样,如果各师在初始战役中遭到的损失没有就地,即该战役结束后立即得到补充,那么在决定性战役开始前,军队缺额将达到10-15%。如果初始战役中的损失仍然没有得到补充,那么在决定性战役开始前,人员缺额将增至27-35%。如此大的缺额比例将使军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以这样的军队进入决定性战役将冒极大危险。相当大比例的师可能变得毫无战斗力。

   连续实施战役的规模

   连续实施战役的规模(纵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修复铁路的速度和在前送土路行驶的交通工具的性质(汽车还是骡马)。我们在上面确定了辖5个步兵军(加强补加炮兵)的突击集团军每日(正常)前送量为13-16列火车,这里完全没有算上前送补充兵员的数量。如果加上补充列车(每昼夜不少于3列)、生活管理列车(1列)和必需的备用列车(3-4对),那么一个突击集团军所依靠的铁路的最大通行能力应为每昼夜20-24对列车,而根据我们现有实际条件修复的单线铁路最大通行能力不超过15-17对列车。由此可得出结论,当前单线铁路只可承运由不超过3个步兵军编成的集团军或遂行辅助任务的集团军。这些集团军在持久战役中的日需要量为10-13对列车,而更强大的集团军(5个带补加压制兵器的步兵军)需要两条单线铁路或一条双线铁路。

   在东欧战区,为一个集团军提供两条铁路的可能性应该排除(这里只有稀疏的铁路网)。因此,如果必须在某个方向拥有由5个步兵军编成的集团军,而编成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的若干军又须调到这个方向(这在某些情况下是绝对不可避免的),那就要由双线铁路承运那样的集团军。此外,东欧铁路网的稠密程度是如此之低,要使进攻集团达到足够的密度,就必须通过几条铁路调来两个集团军。

   由此可见,在我战区进行的进攻战役中,通常在所有双线铁路都应立即修复两条线,因此,当前应要求修复速度达到每昼夜5-6公里。

   在军队每昼夜推进8-12公里(平均10公里)的情况下,铁路修复速度将比军队移动速度慢一半。

   在实施为期一个月、因而纵深达到300-350公里的连续战役期间,军队离开修复铁路段的距离将达150公里。但是,在现有牵引工具(蒸汽机车)和靠水塔供水的条件下,被修复铁路最后50公里的通行能力不会超过5对列车,所以,军队离开终点卸载站的实际距离达200公里。这段距离只能靠汽车和畜力运输。队属辎重队只能完成50-60公里,因此,要完成剩下的140公里,只能动用集团军前送环节。即便由集团军前送环节完成,也只能使用汽车运输,其前送纵深不超过80公里(在有效使用汽车情况下),所以应该认为,根据前送条件,并将军队前送环节也考虑在内,与终点卸载站的最大距离不应超过140公里。由此可见,根据现实情况,前送条件无法对连续战役300公里的纵深进行保障。通过修复铁路手段和沿土路前送的条件保障的最大纵深仅为200-250公里。在此情况下,要修复铁路100-125公里,其中只有60-80公里具有完全的通行能力。剩下140-165公里要靠沿土路前送解决。

   在沿铁路输送到集团军的物资总量中,至少有13列车物资送到部队。运送这些物资需要2000辆三吨载重汽车(100个汽车运输连)或11000辆双套马车(55个军事运输大队) [ 作者注:一列火车的载重量为400吨,三吨汽车的载重量平均为2.5吨(每个连20辆汽车,载重量为50吨),双套马车载重量为400-500公斤(每个军事运输大队200辆马车,载重量约为100吨)。 ] 。

   在我国的道路上,汽车每昼夜行驶里程不超过80-100公里,即100个运输连往返运行只能负责前送40-50个公里(1.5-2个行程)。下一个40-50公里还需要那么多汽车。

   畜力运输每昼夜行驶里程为25-30公里。这样,前送一个行程按往返计每个集团军约需130个军事运输大队

   完成每个军的前送任务需要20个运输连(每连负责40-50公里)或22个军事运输大队(每大队负责25-30公里)。

   如果每个军沿两条道路开进,那么每条道路平均有10个运输连或11个军事运输大队。运输连纵队长径为1公里,加上每辆车和每个运输连之间的距离,应该认为每个运输连的纵队长径平均为3公里。军事运输大队的长径为2公里,加上间距也应认为达3公里左右。根据这样的计算,集团军前送工具纵队的长径,采用汽车运输时约为30公里(前送40公里);采用骡马运输时约为33公里(前送25-30公里)。

