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北洋舰队大事记 作者:戚其章·中国 出自————《北洋舰队》 出自————《战争通史》 公 元 中国纪年 大 事 1860年 咸丰10年 6月,曾国藩建议清政府办海军。 1861年 咸丰11年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迭次与署总税务司赫德商谈购买外国轮船。 1862年 同治元年 春间,由赫德函令请假回国的总税务司李泰国在英…
附录二:北洋舰队爱国将领传略 作者:戚其章·中国 出自————《北洋舰队》 出自————《战争通史》 一、丁汝昌 丁汝昌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县北乡石嘴头村(今石头公社丁家坎)人。 [ 注:一八六四年,丁汝昌迁家于巢县汪郎中村。今其后代仍居是村。 ] 生于一八三六年十一月十八日(道光十六年十月初十日)。“少卓荦负奇气”,“厥性敏慧”。父丁灿勋务农,家境贫苦,遣他出外为人佣工…
附录三:北洋舰队水手的回忆 作者:戚其章·中国 出自————《北洋舰队》 出自————《战争通史》 这里选编了三篇北洋舰队水手的回忆。其中,除谷玉霖一篇是四十年代采访的以外,余者皆为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初采访的。由于他们在北洋舰队中生活过,并亲自参加了甲午战争,故在回忆中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可补文献资料之不足。 一、谷玉霖口述 谷玉霖(1873-1949年),威海北沟村人,在来远舰当炮…
附录四:丁汝昌《致戴孝侯书》 作者:戚其章·中国 出自————《北洋舰队》 出自————《战争通史》 现存丁汝昌《致戴孝侯书》,凡五封。戴宗骞,字孝侯,时为威海绥巩军统领。此信为日军占领威海后所得,后由日本书商以《丁汝昌遗墨》影印发表。清朝末年,我国留日学生何基鸿于旧书坊中购得一册,携之回国。一九三六年冬,曾影印数十册分赠各处。目前此书在国内已很难见到,特附录于此,以供研究北洋舰队及丁汝昌者参…
附录五:李锡亭《清末海军见闻录》 作者:戚其章·中国 出自————《北洋舰队》 出自————《战争通史》 李锡亭,荣成马山人,曾为谢葆璋幕宾。谢葆璋先在来远舰供职,后任烟台海军学校校长。李锡亭与谢葆璋私交甚厚,故极熟悉北洋海军掌故。这里刊布的是《清末海军见闻录》的摘录。 甲午之前,海军创设,兵船多购自英国,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的学生亦不少。开办之初,人尽外行,丁汝昌系陆军出身,于训练上聘英人…
追加资料 作者:陈悦·中国 出自————《北洋舰队》 出自————《战争通史》 制作者谨注:以下资料并非《北洋舰队》一书内容,系制作者选自《北洋海军舰船志》,谨供参考。 比例图 “定远”级铁甲舰 “济远”级穹甲巡洋舰 “超勇”级撞击巡洋舰 “致远”级穹甲巡洋舰 “经远”级装甲巡洋舰 “平远”级近海防御铁甲舰 “广甲”级无防护巡洋舰 “广乙”级鱼雷巡洋舰 线图 “定远”级铁甲舰二视图 “…
出版说明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翻译:古月·中国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本书系作者(战前日军中校参谋,现任东洋精密工业董事)于一九七八年撰写的一部战争史实。它着重叙述了二十世纪初,在帝俄南下政策和日本北进政策的冲突中,弱国日本通过深入研究敌我形势及欧美列强的态度,制定出同帝俄针锋相对、切合实际的国家战略;遴选得力人材,克服重重艰险,开展各项工作。军事上勇敢善战…
使人不可理解·第一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在日俄战争的幕后,为开展谋略工作而奔走的明石元二郎,曾在日记中写道:“列宁走到我的身旁小声说:‘你抽的是相当好的香烟……’。其实我嘴上叼的并不是好烟。真让人扫兴,怎么能信口乱说!后来我意识到:一个劳苦大众的领袖,即使对一支香烟也不能不密切加以注意。” 说起列宁,他是位响当当的共产主义者和大人…
日俄战争的起因·第二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南进的本能 世界的历史贯穿着一条粗线,这就是北方民族的南进和南方民族阻止其南进的斗争。仅以远东地区来说,中国自古以来长期为北方民族的侵扰所苦,后一段时间又受俄国南进的压迫。 俄国在亚洲大陆拥有广阔的地域。但绝大部分是荒凉不毛、酷寒逼人僻陋之所,因而南进的欲望强烈。在它的南部,横亘着有…
积极开展外交沃动,创造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环境·第三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日俄战争,也有被称为英俄战争一说。当时的英俄两国,同为世界的强国。俄国的南进势力和英国的东进力量,已在中近东、印度发生冲突,进而还将在远东出现摩擦。 英国不希望俄国向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扩张势力。美国持反对态度。法国为从背后牵制宿敌德国,曾与俄国结盟。但是,它一面…
