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河之间·第十五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三月二十二日,希特勒的庞大的德意志帝国已被压缩到两条河流之间了;奥得河和莱茵河。无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他的敌人们正在准备发起强大的攻势,而且确信,这些攻势将使他们取得最后的胜利。蒙哥马利对莱茵河的袭击(“掠夺”行动)定于第二天开始。 这一奇袭同美国人往日的大胆冒险的计划…
“美妙的一天”·第十六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预定于三月二十三日星期五举行军事会议,可是,会议一直拖到第二天凌晨二点二十六分才开始。这是一次小范围的会议,除了希特勒的三个副官——京舍、贝罗和约翰迈耶——以外,外交部的瓦尔特·赫维尔、几位中级官员以及威廉·布格道夫将军等人也出席了会议。 布格道夫是个脸色发红的…
鲍姆别动队·第十七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三月二十四日,巴顿命令他的第四师向莱茵河挺进。目前,统帅该师的正是攻占了雷马根桥的威廉·霍格。在霍格的指挥下,第四师一口气前进了40公里,抵达阻拦他们前进的最后一道障碍——美因河。协同作战的还有A独立团和B独立团。A独立团已进驻法兰克福以东的哈瑙,B独立团的指挥部设在法兰克福东…
在兰斯作出的决定·第十八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多少年来,在东欧的历史上,但泽都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城市。它不仅仅是波兰的主要出海口,而且是波罗的海的最重要的港口。但泽在当时更是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那些被苏联的攻势截断了退路的德国人逃生的最大出口。同时,它也是东线剩下来的最后几个堡垒之 一。 由于这个堡垒是如…
罗斯袋形阵地·第十九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整个西线已濒于土崩瓦解的边缘。在南面,豪塞尔的G集团军群已被布雷德利拦腰切断,在北面,约翰内斯·勃拉斯科维兹指挥的H集团军群已被蒙哥马利肢解粉碎。这就意味着艾森豪威尔的三个集团军,即辛普森、霍奇斯和巴顿率领的三个集团军可以集中其全部兵力彻底摧毁中部的莫德尔B集团军群了。 …
“O-5”·第二十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在东南部的最后企图失败了。本应粉碎多尔布亨进攻的塞普·狄特里希攻势,由于策划不周,一开始就令人失望,结果以溃不成军而告终。 党卫队中校弗里茨·哈根的战斗小组从另外一支部队搞来了一些汽油之后,成功地穿过匈牙利中部的沼泽泥泞地带向纵深前进。 但是, 四天以后,在…
“如此卑劣地歪曲”·第二十一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纵横字谜”行动的频繁电报往来似乎使形势更加恶化了。耶稣受难日那天,罗斯福又收到了一封电报。斯大林在电报中指责说,德国人趋阿斯科纳会议之机从意大利抽调了三个师的兵力派往东线 [ 注:德国只从意大利抽调了一个师,这个师派到了西线。德军的这一调动同阿斯科纳会议毫无关系…
西线的胜利·第二十二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盟军全线推进,所向披靡。在北面,蒙哥马利逐步向汉默尔堡进击,一路上只遇到了一些象征性的抵抗。他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是古恩特·勃鲁门特里特指挥的那个集团军。勃鲁门特里特决定采取有条不紊的退却战术。双方都只蒙受了一些轻微的损失,并没有真正地打。勃鲁门特里特已同英国人达成一项君子协定,…
“险境”·第二十三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东北战线出现了近两个月相对平静的局面,朱可夫准备对柏林发起总攻。海因里希趁机修补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防线。他从红军俘虏的口供中了解到:在总攻发起前的几天内,红军将在屈斯特林-法兰克福地区发动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四月十二日,红军按预定方案发起小规模进攻。 这时,海因里希开始实…
“元首歇斯底里大发作”·第二十四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斯大林虽然向哈里曼保证,苏联的主攻方向是德累斯顿,但是到四月二十二日,他的意图完全暴露无遗了,即使最天真的人也看得一清二楚。科涅夫的一支部队确实在向德累斯顿前进,然而,另一支更强大的部队正朝西北方向进攻,在舒埃纳尔和海因里希中间打开了缺口。拂晓,这支部队到达了地下…