   因此,在交通路线有限时,军队前送很困难,但如采用汽车运输毕竟是可能的,如果只靠骡马运输,则完全不可能。在后一种情况下,骡马运输地段的整条道路都挤满了马车,有时它们甚至无法进入供其使用的路段。

   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基本结论:突击集团军(编有我们所计算的补加炮兵)不能建立依靠骡马运输的集团军前送环节。这个前送环节一定要完全转为汽车牵引。由于在军前送环节还能看到骡马运输的那种艰难图景,所以在军前送环节中,所有补加炮兵绝对必须转为汽车牵引。这样,集团军才有可能得到正常的前送保障,具备灵活机动的起码条件。

   当然,土路及其质量、管理问题,在前送土路上组织运输的问题,都会充分暴露出来。不对土路进行必要的管理(大致如同对铁路的管理),就不能认为集团军后方的紧张工作得到了保障。上面列举的交通工具保障标准是否新奇和不切实际?我们算出一个突击集团军每40-50公里需要2000辆汽车。集团军前送100公里(汽车最大行驶里程),汽车数量就要增加到4000辆。如果有4-5个突击集团军,所需汽车数量就达20000辆。法国军队的汽车总数早在1918年就达10万辆,其中仅在统帅部预备队就留下了24000辆。这说明,我们计算的需要量并不过分。这是最低标准,不达到这个标准,现代机械化军队不能指望实施决定性的大纵深战役。

   这样,根据前送条件(铁路修复速度、当前技术条件下汽车正常运行的距离),连续战役的纵深限于250公里,而且只有在集团军完全不缺汽车、能够为组织每个军的前送拨出运输量各为50吨的40个汽车运输连时,才有可能。如果缺乏足够的汽车,这些战役的纵深将要显著缩小。如果只依靠骡马运输,那么任何大纵深战役都谈不上。只有在宽大正面作战、拥有不少于3-4条前送道路的那些军,才能依靠骡马运输。在此情况下,距终点卸载站的最大距离不得超过75-100公里(1-2个集团军前送环节),也就是说,在采用骡马运输情况下,连续战役的总纵深可达135-150公里。不过,由此确定的战役纵深完全不足以实施决定性和毁灭性的突击。在那样的纵深(150-250公里),只能最终战胜占领大致与这一纵深相等的正面(即150-250公里)的敌人。在此情况下,如果进攻者的进攻速度不明显慢于退却速度,那就有可能包围、切断占领此种正面的敌军主力的退却道路,并且消灭他们。

   对占领宽度达150-250公里以上正面(如苏波战区的乌克兰或白俄罗斯地段)的敌人作战,那样的纵深明显不足。防御者在此条件下较容易从突击下撤出自己的兵力,因为宽大的正面使他们拥有很多退却道路,进攻者却受到种种限制——不仅由于他们的推进速度比防御者的退却速度慢,而且由于他们的进攻会很快因前送保障欠佳而不得不猝然停止。

   应该认为,为了实施强大的歼灭性突击,必须做到:第一,进攻者的推进速度不能慢于防御者主力的退却速度;第二,要使进攻者能够突人敌领土纵深,其深度与敌人被冲击正面的宽度相等。对占领350-400公里正面的敌人实施的连续战役,要求加速推进的纵深也不少于350-400公里。

   当今铁路技术状况还无法保证达到这样的标准。但是现在就已能看到以下前景:铁路技术最近几年将保证战役法具有对敌人实施大纵深和歼灭性突击的能力。

   在纵深为350-400公里的连续战役中,对人员损失进行补充的问题不会造成特别的困难。它只要求具备组建后备部队的特别体系。

   实施初始战役造成的损失在这一战役结束后就可立即得到补充。为此,每个军都应有人数约达该军总员额20-25%的后备部队。该后备部队(若干后备团)在战役开始前就应编满经过训练的红军战士。战役期间,他们在该军后面、第二梯队师和第二梯队军前面行进,在需要的时间补充各师。为了对连续战役中可能遭到的损失进行补充,应在浅近后方(第二梯队各军配置线上)预置集团军第二批后备部队,其人数计算方法同上(集团军各战斗部队员额的20-25%)。这些部队的推进与军队的进攻同时进行,且只用行军方法(视进攻速度可在1-2日后开进)。将他们调到战线所需时间不超过2-3日。