明石元二郎的谋略活动使俄国的政局不稳·第四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概况 一九○五年九月五日,日俄媾和条约正式签订。当时明石元二郎(一八六四~一九一九年)对此深感遗憾,认为丧失了良机。 明石系日本陆军中佐(一九○三年晋升大佐),自日俄开战前的一九○二年起,在圣彼得堡(现列宁格勒)任日本驻俄公使馆武官。两国开战后转移到瑞典,以斯德…
日俄开战·第五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开战前的一般形势 对于俄国南下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日本多次向中国政府提出警告,促其力阻俄国向中国东北的扩张。与此同时,也和俄国政府进行过直接交涉。无奈中国无力抗击俄国;韩国在日中战争之后,依然为内争所苦,同样处于自顾不暇的境地。而俄国又全无幡然悔改之意,终于把朝鲜半岛也纳入了它的势力范围,直至危…
金子坚太郎受命着手适时结束战争·第六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通常在战争开始时,便应对如何结束战争有所预想。但是,决心开战的日本,国力贫乏,无望战胜俄国。非但如此,甚至战争能否支持一年也令人置疑。 日本方而的意图是,竭尽全力千方百计设法坚持一年。期望在此期间,由有力的第三者出面调停。从而在决心开战的同时,迅速开展了准备结束战争的活动。…
高桥是清的募债工作切断了敌国的资金来源·第七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尚缺一亿日元的军费 众所周知,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而日本虽不得已与俄国开战,但却为战争经费不足所苦。 日本本来的作战计划,是以“从朝鲜半岛驱逐俄军,防止俄军重犯鸭绿江畔”为目标的。为实现这项计划,预定要用一年的时间和一亿五千万日元的硬币。然而当时日本国库只有五…
连战皆捷的军事行动·第八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概述 日俄战争中的日本陆海军,以英勇善战赢得全世界的敬佩。小村外相的外交工作,金子、明石、高桥等人的各种活动,都得到了战争的有力支持。反之,他们所开展的工作也不断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般说,军队的作战计划只限于在国境以内。因此,日俄战争中日本的作战计划,不得不在开战…
活跃在敌后的“特殊任务班”·第九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日俄战争中,在不为人们注意的基层,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热情工作、克尽职守值得敬重的人。例如,当时与驻中国东北日军相配合、活跃在敌后的“特殊任务班”就是一例。 在尚没有飞机的日俄战争年代,如欲了解敌后的情况、破坏通讯和铁路等设施,除了靠人潜入外就别无他途。日俄战争期间,大本营在北…
结束战争·第十 作者:大桥武夫·日本 出自————《战略与谋略》 出自————《战争通史》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运筹的六项战略谋略工作,全部取得了成功,而且以它的综合威力使俄国陷入绝境。日本的陆海军取得了连战皆捷的巨大胜利,但却没有力量进军俄国首都。 俄军方面,在奉天会战中吃了败仗以后,仍集结重兵于东北北部。这样或许可以阻止日军北进,不过也没有力量主动进行反攻,把日军逐出中国东北地区。况…
序言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象彼得大帝、拿破仑和丘吉尔一样,奥托·冯·俾斯麦在世时就已是传奇式的人物。同时代人为他的人格力量所吸引,对他的高明的治国之术感到惊讶。早在德法战争爆发前几个月,1870年2月,英国就已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传记,即黑泽基尔写的德文俾斯麦传的英译本。从那以后的一百多年以来,对霍亨索伦帝国的开国元勋的兴趣未尝稍减。历史…
拉本马克狐狸·第一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1815年4月1日星期六下午,一个普鲁士庄园主的二十五岁妻子威廉明妮·冯·俾斯麦在柏林以西一百公里的申豪森的家里生下一子。她的丈夫费迪南德心花怒放。夫妻俩婚后九年间有过一些遭遇:他们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成的家,经历了敌人占领的种种苦难,他们的头两个孩子幼小时就已夭折了。第三个孩子伯恩哈德活下来…
“野人”·第二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我童年时代的印象不大能促使我去当容克,”俾斯麦在《思考与回忆》:中声称。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对的:他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是培养他经营农业;他甚至于不会在账簿上正确记载收支项目,但他在回顾往事时喜欢过分强调自己的短处。他在退伍前就已在格赖夫斯瓦尔德附近的一所专科学校阅读有关农业的图书和论文,并在该校听土壤…
