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通史 – 第 9 页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各大洋上和苏联前线的意海军·第十五

各大洋上和苏联前线的意海军·第十五 作者:M·A·布拉加丁·意大利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海军作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在各大洋上的意潜水艇    在叙述战争的最后事变以前,意大利在大海上和在反苏战争中的活动也应加以考虑。不过本书为篇幅所限只能择其大要罢了。    战争开始时,意大利拥有30艘能在大洋中活动的潜艇。1940年6月11日潜艇“芬齐”号从拉斯佩济亚港出发,成…

意海军与停战协定·第十六

意海军与停战协定·第十六 作者:M·A·布拉加丁·意大利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海军作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准备作极度的牺牲    关于意大利海军作战的编年史,写到第十三章之末中断了,那时正是墨西拿港被盟军占领的时候。在西西里全部陷落以前,海军总部曾研究盟军下一行动的可能指向什么地方。撒丁、坎帕尼亚、萨兰廷半岛和爱奥尼亚海的希腊战区,都有可能成为敌军下一个行动的目标。…

39个月战争的评价·第十七

39个月战争的评价·第十七 作者:M·A·布拉加丁·意大利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海军作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在对盟国的战争叙述结束之际,读者很可以根据表现出来的事实自行引出结论。作者只不过打算冒昧指出这一场长期战争的某些比较本质的问题罢了。    意大利海军做梦也没有想到要挺身对抗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不难预见,在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下,一定是一触即溃,终则不免于被歼灭…

从停战到和平·第十八

从停战到和平·第十八 作者:M·A·布拉加丁·意大利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海军作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中流砥柱    停战以后,意大利半岛遭到一系列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悲剧事变。使每个意大利人无论如何也得受到影响。国家所处的灾难性的局面和包括盟军不肯让意大利武装部队改编在内的种种纷至沓来的困难,所有这些,都引向这样的结果,那就是使这个国家只能使用一小部分的精力致力于对德…

附录·一些统计材料

附录·一些统计材料 作者:M·A·布拉加丁·意大利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海军作战史》 出自————《战争通史》   Ⅰ、意大利舰队的活动   1940年6月10日—1943年9月8日 舰种 任务次数 航行日数 总航程(海里) 战列舰 246 153 79,959 巡洋舰 961 669 383,814 护航舰 31,378 22,385 7,074,348 潜水艇 1,642 1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布雷恩·汉拉恩:    现年33岁,担任BBC电视新闻记者已有两年时间。同事们说他是“一个恬静、腼腆、不装腔作势的记者”。他以语言准确、动人而著称。汉拉恩生于米德尔塞克斯,毕业于埃塞克斯大学政治系。1970年加入BBC,成为广播节目撰稿者和电视新闻室责任编辑之前,担任剧照摄影员。他曾在北爱…

前言

前言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我数着它们出去,又数着它们回来。”布雷恩·汉拉恩用了这样一句话向焦急的听众保证,皇家军舰“竞技神”号上的“鹞”式飞机对斯坦利港机场的跑道实施首次突击之后,又都安然返回。这番话传遍了整个世界,被当做至理名言而广为引用。它说明真理是反击宣传的唯一力量。    英国广播公司的特派记者布雷恩·汉拉恩…

出航

出航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布雷恩·汉拉恩和罗伯特·福克斯象随特混舰队出海的所有其他人一样,事先没有任何准备便匆忙出发了。鬼晓得这次航行会落个什么结果。    4月2日那天,恰好是星期五。虽说已是周末,可人人都为阿根廷登上福克兰群岛的消息忙得不可开交,连刚刚休假回来的布雷恩·汉拉恩也在办公室帮忙。“你刚在海上度了一个假日…

空战

空战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4月30日,美国在黑格国务卿穿梭于伦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所作的斡旋努力最终失败十天之后,公开站到了英国一边。联合国变成了力争外交解决的中心。然而尽管谈判又拖了六个星期,却没有达成真正的协议。    在“竞技神”号上,布雷恩·汉拉恩亲眼目睹了为首次空袭斯坦利港进行的最后准备。4日30日晚上,舰…

首批登陆

首批登陆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5月14日,布雷恩·汉拉恩看到夜空亮如白昼。这时,突击队正在袭击西福克兰岛北岸外围的佩布尔岛机场,炸毁阿根廷飞机,一星期之后,英军主力在东福克兰岛的圣卡洛斯海湾登陆。罗伯特·福克斯是首先随伞兵登陆的两名英国记者之一。在途中,当他从“诺兰德”号渡船换乘一艘登陆艇时,经历了“从军舰舱口下跳”的…