   补充兵员在各师撤至第二梯队时编进这些师。

   突击集团的行动特点

   尽管现代集团军明显增重,尽管现代条件下一系列连续战役的规模较小,尽管积极、大胆和歼灭性的突击使战事十分紧张、代价极为庞大,这些大纵深和歼灭性的突击,仍然是达成战争目的的最坚决的战略手段。

   如果因为军事技术的发展导致实施大纵深(进攻)战役出现一些困难而陷入某种“战役机会主义”,那就犯下了无法补救的错误,因为这种机会主义否定积极和大纵深的突击,宣扬坐等和实施短距离突击的战术,这些行动被用“歼灭”这个时髦的字眼装扮起来。对现代战役法的这种观点没有深刻理解现代战争的特点,是悲观情绪的反映,是向困难投降的结果——这些困难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压制兵器、步兵在战斗中的对抗手段及铁路和汽车运输工具暂时落后于组织大纵深突击的要求。

   因此,不能认为“自愿”限制连续战役纵深的倾向、在计划战斗行动时自我限制的倾向、把短距离突击体系吹捧为军事思想最高成就的倾向以及“歼灭”倾向是战役法发展的正确道路。战役法发展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性,迅速而可靠地给予敌人尽可能大的杀伤,对敌人实施尽可能沉重的突击。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求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性,向军队体力和士气条件、道路修复和前送条件所能容许的最大纵深发展决定性的突击。当然,这种充分利用军队力量和后勤能力的完全必要的努力,不应导致军队体力和精神力量的过度紧张。

   战略家和战役家的艺术,在于正确觉察到超常使用人力和物力的界限。超出这一界限,军队就可能出现不正常的紧张,这种紧张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失败。更准确地说,发展战役法的正确道路要求现在就要振兴军事技术的落后领域,消除武装力量建设中的空白,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善压制兵器,把运输工具和技术(铁路运输和汽车运输)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所有这些,将为战役法更容易、更可靠地达成战争目的创造条件。

   保持现代条件下决定连续战役规模的那种纵深,也能完成较大的击溃敌人的任务。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欧洲的巴尔干化导致一系列小国家的建立,上面指出的距离(250公里)能绰绰有余地覆盖这些国家的国土纵深。

   对较大的国家而言,这一距离差不多等于其全部国土纵深的一半。就是说,在艺术地实施战斗行动情况下,战役即便以这样的纵深也能差不多触及这些袖珍国家的全部武装力量,或触及较大国家的一半、至少三分之一的兵力。而这也意味着,一次突击就能平定袖珍国家;对较大的国家而言,通过一系列连续战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击溃其武装力量,这一战果与其他条件有利结合起来,可为实施真正的战略追击或至少大大削弱其军事实力创造前提。

   大纵深和歼灭性的突击能够十分迅速地瘫痪整个国家机器。对大国而言,这些突击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大批大批地消灭其武装力量。这些突击是迅速消耗敌人力物力、为在敌国制造社会政治动荡创造有利条件的最可靠手段。

   大纵深和歼灭性的突击可以造成与1920年波兰局势 [ 译者注:指1920年5月起,苏维埃俄国以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西方面军和叶戈罗夫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对波兰实施的反攻。参见本文开头译者的注释。 ] 相近的形势。按照毕苏斯基 [ 译者注:毕苏斯基(1867-1935),波兰元帅(1926-1935)。1918-1922年曾任波兰实际上的领导人。1926年发动军事政变,任军事部长兼武装力量总监。1926-1928年和1930年出任总理。 ] 本人的说法,在红军骑兵加里西亚大捷和红军在波列西耶以北不可阻挡的进攻影响下,“国家的职能开始瓦解,甚至在距离战线数百公里的地区也人心惶惶,最危险的内部阵线也开始成型。” [ 作者注:见毕苏斯基:《1920年》。 ] 大纵深和歼灭性的突击仍然是使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的最可靠手段之一。

