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通史 – 第 53 页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向莫斯科进军·第八

向莫斯科进军·第八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失去的世界帝国》 出自————《战争通史》    “巴巴罗沙”侵苏计划的地理形势    在战争中,胜败就是一切,而德国战败了。战败使它在战场上的历次胜利黯然失色。它的敌人没有取得过象它一样的胜利,而是在最后以人的数量和机械装备的优势压倒了它。    打败仗也很自然地使战败者对自己的军事行动产生怀疑。    因此,我们的军事历史家,很遗憾…

珍珠港的灾难·第九

珍珠港的灾难·第九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失去的世界帝国》 出自————《战争通史》    动荡    在一九四零年五月,只消一个星期,就足以打破延续了几世纪的欧洲均势;同样,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也只消一个星期,就足以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和未来的全球均势。    十二月四日,我们的集团军群中心在漫天风雪中长驱直入莫斯科近郊;从列宁格勒到     克里米亚,布尔什维克的俄国正…

英译者前言·第三版按语

英译者前言·第三版按语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世界大屠杀》 出自————《战争通史》    英译者前言    (附对《万湖会议纪要》一文的按语)    对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来说,往往觉得时间难以打发,不过,近年来我一直在专心埋头翻译阿尔明·冯·隆将军的《失去了的世界帝国》及其续篇《世界大屠杀》。    这些战略概要都搞自隆那厚厚两卷对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作战分析,这是他作为…

《万湖会议纪要》·第一

《万湖会议纪要》·第一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世界大屠杀》 出自————《战争通史》    军事作家往往回避本文的命题,不过犹太人问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及其后果都有影响。这个问题不能永远置之不理。         人们也用不着害怕就这问题作番坦率的探讨,因为这丝毫无损德国军人的荣誉。    远在大战以前,国家社会党的犹太民族政策已经造成了军事上的混乱。一千一百万散居欧洲各地…

通向中途岛之路·第二

通向中途岛之路·第二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世界大屠杀》 出自————《战争通史》    在德文原著中,一开始是一篇对一九四一年和一九四二年之间冬天苏联反攻的分析。对美国的读者来说,最好是以隆所写的关于中途岛战役的出色前言开始,这篇前言也提到俄国的形势。不同战场间的互相影响超过一般人的料想,而隆是充分意识到这种联系的。——维·亨。 —    — 英译者按    日本的崛起   …

中途岛·第三

中途岛·第三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世界大屠杀》 出自————《战争通史》    世界历史上一场关键性的战役这时候正在地球另一面的海上进行,在德国,甚至在我们的最高统帅部里,却没引起注意。我们的日本盟友未能给我们提供关于中途岛之战的真相,无异是背信弃义。然而,希特勒不喜欢听坏消息,哪怕有一份反映真实情况的报告,很可能他也不会重视。认真的德国读者要了解整个战争的进程,一定要掌握一…

全球滑铁卢·第四

全球滑铁卢·第四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世界大屠杀》 出自————《战争通史》    一 瓜达卡纳尔岛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没有一个德国人会听到这个月份而不浑身战栗。    在那个不祥的月份里,我们短暂的绝对统治遭受到同时发生的四场灾难:两场在北非,一场在俄国,一场在南太平洋。         英国人十月下旬开始的阿拉曼攻势于十一月二日把隆美尔的非洲兵团挤出埃及,一去不复返…

欧洲堡垒的瓦解·第五

欧洲堡垒的瓦解·第五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世界大屠杀》 出自————《战争通史》      阿尔明·冯·隆的后记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元首的活动,尤其是在他即将完蛋时的活动。         在这本回忆录里,隆对希特勒的分析极其严格无情,远远超过对军事行动的分析;他的德文原著的编辑指出,这篇回忆录是隆在临终的病榻上起草的,未经修改。    回忆录开头部分是这样的:    在最高统帅…

德意志的灭亡·第六

德意志的灭亡·第六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世界大屠杀》 出自————《战争通史》    隆将六月间诺曼底的登陆和苏军的进攻视为一次联合军事行动。这一点单就其概括意义而言,是正确的。在德黑兰,大联盟确曾赞同由东西两面同时夹击德国。但俄国人并未获悉我们的作战计划,我们也并未获悉他们的。一旦我们登陆以后,有两星期斯大林是否会信守诺言展开攻    击,仍是十分捉摸不定的。    本章将…