古斯格林和达尔文

古斯格林和达尔文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在圣卡洛斯登陆一周之后,英军冲出桥头阵地,取得了战争中最著名的一次胜利。第二伞兵营和数量比预料多出三倍的阿根廷军队苦战之后,夺取了古斯格林。他们的指挥官“H”琼斯中校在进攻敌机枪阵地的动人心弦的勇敢战斗中被打死。    “H”中校生命的最后几天中,罗伯特·福克斯和他很接近。罗伯特在…

布拉夫湾

布拉夫湾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布雷恩·汉拉恩想在英军秣马厉兵,对斯坦利港发动总攻之前,报道智取军事要地布拉夫湾的经过。稿子尚未脱手,便传来阿根廷空军攻击“加拉哈德爵士”号和“特里斯特拉姆爵士”号登陆舰的可怕消息。英军在这次袭击中死亡50余名,其中多数是威尔士禁卫团的官兵。    阿根廷军空袭时,布雷恩·汉拉恩和他的电视…

斯坦利港投降

斯坦利港投降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为了发回电讯稿,汉拉恩和福克斯还得回趟近岸停泊的舰船。因为在路上耽搁了两天半,罗伯特·福克斯和佩尔斯实在来不及报道那次奇袭驻守斯坦利港的阿根廷守军的长途跋涉。这两位记者站在斯坦利港周围的高地上,借着地形,分别目睹了这场决定性的战斗。他们报道了阿根廷抵抗突然间最后崩溃的消息之后,又风尘仆…

悼念亡灵

悼念亡灵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停火以后数天,在斯坦利为战火中死去的三位平民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还为在古斯格林和布拉夫湾阵亡的英军将士举行了追悼仪式。    福克兰群岛居民的葬礼    6月17日 星期四    这三位妇女是攻占斯坦利期间唯一死去的无辜百姓。战斗进行到最后阶段时,英军误认为市内某处地方仍控制在阿根廷军手…

通信战

通信战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在福克兰群岛战争中,报纸和广播等舆论宣传工具与国防部对新闻报道的百般阻挠和层层限制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停火以后,布雷恩·汉拉恩和罗伯特·福克斯在专题广播节目中倾诉了干记者这一行的苦衷。    我当上了军事记者    6月19日 星期六    我去领受这项任务的时候,国防部从卷帙浩繁的故纸堆…

到伦敦后的回顾

到伦敦后的回顾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福克兰群岛收复不久,两位记者返归伦敦,此后一直忙得不可开交。汉拉恩着手整理电视片《特混舰队南行记》之前,接受了戈登·克拉夫的长时间广播采访。福克斯也向许多广播节目投稿,并为《听众》杂志撰写了连载文章。    回顾    6月26日 星期六    戈登·克拉夫:布雷恩,我们象以往那样从…

大事记

大事记 作者: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 出自————《福克兰群岛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4月2日 星期五 阿根廷人入侵福克兰群岛,皇家陆战队投降。    4月3日 星期六 自从苏伊士运河事件以来,下院第一次在星期六举行会议。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02号决议,要求:(一)结束敌视状态,(二)阿根廷撤军,(三)采用和平方式解决。    4月5日 星期一 第一批特混舰队舰只,包括“竞技神…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阿富汗战争是世界瞩目的国际事件之一。《山国烽火》一书全面生动地介绍了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分析了战争的种种因素,预测了可能的结局。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著名新闻记者。他怀着同情阿富汗人民的正义感,从1978年起,先后四次进入阿富汗,跟随游击队转战于崇山峻岭之中。1980年,他出版了《他们…

行尸走肉·第一

行尸走肉·第一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倒行逆施的野蛮人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而听凭他们横行霸道的文明人则是令人发指的。 ——维克托·雨果   苏联军队大举入侵阿富汗已整整五年了。今天,我们不得不指出,西方对阿富汗问题至今仍掉以轻心,认为这是一件不足挂齿的事。   西方各国的大众传播媒介及政府对当今世界的这个地区漠不关心。诚然,这些政府…

山国今昔·第二

山国今昔·第二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直至十八世纪中叶为止,地处印度次大陆、中亚细亚和东方诸国的各种文明汇合点的阿富汗,是各种势力互相角逐、明争暗斗的重要舞台。   本章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克里姆林宫的坦克入侵之前阿富汗的具体情况。有关这方面的书籍文章已有大量出版,我建议读者可以找几本英文著作读一读。我们只想提纲挈领说一说同本书主题有…