1848年及其后·第三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在俾斯麦从意大利回国以后的六个月内,欧洲到处都爆发了革命。1848年起义的方式和规模使他感到吃惊。他虽然一直在注视着德国境内的紧张的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但并没有注意国外的事态发展。巴黎二月革命重又使法国成为共和同,这对他来说是“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他忧郁地预料将会发生一次新的革命战争,他的…
特使·第四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当俾斯麦于1851年5月11日星期日到达法兰克福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已到达一个转折点。对他来说,这是在政治生活中起作用的最后一次机会。如果失败,那么他一辈子就会是一个在自己的乡村邸宅对国家大事发发牢骚的乡下佬而已。 除了特别喜欢抓住棘手的题目大做文章的名声外,俾斯麦还作为谈锋犀利的演说家而著…
靠边站·第五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俾斯麦是在俄国历史处于极端紧要的时刻来到圣彼得堡的。克里米亚战争 [ 译者注:十九世纪中叶,土耳其成为欧洲列强分割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与英法存在严重矛盾。1853年6月,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土耳其对俄宣战。11月,俄国袭击锡诺普港的土耳其舰队,引…
血、铁、泪·第六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国王威廉一世于9月第三周住在哈弗尔河彼岸与波茨坦遥遥相对的巴贝尔斯贝格宫里。他已一筹莫展。他根本不理解邦议会会这样反对三年兵役制和增加军费开支。他认为统率和管理武装力量是国王的特权。一想到同议会妥协,就象陆军大臣月初向他建议的那样,他就惊恐失色。他的大臣们是否想背弃他,向议会的挑战屈服?9月17日…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第七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波兰起义和王侯会议并非1863年激起德意志爱国情绪的唯一事件。这两个事件都被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这个老大难问题的阴影所笼罩。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有富饶的农田和贫瘠的荒原,构成易北河下游地区和丹麦日德兰半岛之间的边界。还在这年年底之前,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问题就已发生了重大的转…
兄弟阋墙·第八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经月的危机削弱了俾斯麦的身体,他显得越来越爱激动,夜不成眠。1865年,他三番五次在各种不同的场合诉苦,说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佳。他患神经痛,感到两腿刺痛,外加胸口发闷。他认为这是由于哮喘病所致。他左右的人对他的诉苦并不总是十分认真看待,因为每当他感到好些的时候,他承认自己是个疑心病患者。但他到五十岁时…
帝国的政治·第九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国王和首相之间的别扭持续不长。威廉很快就认识到,俾斯麦提出要克制的劝告是多么英明。规定从今以后永远保持奥普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正式协定8月23日在布拉格签订。弗朗茨·约瑟夫皇帝在条约中承认解散迄今存在的邦联。但是无论是俾斯麦还是国王都不认为有必要为签署这一文书而留在波希米亚。他们于8月4日返回柏林,…
色当与凡尔赛·第十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俾斯麦的第三场战争的序幕慢慢地揭开了。德法两国的司令们花了两周的时间才各自把部队开到国境线上,而国王威廉一世一直到了月31日才离开柏林去担任前线总指挥。那是一个星期日。傍晚五点半钟,俾斯麦在妻女陪同下走下首相府的台阶。他身穿后备军现役少将军服:一直到大腿的长筒皮靴,穿上夏晚感到必是很热的蓝大衣,…
文化斗争·第十一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俾斯麦被公认为新帝国的真正的开国元勋。自黎塞留以来,还没有一个臣子能如此迅速地提高自己君主的威望,而又能如此卓有成效地扩大自身的权势。这确实是一项不同凡响的成就。威廉一世不断给他的首相以新的荣誉。从凡尔塞回国数天后,首相即被擢升为侯爵,尔后又被授予霍亨索伦宝石大十字勋章。此外,他还得到一个位于劳恩…
诚实的掮客·第十二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俾斯麦从来不喜欢柏林,年轻时就抱怨首都使他的精神压抑。自阿尼姆事件后,上层社会的许多家庭纷纷疏远了他,他无法掩饰对这个世界的蔑视,因此决定尽量躲避这个世界。从1875年到他引退,他精确地安排每年的时光:春秋两季在瓦尔青或弗里德里希斯鲁度过,盛夏则到基辛根或加施泰因消暑,只是在冬季有四五个月呆在首…