日本的垂死喘息·第七

日本的垂死喘息·第七 作者:阿尔明·冯·隆·德国 出自————《世界大屠杀》 出自————《战争通史》    《世界大屠杀》一书刚在德国出版,《美国海军学院记录汇编》中就译载了以下引起人们争议的一章。因为我是莱特湾战役中的一位战列舰分舰队司令,所以该刊物约我写了一篇反驳的文章。现将其附于这章后面。 —— 英译者按    一九四四年年底我们在阿登发动的攻势,    即所谓凸出地带战役,是与莱特湾之战…

译校者的话

译校者的话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大海战》一书是由美国海军五星上将C·W·尼米兹和美国历史学家E·B·波特教授合著的。尼米兹是美国海军的一位名将,于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接任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翌年4月,兼任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战后,出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1947年退出现役后,除担任海    军部长特别助…

致读者

致读者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往任何一次战争所无法比拟的。它比历史上的其他任何一次战争使用的武器数量更多、种类更繁杂,参战的人员更普遍,包含的作战样式更繁多,以及战争所波及的地区更广泛。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确实是世界性的,因而它基本上是一场海上战争。战争中,同盟国的海军越过大海,将同盟国的陆军运送…

前言

前言 作者: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大海战》一书的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清晰易懂地叙述了海战史上一次最广泛、最复杂的海上战争。他们始终记住这样一个道理:战争不只是一系列战斗和战役的组合。战争既是一个运用智谋的课题,也是一出高水平的戏剧。本书的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解释战略与战术决心的原由 。但是,他们并没有忘记,战争不仅是一种谋略和武器的较量,而…

大西洋水面作战·第一

大西洋水面作战·第一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在结束同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后返抵英国时说,“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然而,在此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即1939年9月1日4时45分,纳粹德国的军队便大举入侵波兰,由此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空前的大灾难。1939年8月的后半个月,战争危险的征兆就已经…

地中海争夺战·第二

地中海争夺战·第二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39年,当战争即将来临时,英国和法国预感到地中海战场事关重大,便制定了联合计划,以充分利用地中海的地略地位,并使之不致落入轴心国的手中。过去,英国一直将地中海作为它通向苏伊士运河和远东的生命线;而法国则将它视为前往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法属    摩洛哥的交通要道。在很大程度上…

大西洋之战·第三

大西洋之战·第三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战争中唯独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这么写道。在同盟国看来,大西洋之战是在平安无事的情况下获胜的。每当一支运输船队顺利地抵达目的港时,战争便向胜利迈进了一步;而一旦海上突然发生了不幸事件,战争就离失败更接近了。大西洋之战的最终胜利是由许多人共同…

同盟国对北非的进攻·第四

同盟国对北非的进攻·第四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两国彼此完全信赖,密切合作,这在战争的结盟史上是不多见的。两国之间所以存在这种亲密关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半个世纪以来,它们两国有着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二是两国政府的首脑——丘吉尔首相和罗斯福总统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三是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卓有成效的…

对西西里和意大利的作战·第五

对西西里和意大利的作战·第五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继在法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成功之后,美国军舰撤出了地中海,同盟国在这些水域的作战任务全由英国海军实施。休伊特海军中将返回美国,继续担任大西洋舰队两栖部队司令。美国海军在北非的任务仅仅是继续保卫摩洛哥海疆,其中包括卡萨布兰卡港和位于利奥特港的空军基地,以及奥兰港(包括…

德国的失败·第六

德国的失败·第六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继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之后,英国陆军中将弗雷德里克·摩根爵士受命组建联合计划参谋部,为即将开始的入侵西欧作战进行准备。摩根的职务是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简称“考沙克”。摩根将军组建了一个庞大而强有力的参谋班子,负责查明从挪威到葡萄牙一带可    进行登陆的海滩,他们对英吉利…

日本扩张时期·第七

日本扩张时期·第七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日本于1931年的最后4个月,通过侵占满洲,开始走向准备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道路。美国拒绝承认凭借武力所造成的变化,严词提醒日本:必须恪守条约规定。然而,欧洲的一些国家不支持美国的立场,竟使日本得以继续推行其侵略政策,而未受到阻遏。    来自苏    联的干涉是当时唯一的危险,…