大举入侵·第三

大举入侵·第三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当我写下普——什——图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在笔下所倾注的是尊严和荣誉。如果没有尊严和荣誉,阿富汗人的历史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胡沙尔·汗·哈塔克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从技术角度说,这是一次出色的成功的行动。应当指出这一点,但也不必夸大其辞。总之,发挥巨大的空中桥梁作用…

战略经纬·第四

战略经纬·第四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同化一个国家,然后一口一口地将它吞噬,经过慢慢的消化,最后把它完全纳入自己帝国的版图,这是一个艰巨且又毫无把握的任务。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们对此是一清二楚的。可是他们也懂得,这个目标在阿富汗可以实现,因为这个国家跟苏联有漫长的共同边界。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一个千万不可忽略的基本因素。这一点使苏联对…

不择手段·第五

不择手段·第五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那是1982年春的一个宁静的早晨,我来到瓦尔达克省西部杰格哈杜平原腹部地区。这个清晨同多少个世纪以来,也许自开天辟地以来数不清的早晨一样宁静。鲜花盛开的原野上,沉睡的村庄苏醒了:从掩映在树丛中的清真寺传来一阵一阵祈祷声;孩子们在土墙围着的院子里嬉笑追逐;空气中飘散着早起者烘烤面包的香味,令人垂…

穷兵黩武·第六

穷兵黩武·第六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我们伪装起来,躲在山坡上的岩石后面静等了一个多小时。晨曦中的山峦披上了一层霞光。   山脚下伸展着一块狭小的平原,用赭石色石块砌成的村舍星散在原野上,在这拂晓时分显得格外宁静;田野里点缀着一片片树林,绿荫下阡陌纵横,曲径缠绕。此时此刻我不禁揣想,战争爆发前在这里生活一定其乐无穷。   离我们一…

组织起来·第七

组织起来·第七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早在70年代,阿富汗仅达乌德的基础理论派既反对传统的社会,又抵制任何采取西方式发展的主张。他们逃到巴基斯坦躲了起来。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虽然不同意埃及“穆斯林兄弟会”的这些对手所鼓吹的思想,但还是接待了他们。这些人可以成为巴基斯坦同阿富汗关系中的一张牌。目前抵抗运动的一些领导人,如古尔布丁·海克马蒂亚尔和拉巴尼,就属于这批反对派。他们以离阿富…

可敬的人·第八

可敬的人·第八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加兹尼,地处喀布尔西南一百公里处。时间:下午6点。俄国人的巴拉希萨尔大本营高高耸立在一个山头上,俯视着山脚下七零八落的泥墙土屋。这个大本营高耸入云,是在加兹尼城称王称霸的那帮泰坦 [ 译者注:泰坦,希腊神话中的巨神族。乌拉纽斯和地神格伊阿所生的子女,共12人,6男6女。此处拟指苏联入侵者。 ]…

拿起武器·第九

拿起武器·第九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阿富汗国内的圣战者虽然衣衫褴褛、装备严重不足,但这些战士是真正的抵抗力量。尽管阿富汗抵抗运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它仍不失为一场抵御外侮的可歌可泣的战争。   跟圣战者一起度过的那些日日夜夜告诉我,他们正在进行的抗苏战争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圣战者就是在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就是站在柜…

奥戈雅尔·第十

奥戈雅尔·第十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一些国家对阿富汗的援助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也解决不了解放区人民所面临的种种严重问题。那里的人们常常处于与世隔绝、无人过问的境地、。他们缺医少药,学校不足,有时连粮食和衣服也成问题。   自从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消息传开以来,法国的一些人道主义机构很关切那里的局势,希望援助阿富汗…

展望未来·第十一

展望未来·第十一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在阿富汗,苏联人一开始就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希望时间于自己有利,用时间来战胜对方,因而在军事上一直没有冒险投下过大的赌注。虽说苏联人目前还左右不了那里的局势,但对自己的干涉行为还是胸有成竹的。   俄国人和圣战者在战场上展开了一场赛跑。谁第一个累得喘不过来?时间将会对谁有利呢?要回…