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第二十五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歇斯底里大发作的那天,美国第84师的一支摩托化部队开进了地下避弹室以西160公里的扎尔茨韦德尔市。4千名集中营囚犯和苦役犯同市民一样惊恐地躲藏在市内,他们的看守早就丢下他们跑得无影无踪了。 诺瓦科夫斯基和另外一些人最先涌到街上。一九…
“追捕歹徒”·第二十六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美国军队和俄国军队会师后,希特勒帝国被分为两半。南部由凯塞林元帅指挥,包括德国东南部,半个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的大部,南斯拉夫西部和意大利北部。从德累斯顿到亚得里亚海,凯塞林的整个东线都在顽强抵抗,而西线则濒于崩溃。 德国北半部的局势更加不稳。希特勒把这个地区交…
“意大利解决办法”·第二十七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敌人从东、西两面侵入德国领土,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终于醒悟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有关投降的谈判日益增加。从希姆莱到格恩格罗斯,都出于不同的动机,进行着谈判。 三月一日,有一位国家元首也试图同西方谈判。这个人就是本尼托·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派他的…
独裁者之死·第二十八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墨索里尼到达科莫市政厅不久,就给多娜·拉凯莱发了一份电报。此前,拉凯莱动身到蒙泰罗别墅去了,那里距离被游击队包围的沃尔夫居住的洛加特利别墅还不到一公里半。墨索里尼在电报中对他的妻子说:他正处于“他的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历史的最后一页,”并请求她原谅“他在无意中做下的一切…
“元首死了”·第二十九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四月十八日上午,维斯瓦河的集团军群几乎完全濒于支离破碎的边缘,军官们马上就要公开叛乱了。 布赛的第九集团军不再是一支军事力量了,而是一群被包围着的、精疲力尽的、在绝望中试图逃跑的乌合之众,他们与成千名平民一起呆在温克将军的战线后面,以便使自己处于安全之地。 …
“而现在,你却在我们背后插刀”·第三十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波兰流亡政府一九三三年 [ 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1939年。 ] 迁到伦敦后,关于这个国家悲惨命运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大国似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接着斯大林又改变了主意,罗斯福和丘吉尔为此用尖酸刻薄语言交换了大量信件;关于同斯大林…
“东方的铁幕越来越接近了”·第三十一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四月三十日深夜,布赛的庞大的游动的防卫圈即将瓦解。精疲力竭的士兵只是由于害怕被布尔什维克消灭,所以还在西线继续战斗,以便同温克的第12集团军会合。 执行阻止俄国人突破防卫圈北侧任务的汉斯·肯平上将丢弃了奥得河与2万名士兵逃跑了。 他属下的潘策…
漫长的投降的开端·第三十二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人在波罗的海的行动已经抢在俄国人前面。与红军会师指日可望。马修·李奇微把他的第18空降军 [ 注:原文为第58空降兵团。 ] 借给蒙哥马利,参加德国北部的战役,他指令美军第七装甲师摸索前进,并定时与苏联人取得联系。 选择给这支部队带路的人是第87 …
“自由的旗帜正在全欧洲飘扬”·第三十三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邓尼茨没有把握是否能够满足艾森豪威尔的无条件全线投降的要求,尽管他接受这样的条件,他却控制不了东线的那些人,他们非常恐惧俄国人,可能是他们还不知道已经发布的命令,拼命地朝西逃跑。 他要再一次地说服艾森豪威尔不要把德国士兵和老百姓丢弃给布尔什维克。…
前言 作者:B·B·斯科菲尔德 ·美国 出自————《攻击塔兰托》 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皇家海军装备飞机一事,曾遭到极力反对,这并不奇怪。当时,皇家海军刚刚适应舰船由风帆到蒸汽的革命性剧变,没有想到又要出现一项导致另一个新剧变的发明创造。因此,1907年3月,当莱特兄弟向英国海军部提供飞行器专利权(三年前,莱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持续飞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时,英国海军婉言拒绝了…