   这就是现代战役法不能摈弃歼灭性的大纵深突击的原因。武装力量建设中正确和明智的政策,应该为以此种方法进行战争创造有利条件。

   突击的样式对战役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占领宽大正面、后方又四通八达的敌人(1913年的法军和1920年的波军),很难指望通过单面撞击、通过指向敌人一翼的突击获得“战役丰收”。在以现代兵器所能达到的速度去发展战斗行动的情况下,那样的撞击即便在正确选定的战役方向实施,也不可能产生大的战果。遭到那种突击的敌人主力如果认为这种条件下的战斗对自己不利,随时能够避开战斗,从突击下逃脱。当敌人仍然拥有四通八达的后方和不受限制的退却道路时,只在一个方向起作用的撞击,不能迫使他们以其主力在利于进攻者、不利于防御者的地点接受战斗。敌人可以放弃空间,躲开突击,可以加速移动,一昼夜走25-30-40公里,甚至利用铁路撤退军队,而进攻者却要被迫一边战斗一边前进,其进攻速度最多达到每昼夜8-12公里。德军在1914年、红军在1920年虽然都已深入敌人国土,却都未能彻底消灭敌有生力量,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单面撞击的这一特性来解释。每当进攻者出动自己的“撞击集团”对敌人主力实施突击时,敌人只要认为在那种条件下战斗不利,总能躲开突击并退却。

   初始战役之后,“撞击集团”即便超越正面其余地段一翼,也不能指望取得决定性的战果:敌人还拥有不受限制的退却道路,因此不可能合围和消灭敌人哪怕一部兵力。实施这种样式的突击,只能在狭小的战术范围合围敌人的小部队。只有对受到狭小正面和不利的退却方向限制的敌人作战,才能取得大的战果。

   对占领宽正面和拥有四通八达后方的敌人,只有在向交叉方向行动时才能取得较大的战果。这种突击样式如果以足够的兵力实施,那就能够取得最大的战绩:它即便在现代条件下也能导致完全合围敌人重兵。

   当然,这种突击样式需要较多兵力。在这里,我们实际上要实施两个突击,其中每一个都要在足够宽的正面组织,要使实施突击的军队不会很快受到两翼包围并被击退。为使各突击集群毫不迟延地相向推进,钳制敌人,必须以足够的兵力实施每一个突击。此外,保障一个突击集团两翼所需的兵力,会比保障在不同方向行动的两个集群所需的兵力少。不过,在许多情况下,建立两个突击集群——一个在80公里正面进攻(2个突击集团军),另一个在40-50公里正面进攻(1个突击集团军),比建立一个在120公里不间断正面进攻的突击集群更为有利。只有在可能以一个方向的突击把敌人逼到无法通行的地区(中立国家边界、大海、无法通行的山脉)情况下,单面撞击才是有利的。

   沿交叉方向进攻,不仅从那种战役产生的战果角度看是有利的,而且从实施战役的各个集团军的供应和配置角度看也是有利的。此种战役样式允许依托较大范围的铁路网,进行具有较广阔包围效果、受战线不稳定影响较小的配置。机动两个集群,也比机动被迫沿1-2条铁路线开进的一个突击集群更加灵活,更加方便。

   采取两种突击样式——单面撞击或沿交叉方向突击,其最主要的行动目标都是敌人的有生力量。不仅突击方向和这一方向后来的改变取决于当时该战区的敌人主力配置或集结的地区,而且进攻者的行动速度也完全取决于敌军行动的性质。上面列举的进攻战役中的推进指标并不是军队行动的标准。这些指标只有助于总司令在计划和保障战役时采取措施。军队则应争取最大的战果,进行最大限度的推进。敌人将特别努力固守掩护其退却道路或新锐兵力集中的最重要方向、最重要地点。进攻者的艺术在于确定这些方向和这些地点,并及时和足够迅速地将全部兵力压过去,以前出到敌军翼侧和后方,切断其退路,破坏敌人建立的新的兵力部署。这一时节的战斗行动要极其迅速,极度紧张,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尽管军队的重量增大,但就是现在也完全可以达到上述战役指标限度内的那种机动性。如果没有在某些地段过量堆积军队,如果军队后方没有出现混乱不堪的状况,如果军队本身及其辎重队和服务机关都有很高的素养,如果他们受过迅速和大纵深推进的训练,如果领导(首长)善于应付各种情况,那么,即便在现在这样的军队编制下,即便在现在这种辎重增加和后勤人员较多的情况下,也能达成高度的战术机动性。