附件

附件 作者:帕特里斯·弗朗塞斯希·法国 出自————《山国烽火》 出自————《战争通史》   一、暗杀未遂   这里介绍的是1979年9月阿明向塔拉基发动政变之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散发给党员们阅读的一份党内文件。   这个文件相当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它反映了阿富汗共产党内“实权人物”的景况,另一方面又隐约说明了人民派中间出现了新的反苏派。他们含沙射影地说,9月危机的责任应由苏联承担。这个为阿…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本书作者杉田一次,一九○四年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毕业。曾任日本驻美国、英国武官。太平洋战争中,作为第二十五军、第八方面军、第十七方面军和大本营参谋,参加过马来、瓜达尔卡纳尔岛、新几内亚等战役。战后历任北部军区副司令、富士学校校长、东部军区司令、陆军参谋长等职,一九六二年退役。现任日本退…

原书序文

原书序文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苏联一九七九年末出动大军侵略阿富汗,企图在短期内迫阿就范,但事与愿违,反而陷入苦战之中,至今不能自拔。美国为营救被伊朗扣压的人质,四月二十五日采取了军事行动,但惨遭失败,给国内外以巨大冲击。两国事前虽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周密的准备,军事行动却未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无一不是因为遇到了事先未能预…

原书前言

原书前言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回顾世界发展史,可以说未开发地区总是处于战火之中。美洲大陆未开发之际,曾招来欧洲列强的竞争,成为拚杀激烈的战场,沦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    十九世纪以后,文化落后的亚洲成了列强的争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亚洲各国,过去无一不是欧美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北非、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挪…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

中苏边境地区的历史概况·第一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每当传来中苏边境地区发生冲突的消息,报刊就报道中苏战争可能爆发。所谓中苏边境,其实是一条长约七千公里的边境线。如果考虑到朝鲜半岛的三八线才不过约一百六十公里,那就容易了解中苏边境有多么漫长。    世界可谓大矣,在这条漫长的边境线上只有中苏两国互相接壤。为了把握这个地区的特点…

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区(含外蒙古)·第二

中国一侧的边境地区(含外蒙古)·第二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中国的东北三省曾经是日清战争 [ 译者注:即中日甲午战争,下同。 ] 和日俄战争的战场,在日俄战争以后的约四十年间曾经是我国的势力范围 [ 译者注:实际是侵略。 ] ,是我国比较熟悉的地方。东北地区在战后的三十五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边境上的内蒙古、新疆、西藏三个地…

苏联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三

苏联一侧的边境地区·第三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乌拉尔以东的苏联领土,占苏联整个领土的百分之七十五,分为西伯利亚与中亚两部分。西伯利亚(有人解释为取自“西伯尔”这一地名,还有人解释为是“沉睡的大地”之意)占据着东经六十度到东经一百八十度,北纬五十度以北的辽阔面积,除西伯利亚铁路沿线之外,几乎所有的地区至今末得到开发,许多地方还…

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第四

各地区的政略和战略价值·第四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 [ 译者注:麦金德(一八六一-一九四七) 英国地理学家,曾任教于牛津大学与伦敦经济学院,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副会长,一九○四年他在《历史的地理基础》一文中提出“大陆心脏说”。认为中亚是欧亚太陆的心脏。谁统治这个地区,谁就能控制边线地区,从而便能主宰世界。他的…

中苏边境地区的战备情况·第五

中苏边境地区的战备情况·第五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由于中苏两国同为共产主义国家,边境附近是边陲之地,所以关于中苏边境地区的资料很少,情报也欠准确,有关两军的兵力部署、阵地、训练等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尽管如此,本章仍要对中苏两国如何部署军队以防备对方的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节 中国的军备    (内容从略,删去图22,2…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

各国围绕中苏战争的动向·第六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前面各章叙述了中苏两国边境地带的一般情况和军情,本章设想一下中苏战争爆发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中苏战争的起因、规模及样式等,将在后文探讨。    中苏战争爆发后,苏军将凭借自己的优势兵力和火力,在中国领土境内的所到之处击败中国军队,占领新疆、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的大部。它的闪击战将震…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

对中苏战争的考察·第七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互相对抗互相竞争的今天,中苏对立是否会发展成为中苏战争,或者相反,中苏是否会彼此接近走向合作,这不仅是个重大的世界性问题,甚至和我国的国防也有重大关系,因此人们十分关心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人认为中苏两国都是共产主义国家,以世界革命为目标,现在虽然互相对立,但有可能像…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

苏联的对日政略和对日战略·第八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促使希特勒铤而走险,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半原因,是战前英、法两国的和平主义思潮和薄弱的国防。今天,日本轻视国防,不认真备战,沉溺于和平气氛,这种状态不是和战前的英、法两国十分相象吗?法国短短四十天就陷入了不得不投降的境地。    如果中苏战争爆发,日本果真能一直采取隔岸观…