地中海 1939年-1940年·第一 作者:B·B·斯科菲尔德 ·美国 出自————《攻击塔兰托》 出自————《战争通史》 英、法对波兰的独立曾做过保证,因此,当希特勒于1939年9月对波兰发动野蛮的进攻时,英、法对德战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当时,墨索里尼尽管大肆鼓噪,发出战争叫嚣,但仍保持中立。这样一来,在外交界就出现了一线希望,认为墨索里尼将会谨慎行事而不致挥动干戈。英国地中海舰队(…
MB.8战役——“判断”战役的序幕·第二 作者:B·B·斯科菲尔德 ·美国 出自————《攻击塔兰托》 出自————《战争通史》 每当良机到来,“光辉”号和“鹰”号两艘航空母舰的飞机机组人员就进行包括夜间飞行在内的紧张训练,以便适应即将承担的冒险事业。到10月中旬,利斯特已能够向舰队总司令报告,他认为他的飞行人员已受过良好的训练,决定于10月21日发起攻击。但由于“光辉”号上发生了一件意外…
攻击计划·第三 作者:B·B·斯科菲尔德 ·美国 出自————《攻击塔兰托》 出自————《战争通史》 塔兰托港,位于意大利这一靴形半岛的跟部、塔兰托湾的顶端,离马耳他837公里。它是意大利舰队的主要基地,拥有支援各种舰艇所必需的一切设施。塔兰托港包括内港和外港。内港称为小港,完全为陆地所包围,要进入内港必须通过一条名叫运河的狭水道。外港较大,称为大港,由一条水下防波堤所环抱。这条防波堤从…
实施攻击·第四 作者:B·B·斯科菲尔德 ·美国 出自————《攻击塔兰托》 出自————《战争通史》 “‘光辉’号离开舰队时,须调整航向航速,于20时通过‘X’阵位,”——这是利斯特海军少将向这艘航空母舰舰长下达的命令。 命令继续写道:“快速走完第一段航程后(即第一突击波起飞完毕),向右转向180度,航速17节;然后第二次向右转向180度,并于21时再次通过‘X ’阵位 ,航…
塔兰托之夜及其后果·第五 作者:B·B·斯科菲尔德 ·美国 出自————《攻击塔兰托》 出自————《战争通史》 对于在意大利海军高级指挥部的作战室担任值班的布雷盖丁海军中校来说,塔兰托之夜确实是叫人难以忘记的。他对一系列动人心魄的事件作了如下记述:“消息通过电话从塔兰托传来”,“消息愈益严重和令人震惊”。坎皮奥尼将军得知上述消息后,便走进作战室,亲自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文电如潮水般地…
复仇者·第六 作者:B·B·斯科菲尔德 ·美国 出自————《攻击塔兰托》 出自————《战争通史》 “如果轴心国在法国刚一失陷就在地中海迅速而及时地通力合作,那么,这种合作将会对战争的一般实施过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可惜,他们当时没有这样做,因而不得不对付一种灾难性的局面。本来在战争最初几个月内较易实现的目标,却随着冲突的发展变得难于实现了,因为英国可以自由地使用海洋。”这是贝诺蒂将军作为…
后记 作者:B·B·斯科菲尔德 ·美国 出自————《攻击塔兰托》 出自————《战争通史》 正象我们所了解的那样,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航空母舰的实力是不充足的,而且英国人相信在海军的战斗活动中火炮乃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武器。一般说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初阶段,在北部海域,舰载战斗机在远距离截击敌人攻击舰队的轰炸机编队方面收效甚微(最初是由当时唯一的现代化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加以发展…
“列克星敦号”跨过赤道·第一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中太平洋是个蓝宝石般的大海,又热又潮,头顶上高悬着令人眩目欲晕的天空。烈日当空,发出无穷的力量,舰员们就象要被烤焦了一样。在水下十米的地方(这是大型军舰上冷凝器抽水的深度),温度还将近摄氏三十度。海水几乎是不透明的,呈现出海湾水流的那种蓝色,那种深不可测的蓝色。高…
如虎添翼·第二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在那个沸沸扬扬的早晨,“列克星敦号”满载着整整一代海军航空兵的希望、梦想、成就和贡献,乘风破浪,跨过了赤道。 我们自己的海军和日本人从“列克星敦号”和她的姊妹舰“萨拉托加号” [ 译校者注:“萨拉托加号”的战时编制舰员为3373人。 ] 这两座“浮动实验室 ”身上学…
航空母舰战术·第三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航空母舰上的空中活动无疑是当今在各处进行的最引人注目的飞行。要知道,“列克星敦号”上的一百多架飞机要在只有长二百七十米,宽三十米的区域里起降、维修、存放、加油、挂弹和补充弹药。飞机的起降要求准确到按厘米计算。误差造成的惩罚常常是损失一架飞机, 不是从边上摔下去,就是把机尾撞…