   骑兵和摩托化部队要具有特别高的快速性和机动性。现在骑兵要考虑到防御的稳定性已经增大,要考虑到火力密度已经提高。但是,这不是说骑兵已经被挤出战场,不是说骑兵要依附步兵或得到步兵的庇护。相反,这些条件要求骑兵带着新兵器和新作战方法出现在进行现代战役的战场。它应该拥有足够的兵器去压制仓卒转人防御的步兵火力,它应该善于徒步作战,并且不比步兵差。骑兵应加强足够的炮兵(包括榴弹炮)、轻型快速坦克、搭乘汽车(最好是越野汽车)的机枪部队,在突击集群暴露的迂回翼侧行动,实施远距离(约75-100公里)推进,逐次切断敌人的退却道路,对敌人配置在该正面的主力实施战术合围。战略骑兵这种积极的、远距离的前方行动,还应同时保障为方面军和集团军首长进行的地面侦察。

   航空兵应在持久战役中极其紧张作战。要求它在向前移动机场的同时,采取有条不紊的(侦察和战斗)行动。

   在进行初始战役时,大量航空兵在交战战场上空作战;初始战役后,它要再次扩大活动区域,敌人沿铁路、通过行军和乘汽车到达战役地区的新锐兵力将成为其观察和攻击的目标。应将在卸载站或行军中发现的新锐兵力一直置于空中观察之下,以及时向首长提供能确定敌新锐兵力集合地区、因而也能确定地面和空中力量尔后行动的新目标的情报资料。但是也不能忽视正在实施退却的敌军部队。综合分析以下两种资料便可揭开敌人决心的秘密:第一,新开到的预备队向何处移动;第二,原在战线的军队向何处、何方向、以何种队形退却。这些资料能够勾画出应该成为航空兵每日观察目标的那些地区。

   敌人开始退却后,航空兵应再次分散自己的力量:对退却之敌的观察完全由军队航空兵担任,对新开到敌军的观察由集团军航空兵担任。

   轰炸航空兵的作战重心在初始战役后也应逐步转移。在追击的头几日,其行动目标是敌人退却兵力。轰炸航空兵与地面军队一起“敲打”在战线上被击溃的敌人,对行军中、渡口、军队集结地的敌人实施攻击。从发现新一波预备队到达之时起,轰炸航空兵就要将自己的攻击转向这些军队,转向铁路,系统地破坏这些军队的卸载站或对其施放毒剂。航空兵的任务是:后推敌预备队卸载站,延缓其集中时间,从一开始就以强大的空中袭击挫折敌新开到的部队的士气。

   敌人新的航空兵兵团也将与新到的陆军部队一起出现在战役地区。其歼击航空兵会得到增强,新的轰炸部队会逐步出现。自然,这些新航空兵部队的机场也会成为进攻者轰炸航空兵的行动目标。进攻者会再次面临保卫自己后方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保卫铁路修复作业地区和终点卸载站的问题。不过,歼击航空兵的基本任务仍然是从空中保障进攻军队的基本集团和自己的机场。后勤目标只能由高射兵器保卫。所有这些任务,都应在前推己方机场的同时有计划地时遂行。

   航空兵应根据进攻总速度前推自己的机场。当军航空兵机场与战线的距离不大于25-30公里,集团军航空兵机场与战线的距离不大于50-75公里时,他们与(部队、集团军)司令部才能保持可靠的联络。根据这一情况,军航空兵过2-3日,集团军航空兵过4-5日即应变换机场。

   这样的行动速度要求整个航空兵处于极其紧张的状态。即便战役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也谈不上任何正常的休息。某些飞机,某些中队,整个整个大队,或者遂行侦察、轰炸、掩护这个或那个方向的例行任务,或者转移到新的机场。通常只能把非飞行日当成休息日,只有在极特殊情况下才能在飞行日进行短时间的休息。