结束语

结束语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本书以军事为中心,概述了中苏战争的基本事项。从中可以了解中苏两国的国家领导人是如何从全球角度来认真处理本国的安全问题的。他们似乎从一切方面——从全面核战争开始,到局部战争、常规战争、间接战争、心理战、经济外交、游击战等,使现代国防态势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他们将内政和外交也作为国家安全的一环加以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作者             书名            出版    阿部治平           中国地理漫谈        日中出版社    林三郎            关东军和远东苏军      芙蓉书房    林三郎            苏联的军事政策       新世纪社   …

地图索引

地图索引 作者:杉田一次 ·日本 出自————《从兵要地志看中苏战争》 出自————《战争通史》

出版说明

出版说明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喋血孟加拉》是印度出版的“印度独立以来的战争”丛书的第一卷,原书名《孟加拉的解放》,译后改为现名。    本书主要叙述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印巴战争,也就是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起始、双方的战争准备、交战经过和经验教训等等。作者是印度陆军少将S.辛格,当时担任印度陆军司令部作战厅副厅长,直接参与战争的准备和指挥…

造反·第一

造反·第一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七一年三月十二日,我就任当时的作战部长K.K.辛格少将的助手(后来他升至中将)。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见面后,他对我说:“事态发展很快。你最好很快地进入情况。”几年来,辛格获得了军事思想家和谋略家的美名。他无论说什么,人们经常仔细地推敲其含义,因为他的每句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很深的含义。   …

问题·第二

问题·第二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毫无疑问,印度的国家利益在于与其接壤的东巴基斯坦有一个友好的政权,因为两国的孟加拉族在经济和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印巴分治以前,它们同属一个省。一九四七年这块领土被人为地分割为两个国家的领土后,工厂和原料供应之间的紧密关系就被破坏了。那时候,该省划归巴基斯坦的部分种植黄麻,而生产成品的工厂却…

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形成·第三

马克蒂·巴海尼部队的形成·第三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约于一九七一年四月的第一周周末,大部分孟加拉起义部队被巴基斯坦陆军用暴力赶到了印度。有些人受了重伤,有些人失去了武器,他们被迫背井离乡,远离亲人。尽管他们在孟加拉自由宣言发表之后,对早期的胜利感到兴高采烈,但不久他们目睹了野蛮的暴行,对财产的疯狂的破坏以及绝灭人性的残酷行为,并在…

准备·第四

准备·第四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正像其他的东方国家一样,印度的公众易受情绪左右。重要的问题被闹到街头,而不是平心静气地进行辩论。政党领袖们利用高呼口号的人群制造公众舆论。甚至新闻界用主观臆造的报道和评论予以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时被这种大吵大闹的公众舆论逼入困难的境地,采取以后往往会感到后悔的行动。一九六二年曾发生过这种情况,…

计划·第五

计划·第五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从地图上看,孟加拉像一头母鹿的头,两只角直指西里古里,阿加尔塔拉凸出部好象是它的细长的脖子。这个国家三面是陆地:西面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相接;北连西孟加拉和梅拉亚;东与特里普拉和米佑拉姆接壤,科克斯巴扎与下缅甸相对;南部濒临孟加拉湾。    有三条大河流经孟加拉,它们非常宽阔,有些地方看不见对岸。它们…

计划的修改·第六

计划的修改·第六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东部军区司令员杰格吉特·辛格·奥罗拉将指挥印度和孟加拉的地面部队,协调空军和海军在解放孟加拉中的行动。由于他的个人天赋和强有力的人事关系,他轻而易举地爬上了这一高位。他在陆军中屡居要职,但是,他的最突出的贡献是在一九六二年中印武装冲突前作为东北边境特区司令昂拉乌·辛格中将的准将级参谋时作出的。…

逐步升级·第七

逐步升级·第七 作者:S.辛格少将 ·印度 出自————《喋血孟加拉》 出自————《战争通史》    当巴基斯坦驻东巴军队中的孟加拉官兵起来反抗及蒂卡·汗镇压富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人民的消息不断传来时,印度人民纷纷要求干涉,支持孟加拉独立的运动。设在新德里的印度国防研究分析学会主任克·苏布拉梅耶在起义爆发前六天,即一九七一年三月三十一日召开的印度世界事务理事会座谈上发表了经常被人引用的观点。他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