战位·第四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列克星敦号”是跟它一起航行的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母舰。它给它们提供燃油、食物、服装、舰上用的小百货,以及你实际上能提到的任何东西。整个舰队不用减低巡航速度就可以从一艘舰上往另一艘舰转递东西,例如成吨成吨的油料。 我特别清楚记得,有一个愉快的晚上,那是5月6日,一艘伴随的驱逐舰靠…
首战布干维尔·第五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列克星敦号”和它的舰员花费了十五个岁月苦心进行的训练、理论学习、演习、战术论证和飞机训练,终于在去年2月20日第一次受到了战争检验。当时,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的主力舰“列克星敦号”比美国其他水面舰只都更深地跨进了日本人控制的水域。 这第一次交锋并不是我们先动手的。指挥这…
痛歼日军于莱城和萨拉莫阿·第六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前边提到,我们舰队已经失去了袭击拉包尔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东西——突然性。 布朗海军中将认为不能再按原计划行事,因此,命令部队改变航向,驶往东南方向。 在新喀里多尼亚岛以北,布朗将军命令跟油船会合,给各舰加油(航空汽油和燃油)用 去几天时间。“列…
流落在土人当中·第七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海军的大小舰队一直在海上巡逻,执行日常的和特殊的任务,但是外界对此了解甚少。当布朗海军中将的两支航空母舰部队在莱城和萨拉莫阿痛击日本军舰时,一些美国驱逐舰和巡洋舰正在所罗门群岛以南游弋,担任海上阻击任务。 这回,这些巡洋舰没有发现日本人的踪迹,但他们一些侦察机上…
图拉吉:一只舰队的覆没·第八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4月底,海军从驻在澳大利亚的远程飞机和我们的潜艇那里收到报告,这些报告都说日本人正在准备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采取某种行动。 尽管在莱城和萨拉莫阿摧毁了日本人的运输船队,在前七个星期中驻在澳大利亚北部的陆军轰炸机也不断攻击了拉包尔和新 几内亚其他港口,但是…
珊瑚海海战前夕·第九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海军关于珊瑚海海战的正式公报说,我军在战斗中损失驱逐舰和油船各一艘,这的确如实反映了事实真相。看过下面的故事,你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了。 5月4日的战斗结束以后,我们这支有两艘航空母舰的攻击部队并没有白白消磨时光。 那天夜里我们绕道转南,驶离了图拉吉,象前一天夜…
珊瑚海海战:米西马·第十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5月7日,离黎明还有整整一个小时,全体舰员就醒了。整个夜里我们一直高速向北行驶,每个人都清楚我们已经进入同我们一样强大的敌人的火力范围。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否前一天下午已经发现了我们,但我们宁愿这样估计。他们可能也在精心策划发动一次和我们一样的黎明攻击。 然而,俯…
珊瑚海海战的胜利:塔古拉·第十一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列克星敦号”的副舰长莫特·塞利格曼海军中校这次出海,除了房子以外,其他值钱的东西几乎都带来了。有便服、高尔夫球棒,鱼具等等,还有一台高级收录两用机。我们把会见飞行员、空中指挥官和机组人员时的谈话录在圆盘磁带上,保存起来。我们经常提到这些录音的价值。这些人刚刚…
“列克星敦号”遭到空袭·第十二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攻击日本舰队的空袭部队,在那天9点30分起飞以后,我就在舰桥的信号台上徘徊。我们的舰队排着密集的队形,以二十节航速顺着我们飞机飞去的方向驶往东北。这样做有几个理由,最主要的是缩短他们返回航空母舰的距离。他们要飞二百多海里攻击日本人,已经达到作战半径的极限,很…
“列克星敦号”沉没·第十三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当地勤人员忙着收回“列克星敦号”的防空飞机时,大约从11点45分开始,谢尔曼舰长就陆续收到从下面甲板送来的首批报告了。 这些报告来自机舱、蓄电池舱、医院、各个舱室以及使军舰正常工作所必需的所有部门,那里的人们在战斗中一直坚守着岗位。 早在战斗结束之前,这…