   一个月的紧张战斗将使航空兵付出很大代价。战争经验表明,这些代价在物质方面可达30-40%甚至60%,在飞行员方面可达20-30%。这些数字决定了物力和人力的储备量,此种储备在战役开始前就应预作准备,并逐次向前输送,以防部队被耗尽。

   纵深如上所述、正面达250-400公里的连续战役的打击对象,不仅是配置在这一正面或作战过程中可能开到战场的敌武装力量。这些战役还将波及敌国广大居民,并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参加作战。在某些国家,这些战役将波及该国全部居民和各行各业;在其他国家,则将波及相当大部分的居民和行业。由于这些原因,那种战役的后果便由纯军事因素转化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因素。由此可知,政治不仅在最初选择突击目标和方向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能在战役实施过程中对军事行动提供帮助。在战斗行动波及的居民中正确安排政治工作,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战斗结局。

   在战役进程中,进攻者大规模变更部署会遇到很大困难。他们将远离铁路车站,而由这些车站本来可以沿铁路开始进行100-150公里的战役调动。这一时节汽车运输又将完全忙于前送工作。

   在4-6个行程的地带,一切变更部署都只能以行军方法进行。当然,这种状况只能影响变更部署的速度。在技术上不排除、而是完全可能进行大胆的横方向调动,就像辖4个军的克卢克集团军在9月 [ 译者注:指1914年9月。作者所举战例称为马恩河交战(或马恩河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与德军于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马恩河地区进行的大规模遭遇交战。9月5日,德军第1集团军右翼与法军第6集团军先遣部队在法国乌尔克河地区遭遇,司令克卢克觉察其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便由马恩河阵地调两个军向西北横向移动,增援乌尔克河地区的右翼。此举虽然改善了乌尔克河地区的德军态势,但同时导致马恩河地区兵力空虚,使德军正面受到严重威胁。法军由此打开宽达50公里的缺口,迫使德军全线后撤,输掉了此次交战。 ] 头几日在马恩河地区进行的那种横方向调动。就是现在,训练有素的军队也能进行诸如集团军正面变换那样的部署调整——这种正面变换要求在一昼夜、最多两昼夜中行军50-70公里。

   任何需要将军队调到其他正面(地段)的战役调动,都要求预先将军队后撤到距离达100-150公里的若干铁路站,就是说,仅仅向各铁路站集中就需约一个星期时间。铁路可在军队到达卸载站前做好那种运输准备。

   新战役的开始,取决于补充人员和物资损失、集中新弹药储备及完全修复铁路和土路的时间。

   铁路是需要最多时间、又关系到所有其他问题的最薄弱的环节。

   指挥问题

   决心。军事行动是由装备相应技术兵器的武装力量进行的。决心应该以一定的物质器材为基础,因为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指出,“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 [ 译者注:引自恩格斯:《反杜林论》。全句为:“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1页。 ] 。如果说,战术受到战术兵团(师和军)正规编制及为其行动制定的条令规定的某种限制,那么,对战役法而言,统帅在定下决心时应该遵循的任何规定和原始数据,都还没有制定或得到承认。这一领域完全依靠统帅的“天才”、“直觉”、“灵感”。从旧俄军经验中,可以看到根据长官随心所欲的“直觉”、“灵感”处理这个最重要的军队指挥问题所引起的一切致命后果。定下无数没有根据、得不到物质器材保障、流血很多而胜利很少的决心,是俄国将军们一切活动的写照。其实,对战役法不仅需要而且可能进行一定的计算论证。汇合成战役的一定的战斗行动,需要十分确定的物质器材和人的努力。现在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确定那样一些原始数据,它们应该在计算该战役所需人力物力时正确指导战役思维。

   但是,如果把战役法看成一种会计学是错误的,把战役决心变成简单的乘法是不正确的。每种具体情况需要多少物质器材,不但取决于武器的性能和反映正面宽度的数字,而且取决于敌人正面的战役战术密度、敌阵地工程构筑、我军和敌军及其指挥人员的素质。后面这些情况是变幻无常的。军事领导人的艺术体现在正确考虑所有这些可变情况要素的战役意义,准确地确定完成具体任务所需的物质和人力资源。

   战役决心不仅体现在正确选择突击方向和样式,而且体现在正确组织将帮助统帅完成任务的那些兵器和集团军级兵团。应该确定各兵种(特别是炮兵、坦克、航空兵)的数量,这些兵种应编进集团军,应该把它们分配到各步兵军,既保证首次突击行动毫不停顿,又保证在作战过程中必须予以加强的方向对军队进行不间断的加强。