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战役·第八

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战役·第八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如上所述,1942年5月5日,日本大本营向联合舰队下达命令:6月实施中途岛作战。    日军在下达这一命令的前一天,“约克城”号的舰载机空袭了图拉吉岛,但这一战略行动与珊瑚海海战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珊瑚海海战也未使日本对其作战计划进行任何修改。    虽然山本的参谋们谨…

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第九

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第九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中途岛海战,对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日军是个沉重的打击。这次海战结束后刚过一周,大本营就取消了原定于1942年7月侵占新喀里多尼亚、斐济、萨摩亚等岛屿的狂妄计划,而以巩固“防御圈”为其当务之急。    三川军一海军中将率领的一支巡洋舰、驱逐舰    编队,奉命开往俾斯麦群岛。另…

有限攻势·第十

有限攻势·第十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盟军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布纳地区之后,太平洋战区的军事行动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间隙。日军和盟军双方,都利用这段时间制定计划,进行准备。    1943年1月,美英联合参谋部在卡萨布兰卡会谈中决定,要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到太平洋战场,以加强这一战场的攻势。    不久,在同年5月的华盛顿会…

从中太平洋大举进攻·第十一

从中太平洋大举进攻·第十一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42年,“了望台”战役开始以来,麦克阿瑟将军已经想好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打败日本的战略设想。    1943年初,他将这一设想写成书面计划,呈报参谋长联席会议。麦克阿瑟主张,一经占领或封锁了腊包尔,就可横渡太平洋,取道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向日本    发动进    攻,而且…

对菲律宾的钳形攻势·第十二

对菲律宾的钳形攻势·第十二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44年3月初,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再次肯定了从太平洋的两个方向对菲律宾发动攻势的战略设想,并对各路部队明确规定了各自的进攻目标。会议命令麦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部队,沿着新几内亚岛的北海岸,继续向西北方向推进,11月中旬在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    岛登陆;命令尼米兹的中太平…

莱特湾海战·第十三

莱特湾海战·第十三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因美军进攻菲律宾而引起的莱特湾海战,其情况之复杂和规模之大,在世界海战史上都是空前的。莱特湾海战历时4天,实际上是在相距数百海里的几个海域连续进行多次海战和袭击的总称。    其中最重要的海战有4次:1944年10月24日的锡布延海海战,10月25日的苏里高    海峡海战,英加…

美日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活动·第十四

美日潜艇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活动·第十四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12月31日,尼米兹海军上将在“茴鱼”号潜艇上接任太平洋舰队司令,这是一件发人深思的事情。这位新任太平洋舰队司令虽是潜艇艇员出身,但他把潜艇作为旗舰,绝非出于什么个人的感情。    当时,适于作旗舰的大型水面舰只不是沉在水    底,就是为了回西海岸进…

日本战败·第十五

日本战败·第十五 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当太平洋战争趋于结束时,盟军统帅部的将领们就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迫使日本投降的问题提出了种种主张。潜艇部队中许多人认为,要象德国潜艇封锁英国那样,只用潜艇,一鼓作气,封锁到底,就能完成打败日本的任务。参加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相信,原子弹一经问世,日本势必无法长期坚持…

日译本后记

日译本后记 作者:实松谦、富永谦吾·日本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当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将军由于追究其防守珍珠港失利的责任而去职时,切斯特·尼米兹将军被遴选为他的继任人。尼米兹当时担任海军部航海局局长这一要职,早在一年前,他就与金梅尔海军上将一起,被提名为太平洋舰队司令的候选人了。    尼米兹将军表示,太平洋舰    队司令一职应由资深的、当时代理金梅尔职务的…

附图索引

附图索引 作者:作者:C·W·尼米兹、E·B·波特 ·美国 出自————《大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汉译本前言

汉译本前言 作者:肯特·格林菲尔德·美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出自————《战争通史》    这本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战略的论著,篇幅虽然不大,但论述的问题却不小。    按作者自己的说法,他在这本书中把光圈集中在“大战略”上。或者换个说法,作者在本书中论述的是美国总统为首的国家统帅部指导战争的总方针和总政策。    作者肯特·罗伯茨·格林菲    尔德是最有条件写这…

致谢

致谢 作者:肯特·格林菲尔德·美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出自————《战争通史》    这本小书,是根据1962年10月28-30日我有幸在孟菲斯州立大学J·P·扬美国史讲座上所作的第十轮学术报告写成的。    J·P·扬讲座是伊诺克·米切尔教授为主任的该大学历史系主办的,报告人也是由历史系指定的    。    我首先要感谢的是1946-1958年间我担任陆军部历史主任时…