结局·第十四 作者:斯坦利·约翰斯顿·美国 出自————《“列克星敦号”与珊瑚海海战》 出自————《战争通史》 可以说,珊瑚海的水是热的。“列克星敦号”的自动水温表上是摄氏三十二度,比血液的温度只低几度。而且,这里可以称得上鲨鱼横行,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凶恶鲨鱼在礁石间游弋,尾随着穿越珊瑚海的船只。 “列克星敦号”的了望哨警惕的眼睛日夜不停地搜索着附近的海面,每一片翻滚的白浪都可以怀疑…
译者的话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日军继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后,频频南击,连连告捷,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日军狂妄自信,不可一世。而美军处境困难,士气低落。珊…
导言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马里兰大学史学教授戈登·W·普兰奇1980年谢世时留下了若干手稿,有的已经完稿,有的尚未成型。 其中第一本是对日军袭击珍珠港事件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后经过浓缩写成的,书名为:《黎明,我…
序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反败为胜是美国人最感亲切的情节模式。但是美国的国力、疆域、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决定了她在最近的一百年中很少有幸处于那种地位。然而,中途岛海战就是其中的一次。 日本人在珍珠港得手还不到半…
一股新鲜空气·第一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大获全胜的日本航空母舰机动部队,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下,正朝着日本方向,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浩浩荡荡地行驶着。 它们于1941年12月7日对驻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及…
我们应该占领中途岛·第二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1941年12月下旬的一天,在泊于日本濑户内海西端附近的“长门号”战列舰上,一位身穿海军大将服的男子正站在他的办公桌旁。他个子不高,宽肩厚背,一对机敏,聪慧的眼睛反…
日本打了个冷战·第三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3月28日,黑岛召集他的参谋们开始认真研究中途岛作战方案。[ 注:对渡边的采访,1964年9月25日和1965年1月7日。 ]但不久,他们就遇到了一个需要解决的手续问题…
铁袖一触·第四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联合舰队和第一航空舰队幕僚们的讨论还在进行,近藤信竹海军中将率领他的第二舰队返回了濑户内海。前几天,他一直率领众战列舰在日本附近的洋面上游弋,寻找起飞杜利特尔轰炸机群的航空母…
意料中的和一直存在的威胁·第五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5月初,联合舰队正为实施“中途岛作战”进行准备,美太平洋舰队也在准备对付“中途岛作战”。然而,山本和尼米兹两人均未倾注全力。永野下达命令的第二天,5月6日,乔…
需同时追逐两兔·第六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早在珊瑚海战役开始前,旨在进攻中途岛的训练工作就已开始。现在,该战役已经结束,而训练工作仍在进行。一直关注着这一训练的南云痛心地看到人员的素质起了变化。任何懂行的观察 …
得不到休息·第七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对太平洋舰队司令及其参谋人员来说,此后的几周将是整个太平洋战争中最伤肮筋的阶段。“中途岛战役前和战役期间,我睡觉很少,”尼米兹回忆说,“因为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 [ 注:…
你能守住中途岛吗?·第八 作者:戈登·W·普兰奇 ·美国 唐纳德·M·戈尔茨坦 ·美国 凯瑟琳·V·狄龙 ·美国 出自————《中途岛奇迹》 出自————《战争通史》 在日本攻击部队驶离本土前,还有一些疑问有待澄清,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5月24日8时30分,在“大和号”上再次进行了中途岛及阿留申群岛作战的图上演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