   集中指挥的级别。对人数达200-300万、在总宽度达1000-1500公里的正面展开的武装力量的指挥,要按战役领导的职务等级区分为三级:大本营、方面军、集团军。

   早在世界大战开始时,德国战争经验就表明,没有方面军级指挥机构,就不可能指挥总共辖70个步兵师、仅在300-400公里正面展开的那些集团军。德军大本营在向马恩河进攻期间,实际上失去了对各次战役的坚强指挥,而采取让一个集团军听命于另一个集团军司令的办法来代替方面军级指挥,而且不得不在决定性关头把定下有关尔后战役实施决心的大权,交给实际上不担负责任的总参谋部军官亨奇上校。尔后战事进程迫使双方(德军和法军)转为方面军(集团军群)指挥。俄军面对两个不同的敌人和两个互相分开的战区(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从一开始就建立了方面军级指挥。

   像法军、我们红军甚至波兰军队等,未来如不建立方面军级指挥机构是不行的。人数众多的军队、广阔的战场不允许实行大本营到集团军的直接指挥。在此条件下,大本营不可能实施坚强的领导,而没有这样的领导,要使大量集团军级兵团在行动中保持协调是不可思议的。相反,像罗马尼亚军这样的人数较少的军队,当然可以只建立大本营到集团军的直接指挥。

   在大规模战役中,可以委托一个方面军的首长对实施主要突击的所有集团军级兵团实行领导(例如,当这些集团军在较窄的正面并肩展开成撞击队形时)。在此情况下,大本营确定主要战役的当前和尔后目的,拨出实施这些战役所必需的兵力兵器,而把按狭义理解的战役指挥全部交给该方面军司令员。

   大本营对实施主要战役的指挥将减少,它只需对遂行不同任务的各方面军的行动实施总领导:这些任务大致相当于1914年俄军西北方面军向东普鲁士进攻,西南方面军向加里西亚进攻,或1920年两个不同的方面军向华沙和利沃夫进攻。

   但是,也可能这样组织指挥:大本营不仅要领导实际上遂行不同任务的各个方面军,而且要直接领导当时正在实施行动目的和突击方向一致的主要战役的那些兵力。例如,1918年德军进攻的指挥就是这样组织的,当时德军在两个方面军的接合部实施突击,鲁登道夫 [ 译者注: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陆军上将(1916),总体战理论奠基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任德军总参谋部参谋和旅长等职。战争期间历任集团军参谋长、东线德军参谋长、副总参谋长。1916年8月起负责指挥全部武装力量的行动。1918年10月因德军在西线战败被解除职务。1923年支持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主张恢复德国军事力量和建立法西斯专政。主要著作有《总体战》等。 ] 给自己保留了直接领导(协调)德军行动的权利。

   组织指挥的特点取决于参与实施主要战役的兵力数量、这些兵力展开的正面宽度和突击的样式。当参加积极行动的兵力不多、这些兵力的展开正面不宽、突击样式是单面撞击时,对各次战役的指挥宜集中在一个方面军司令员手中。反之,当参加积极行动的师很多、展开正面又宽、并向交叉战役方向实施突击时,宜派出两个方面军,对主要战区各次战役的直接战役指挥宜由总司令实施。

   对实施战斗行动的某一级,要以怎样的频度进行干预呢?

   这个问题取决于:使用现代武器条件下完成战术或战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完成战术任务(克服现代防御地带纵深)通常需要1-2昼夜。在这段时间中,发号施令的是战术级的师和军。这一期间只在战术行动停止、力量不足和需要投入新锐炮兵或步兵时,才需要集团军司令员干预。集团军司令员通常展开军队参加交战并给其提出战术目的,尔后在这些任务完成之前,可仅观察战斗行动进程,对于各军长的号令,只在他们违背他的指示或战事出现了不符合他意图的进程时,才进行于预。集团军司令员直到战术任务接近于完成之时,才指示尔后行动总目的,并给各军布置当前任务。