引言

引言 作者:肯特·格林菲尔德·美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出自————《战争通史》    战略的制定是战争过程中公众极感兴趣的题目,其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而且因为战略的运用之妙提供了一个激动人心的猜测领域。    当有关战略制定的事实真相最终大白于天下之时,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迷人的题目,至少是因为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和智慧的最高努力    ;这种努力是为了主宰战…

联盟战略的要素·第一

联盟战略的要素·第一 作者:肯特·格林菲尔德·美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出自————《战争通史》    当今的一些重大事件,早已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从那些即使是亲身经历过大战的成年人的脑海中排挤出去了,更不用说第二次大战对他们来说仅仅是历史的那些读者们了。有鉴于此,对第二次大战中盟国的某些重大战略决策作一回顾看来是适宜的。    本书挑选出来供回顾的决策,不是为了表明熟悉…

英美两国的战略分歧有多大·第二

英美两国的战略分歧有多大·第二 作者:肯特·格林菲尔德·美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出自————《战争通史》    一般认为,二次大战中的英美联盟是历史上两个大国在战争中能够建立的最亲密、最有效的伙伴关系。他们的战略是从连续不断的一系列协议演变而来的;这些协议事关他们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形势下,为了最大限度地夺取军事优势而协调下一步需要采取或者希望采取的行动。但是,这些协议总是伴…

作为总司令的福兰克林·罗斯福·第三

作为总司令的福兰克林·罗斯福·第三 作者:肯特·格林菲尔德·美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出自————《战争通史》    作为1939年至1945年期间美国战时领袖的罗斯福总统,运用他个人和官方权力的程度没有人提出问题。    无论是好是坏,反正是他主宰局面。这一点,当时和现在都被他的朋友和敌人、崇拜者和诋毁者所承认,未来的历史家也不大可能提出异议。    下面将要研究的主题不…

空中力量和战略·第四

空中力量和战略·第四 作者:肯特·格林菲尔德·美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战略》 出自————《战争通史》    在战略的演变中,如同人间的一切事物一样,所作的决策及其效果主要受可行性制约,即受那些在特定时间内,以现有力量看来可能做什么事情起决定作用的条件制约;同时也受现有力量的效能制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家们掌握了一种新的力量因素——空中力量,它在大战中上升到同陆上力量和海上力量…

序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难得有100天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最后100天那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墨索里尼先后死去,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已日薄西山。胜利的日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具有令人惊异的希望和难以置信的恐怖时代的开端。    我试图像叙述一…

东线狂澜·第一

东线狂澜·第一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早晨,柏林东南60公里的萨岗空军第三战俘营里,1万名盟军士兵显露出某种压抑的兴奋。    尽管严寒刺骨,鹅毛大雪下个不停,战俘们还是拥挤在营房前,议论着最新消息:俄国人已经打到东边不到35公里的地方,而且,还在继续前进。    两周前,关于红军发动重大攻势的…

“最后一分钟”·第二

“最后一分钟”·第二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一月二十日上午五点之前,一架大型客机——美制C-54运输机——在马耳他岛着陆。机上坐的是温斯顿·丘吉尔和其他英国领导人,他们来参加一次“蟋蟀行动”——一次和美国军政领导人四天会议的代号,它是克里米亚三大国首脑雅尔塔会晤的前奏。    当丘吉尔的得力助手C·R·汤普森在机舱门…

“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第三

“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第三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预言美英之间会有日益加深的裂痕,并非出自于那种把愿望当成现实的需要。象一九四四年那次一样,英国人主张仅仅在德国北部发动一次进攻就行了,而美国人却要求在广阔战线上发动攻势。艾森豪威尔又一次搞妥协:蒙哥马利演主角,担任主攻,布雷德利    在南方配合。也象以往…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第四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第四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在东部战场和西部战场不仅遭到地面进攻,也遭到来自空中的毁灭性打击。东线灾难的全部严重性,也许还能瞒得过公众耳目,但几乎所有德国人,包括希特勒本人在内,都面临着遭到空袭的危险。纳粹党魁的代表马丁·鲍曼于二月四日在写给妻子格尔达的信中,描述了元首大本营被炸后的惨状。…