登峰造极·第十三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正如俾斯麦所期待的那样,帝国国会的选举使各保守党得到加强,自由派和社会主义者的力量削弱了。首相的一切措施,只要得到各保守党和中央党的支持,就能指望获得六十票的多数。9月,他提出了反社会主义者法令的第三稿草案,这比盛夏时匆忙拟就的那个草案在措辞上更为严谨;对社会民主党本身并没有威胁要加以取缔。从某种…
威廉一世的末年·第十四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1882年3月,威廉一世庆祝八十五大寿。谁也没有预料到,他从诺比林谋刺造成的伤势中能恢复得如此良好。现在几乎四年过去了,他的身体状况比年轻十八岁的首相更佳。威廉的精力似乎用之不竭。十三个月以前,他还身穿沉重的服装参加长孙(即后来的威廉二世)的婚礼达六个半小时之久。他一直还能骑马打猎。10月,…
“解职”·第十五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假如俾斯麦也死于1888年3月,假如他有关陆军改革的讲话成为他的临终遗言,这对俾斯麦的威望来说也许倒要好一些。他虽然还留任两年,但形势的发展渐渐摆脱他的控制。在退出政治舞台以前,他考虑更多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他说话一直还饶有风趣,故意失言,仍能给外交和内政带来危机。他在言行中越来越多考虑的是长子在…
下台以后·第十六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俾斯麦回到弗里德里希斯鲁不久便埋怨说:“我不能象熊冬眠那样躺下休息。”他喜欢骑马、出游或在庄园里散步,女儿玛莉的孩子的恶作剧使他高兴,他关心手下人及其住在附近村子里的家属的生活。但由于他十分激怒、精力充沛,所以不能安心养老。他在任时曾象小学生逃学那么痛快地躲到弗里德里希斯鲁来,大使、部长和高官显爵…
参考书目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俾斯麦全集》——H.冯·佩特斯多夫、F.蒂梅、W.弗劳恩丁斯特、W.许斯勒、W.安德烈亚斯、W.温德尔班德、G.里特尔等编——始终是任何研究俾斯麦其人和他的事业的工作的基本资料来源。这部全集是于1924年和1935年之间在柏林出版的,按正式的说法共包括十五卷,但第六卷包括四册,第十四卷包括二册。第十五卷…
俾斯麦传大事年表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1815.4.1 俾斯麦生于申豪森 1822―1827 柏林普拉曼学校 1827―1830 腓特烈·威廉文科中学 1830―1832 灰衣僧修道院文科中学 1837 在格廷根上大学 1835 柏林司法见习生考试 1835―1838 在柏林和亚琛法院工作 1…
译后记 作者:艾伦·帕麦尔·英国 出自————《俾斯麦传》 出自————《战争通史》 “铁血宰相”俾斯麦——对于稍为涉猎外国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这个曾在欧洲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著名历史人物的一生和活动,广大读者又知之甚少。尽管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外文学界对俾斯麦这个传奇式人物的兴趣始终有增无减,有关他的著作和传记作品大量出版发行,但在我们中国,解放三十多年以来还没有…
序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1年到1865年是美国的内战时期。战争双方分别是主张废除奴隶制的北部各州和支持奴隶制的南方各州。这次内战成为美国历史中的主要事件,因为内战的后果为一个现代国家奠定了政治、军事和经济基础。在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下,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及其军队的胜利确保了这个国家将成为一个没有奴隶制的…
内战倒计时·第一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1年4月,萨姆特堡(Fort Sumter)遭到攻击,美国的南北战争打响了。亚伯拉罕·林肯总统知道,北方有许多人并不愿意拿起武器朝自己的同胞开火。他还知道,许多美国人的生活并不受蓄奴制影响。尽管林肯反对在美国扩大蓄奴制,他进行战争的理由却是另外的原因——保卫联邦的完整。他就职时的誓言要求他把南…
开战·第二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1年中期,尽管南北方已准备开战,但是双方都没有足够的正规军。双方都依赖于征募的新手和民兵。这些人尽管热情高涨,但是对于战争毫无经验。然而,他们的指挥官则拥有野心勃勃的计划。不过,开头的战争证明,光靠这些志愿者最初的热情是不够的。双方的将领们需要的是受过训练的,并且是愿意,或者是经过挑选的能打持久战的…
保卫里士满·第三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邦联自1861年7月赢得了第一次布尔伦河战役后,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华盛顿特区发起进攻。而在被击溃的联邦军得到足够的训练并提高作战技巧之前,他们的新首领——乔治·麦克莱伦(George Maclellan)将军也不希望继续打击南方军。接连而来的阴雨连绵的秋天和严冬也迫使双方驻扎在各自营地里。这种状况一…