   方面军司令员的干预(当大本营对战役进行直接领导时则是总司令的干预),则要经过更长时间才进行。

   通常应立即给集团军布置克服敌人整个战役配置的任务,亦即布置纵深为30-50公里、需时4-5日的任务。集团军司令员在这些任务和期限范围内自行调整战斗行动进程。只在根据情况必须改变给予各集团军的初始任务时,才需要方面军司令员在此期间进行干预。他通常可以等待初始战役的结果出现。此后他将给各集团军提出尔后行动的目的和当前任务,后者应包括为实施新战役展开之前的行动。这是某一级首长干预战斗行动进程的很长的阶段,不应把这些阶段与下发通报、了解己方军队行动相混淆。

   通常方面军司令员(或大本营)在日终前要掌握有关过去一昼夜战斗行动及每个师所到达地点(地区)的全部情况。这时,方面军司令部(或大本营)应拟定下发各集团军、对原战斗命令和训令进行补充或修改的一切新号令。情况汇总条件和通信条件完全允许这样做。

   上级首长只有在了解了己方军队的情况自然也了解了敌情之后,才能对战斗行动进程进行及时的干预,由此保证指挥的坚定性。只有在此种情况下,才会减少丧失的机会和不协调的行动。

   司令部的位置。手中集中了战役指挥大权的首长(是否就是总司令自己或方面军司令员)选择自己的位置时,应使自己整日都能掌握有关正面战斗行动进程的详细情况,即便在通信技术由于某种原因出现故障时也要如此。他与战线的距离取决于现代汽车每昼夜在两端之间行驶的距离,不应超过100-150公里(不仅要考虑到司令部驻地到战线中央、而且要考虑到由那里到战线两翼的距离)。起初,不仅司令部、而且方面军整个领率机关都要跟随司令员。现代通信条件(电话、电报和汽车)也允许司令部与方面军各部分开配置。司令部转移时应保持完整编制,并带上各勤务部门首长或能够负责的代表。没有必要派出会破坏指挥机关正常体制的野战司令部。

   集团军司令部的配置,基本上也取决于它与各部分关系的那些情况。通常在进攻正面宽度为40-50公里的情况下,集团军司令部与战线的距离不超过20-50公里。集团军指挥机关要全部随司令部配置。在保持此距离情况下,同样没有派出野战司令部的任何必要性。只有在需要前出、而根据情况又不宜移动所有集团军指挥机关的非常场合,集团军司令部才(完整地)脱离集团军勤务部门。在此情况下,随司令部前进的还须有以下各勤务部门的代表:炮兵主任、通信主任、工程兵主任、化学勤务主任和常驻集团军司令部的空军主任。这将决定通信网的特点。应保障所有这些主任能够与自己的部队进行可靠的通信联络。空军主任与机场的联络应得到特别可靠的保障。

   在战场纵深达180-200公里的一系列连续战役中,将至少两次变换驻地。为了避免方面军司令部驻地经常变化,宜在战役开始时使司令部靠近战线,大约保持50-70公里。这样,就可在一个地点留驻约7-10日(推进70-100公里)。

   集团军司令部则要较频繁地变更驻地,大约每前进25-30公里,即经过3日最多4日,就要移动一次。通信条件完全允许这样做。

   战术、战役法和整个战略都以国家为进行战争拨出的物质器材和人力为依据。脱离这一基础的军事学术必然变成冒险主义和空想主义,不可能带来任何好的结果。但是这一切也有反作用。战术、战役法和整个战略不仅要考虑物质基础并以其为依据,而且也能为进一步发展和增强这一物质基础指明道路。它们要解决以下问题:军用和民用技术的哪些领域要进一步发展?应向哪种方向进行此种发展?哪些兵种应该继续改变?武装力量体系中要进行哪些改进和完善?

   我们的研究基本上以现代物质基础为依据。这种研究考虑了这一物质基础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除此以外,它也提出了武装力量进一步发展和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它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压制兵器的问题、步兵在战斗中的随伴武器特别是坦克的问题。它全面提出了交通工具对现代武装力量的意义问题、铁路技术问题和集团军广泛使用汽车的问题。而在所有问题中,军队质量问题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可靠的技能和战斗素养,没有应有的指挥和控制,没有应有的军队士气,没有应有的军队素质,那么,一切已经拥有或即将拥有的技术装备都可能落人敌人手中。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