“赞同罗斯福的裁决”·第五

“赞同罗斯福的裁决”·第五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下午四点,当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的时候,利瓦吉亚大厅里的寒暑表刚好指着摄氏5度。房间尽头壁炉里的柴火熊熊地燃烧着。面色红润的丘吉尔穿着一身将军制服,不停地吸着雪茄烟。罗斯福的亲密合作者哈里·霍普金斯第一次出现在雅尔塔的政治场合。    他患着血色素沉着症,最近八天内,…

在巴尔干战场·第六

在巴尔干战场·第六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在雅尔塔,关于波兰问题的讨论只是戏剧性地突出了关于欧洲所有解放了的国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巴尔干比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更加尖锐地摆着。    1944年春天,俄国人在他们三条强大的阵线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乌克兰,在一周之内,巴尔干将被苏联征服。    丘吉尔几乎和希特勒一样为…

雷击战役·第七

雷击战役·第七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克里米亚会议的情况于二月十二日见报以后,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都表示热烈赞同。在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每日快报》和《每日工人报》等报纸都在头版发表文章赞扬三大国所达成的各项协议。《基督教科学缄言报》的约瑟夫·C·哈希表达了绝大多数美国人由衷的反应:   ……克里米亚会议与其它同…

战争与和平·第八

战争与和平·第八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二月十四日清晨,戈培尔和他的新闻官鲁道夫·泽姆勒到他的老朋友格布哈德医生的疗养院去探望希姆莱。这座位于柏林以北120公里处的隐秘的居所已成了希姆莱非正式的大本营。希姆莱喜爱霍恩利琴的幽静的与世隔绝的环境。他正式治疗的是扁桃体炎,但是使他十分不安的是他的神经。元首召开的爆炸性的会…

“铁幕将要落下来”·第九

“铁幕将要落下来”·第九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二月十四日,艾森豪威尔在他的战术总部会见了蒙哥马利,该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宗奥旺。艾森豪威尔对指挥问题的争论记忆犹新。他抱怨“马歇尔和美国参谋长们常常骂他太偏向于英国人的意见,丘吉尔和英国参谋长们骂他太偏向于美国人了。    ”蒙蒂对形势有什么看法?象往常一样,元帅的看法是很…

潮涨潮落·第十

潮涨潮落·第十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东线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平静时期,这一方面是一个简单的后勤供应问题(苏军的快速推进与后勤供应脱节),另一方面是由于德军仍在不时地进行顽强的防御战。苏军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遇到德国陆军元帅舒埃纳尔的坚决抵抗,而且,尽管朱可夫元帅在奥得河的另一边建立了    三个桥头堡,他还是在法…

“要是大桥在我面前炸毁,那该怎么办呢?”·第十一

“要是大桥在我面前炸毁,那该怎么办呢?”·第十一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自拿破仑以来,还没有一个入侵者能够渡过莱茵河,盟军也一直把它看作是进抵德国腹地之前的最后一个大障碍。数月间,盟军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谁也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完整无损地夺取莱茵河上一座桥的可能性。    在三月二日之前,这件事似乎还是难以想象的。三月二日,…

“我为上帝的事业而战”·第十二

“我为上帝的事业而战”·第十二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在希特勒对人类犯下的全部罪行之中,他那个“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办法”最使文明世界感到张皇失措和局促不安了。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里曾明确规定了这一条行动准则。    在这一本书中,他不仅多次阐明他想采用极端手段解决问题,而且他还披露了他自己的偏见的渊源。    在他…

纵横字谜行动·第十三

纵横字谜行动·第十三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当卡尔·沃尔夫重新返回意大利的时候,他发现他的一位参谋军官、党卫队的欧格恩·多尔曼上校也和他一样,对未来表示忧虑。多尔曼仪表堂堂,老于世故,说话尖刻。对他的朋友来说,他是个颇有头脑的人;可对他的敌人来说,他非常恶毒。    他的母亲是意大利人,因此,他在意大利无论是社会上或者…

斯赫尔大楼·第十四

斯赫尔大楼·第十四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四零年四月九日凌晨4点钟,德国军队毫无预先警告,越过了丹麦国境,与此同时,其它一些德国部队在丹麦的一些港口登陆,其中包括哥本哈根。一小时以后,当可怕的轰炸机还在丹麦上空飞行的时候,德国驻丹麦公使交给丹麦政府一份备忘录,要求它投降。    德国人声称,他们没有任何敌意,只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