李入侵北方·第四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2年6月,邦联成功地保卫了首都里士满之后,将领们便开始计划一场对北方的大规模进攻。这次战役的领导人是北弗吉尼亚军队的新任指挥官——罗伯特·E.李将军。李认为,只要快速行军,就可以赶在联邦军联合起来之前把强大的对手一个个歼灭掉。李的作战计划主要依靠“石墙”杰克逊将军率领的军队,他是第一次布尔伦战…
格兰特将军最初的战役·第五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2年春,联邦迫切地需要一些好消息来振奋人心。弗吉尼亚的战场上,邦联军队不仅占了上风,还几次把波托马克军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尽管双方都认为东部战区是主要的战场,但是联邦军却从西面接到了一些好消息。尤利西斯——一个以前默默无闻的将军,展现了许多其他联邦军将领们没有的军事才能。 这是宾…
从弗雷德里克斯堡到葛底斯堡·第六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3年中期。邦联的北弗吉尼亚军将领罗伯特·E.李认为,通过攻击华盛顿特区也许会结束这场战争。尽管是以寡敌众,但他认为从一个出其不意的方向加以攻击同样会战胜对手。李决定进入宾夕法尼亚,从那里向南发起攻击,直捣华盛顿。7月初,联邦军与邦联的军队在葛底斯堡相遇,展开了一场决定邦联命运的…
格兰特夺取维克斯堡·第七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位于密西西比的邦联城市维克斯堡是密西西比河上的重要地点。如果联邦军夺取了该地,邦联将会一分为二——东西邦联。但是维克斯堡有密西西比河以及陡峭的悬崖作为天然屏障,沿河的重要据点也布满了炮兵。联邦军指挥官格兰特将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打算先横扫南方,然后跨越密西西比河,从背部向该城进攻。尽管…
田纳西落入联邦之手·第八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到1863年夏天,联邦赢得内战的可能已经非常明显。格兰特夺取了维克斯堡,乔治·米德将军也在葛底斯堡战胜了李。然而,林肯总统和他的高级将领们则希望在别处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特别是在田纳西。坎伯兰河的联邦军已经取得了某些进展,但是林肯想要取得明确的胜利。驻守田纳西的联邦指挥官将领得到了更换,186…
格兰特的消耗战·第九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3年7月的葛底斯堡之战胜利后,林肯总统急于在此基础上一鼓作气,消灭南方军。然而,东部战区的指挥官们却并不热衷于和罗伯特·E.李领导下的北弗吉尼亚军交战。1864年3月2日,尤利西斯·S.格兰特将军被任命为联邦军总司令。格兰特这一年的计划很简单。他将利用一切机会打击李。这个策略有可能造成重大…
向里士满进军·第十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4年下半年,邦联军队已经溃不成军。面对渐渐集结到南方首都里士满的大批北方军,邦联军队不仅缺少食物,还缺乏人力和弹药。罗伯特·E.李将军意识到没有足够的资源展开进攻,于是转为以防守为主。尤利西斯·S.格兰特将军知道,自己有极大的把握夺取里士满并赢得这场战争。然而,他必须要先夺取彼得斯堡(Pet…
向海上进军·第十一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到1864年夏天,内战进入最后阶段。现在的问题不是南方是否会失败,而是何时失败。北方军拥有打败南方军的兵力、武器和装备。但是,南方军仍然在拼死抵抗。一位北方军指挥官决定从邦联中心地带实施打击。威廉·特库姆塞·谢尔曼将军计划率军穿越佐治亚州,沿途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破坏掉。这次又称为“向海上进军”的…
弗兰克林和纳什维尔战役·第十二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尽管亚特兰大的陷落以及谢尔曼向海洋的进军大大削弱了邦联的力量,但是南方军的战斗仍在继续。虽然赢得这场战争的希望很小,但是南方军将领们却认为,至少可以拖延失败,以此也许可以赢得较好的求和条件。但是,尽管许多南方士兵愿意继续作战,他们却缺乏基本的装备。此时,北方军在数量上已经大大地超过他们…
联邦得以保存·第十三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 1865年春,内战实际上已经结束。战斗仍然在继续,尽管这种厮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疲乏不堪而又缺衣少粮的南方军力图打退任何逼近里士满的北方军。他们还力图找到仅有的几处防御阵地。联邦胜利了,但是这场内战期间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4月,亚伯拉罕·林肯总统,这位解决南北争端的最佳人物,被一名邦联的支持者…
地图索引 作者:保罗·布鲁尔·美国 出自————《美国内战》 出自————《战争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