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难得有100天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最后100天那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墨索里尼先后死去,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已日薄西山。胜利的日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具有令人惊异的希望和难以置信的恐怖时代的开端。 我试图像叙述一…
东线狂澜·第一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七日早晨,柏林东南60公里的萨岗空军第三战俘营里,1万名盟军士兵显露出某种压抑的兴奋。 尽管严寒刺骨,鹅毛大雪下个不停,战俘们还是拥挤在营房前,议论着最新消息:俄国人已经打到东边不到35公里的地方,而且,还在继续前进。 两周前,关于红军发动重大攻势的…
“最后一分钟”·第二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一月二十日上午五点之前,一架大型客机——美制C-54运输机——在马耳他岛着陆。机上坐的是温斯顿·丘吉尔和其他英国领导人,他们来参加一次“蟋蟀行动”——一次和美国军政领导人四天会议的代号,它是克里米亚三大国首脑雅尔塔会晤的前奏。 当丘吉尔的得力助手C·R·汤普森在机舱门…
“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会议”·第三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预言美英之间会有日益加深的裂痕,并非出自于那种把愿望当成现实的需要。象一九四四年那次一样,英国人主张仅仅在德国北部发动一次进攻就行了,而美国人却要求在广阔战线上发动攻势。艾森豪威尔又一次搞妥协:蒙哥马利演主角,担任主攻,布雷德利 在南方配合。也象以往…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第四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德国在东部战场和西部战场不仅遭到地面进攻,也遭到来自空中的毁灭性打击。东线灾难的全部严重性,也许还能瞒得过公众耳目,但几乎所有德国人,包括希特勒本人在内,都面临着遭到空袭的危险。纳粹党魁的代表马丁·鲍曼于二月四日在写给妻子格尔达的信中,描述了元首大本营被炸后的惨状。…
“赞同罗斯福的裁决”·第五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下午四点,当第二次全体会议开始的时候,利瓦吉亚大厅里的寒暑表刚好指着摄氏5度。房间尽头壁炉里的柴火熊熊地燃烧着。面色红润的丘吉尔穿着一身将军制服,不停地吸着雪茄烟。罗斯福的亲密合作者哈里·霍普金斯第一次出现在雅尔塔的政治场合。 他患着血色素沉着症,最近八天内,…
在巴尔干战场·第六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在雅尔塔,关于波兰问题的讨论只是戏剧性地突出了关于欧洲所有解放了的国家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巴尔干比在其它任何地方都更加尖锐地摆着。 1944年春天,俄国人在他们三条强大的阵线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乌克兰,在一周之内,巴尔干将被苏联征服。 丘吉尔几乎和希特勒一样为…
雷击战役·第七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克里米亚会议的情况于二月十二日见报以后,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都表示热烈赞同。在英国,《曼彻斯特卫报》、《每日快报》和《每日工人报》等报纸都在头版发表文章赞扬三大国所达成的各项协议。《基督教科学缄言报》的约瑟夫·C·哈希表达了绝大多数美国人由衷的反应: ……克里米亚会议与其它同…
战争与和平·第八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凌厉的攻势·第一》 出自————《战争通史》 二月十四日清晨,戈培尔和他的新闻官鲁道夫·泽姆勒到他的老朋友格布哈德医生的疗养院去探望希姆莱。这座位于柏林以北120公里处的隐秘的居所已成了希姆莱非正式的大本营。希姆莱喜爱霍恩利琴的幽静的与世隔绝的环境。他正式治疗的是扁桃体炎,但是使他十分不安的是他的神经。元首召开的爆炸性的会…
“铁幕将要落下来”·第九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二月十四日,艾森豪威尔在他的战术总部会见了蒙哥马利,该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宗奥旺。艾森豪威尔对指挥问题的争论记忆犹新。他抱怨“马歇尔和美国参谋长们常常骂他太偏向于英国人的意见,丘吉尔和英国参谋长们骂他太偏向于美国人了。 ”蒙蒂对形势有什么看法?象往常一样,元帅的看法是很…
潮涨潮落·第十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东线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平静时期,这一方面是一个简单的后勤供应问题(苏军的快速推进与后勤供应脱节),另一方面是由于德军仍在不时地进行顽强的防御战。苏军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遇到德国陆军元帅舒埃纳尔的坚决抵抗,而且,尽管朱可夫元帅在奥得河的另一边建立了 三个桥头堡,他还是在法…
“要是大桥在我面前炸毁,那该怎么办呢?”·第十一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自拿破仑以来,还没有一个入侵者能够渡过莱茵河,盟军也一直把它看作是进抵德国腹地之前的最后一个大障碍。数月间,盟军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谁也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完整无损地夺取莱茵河上一座桥的可能性。 在三月二日之前,这件事似乎还是难以想象的。三月二日,…
“我为上帝的事业而战”·第十二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在希特勒对人类犯下的全部罪行之中,他那个“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办法”最使文明世界感到张皇失措和局促不安了。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里曾明确规定了这一条行动准则。 在这一本书中,他不仅多次阐明他想采用极端手段解决问题,而且他还披露了他自己的偏见的渊源。 在他…
纵横字谜行动·第十三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当卡尔·沃尔夫重新返回意大利的时候,他发现他的一位参谋军官、党卫队的欧格恩·多尔曼上校也和他一样,对未来表示忧虑。多尔曼仪表堂堂,老于世故,说话尖刻。对他的朋友来说,他是个颇有头脑的人;可对他的敌人来说,他非常恶毒。 他的母亲是意大利人,因此,他在意大利无论是社会上或者…
斯赫尔大楼·第十四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一九四零年四月九日凌晨4点钟,德国军队毫无预先警告,越过了丹麦国境,与此同时,其它一些德国部队在丹麦的一些港口登陆,其中包括哥本哈根。一小时以后,当可怕的轰炸机还在丹麦上空飞行的时候,德国驻丹麦公使交给丹麦政府一份备忘录,要求它投降。 德国人声称,他们没有任何敌意,只是为…
在两河之间·第十五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三月二十二日,希特勒的庞大的德意志帝国已被压缩到两条河流之间了;奥得河和莱茵河。无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他的敌人们正在准备发起强大的攻势,而且确信,这些攻势将使他们取得最后的胜利。蒙哥马利对莱茵河的袭击(“掠夺”行动)定于第二天开始。 这一奇袭同美国人往日的大胆冒险的计划…
“美妙的一天”·第十六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预定于三月二十三日星期五举行军事会议,可是,会议一直拖到第二天凌晨二点二十六分才开始。这是一次小范围的会议,除了希特勒的三个副官——京舍、贝罗和约翰迈耶——以外,外交部的瓦尔特·赫维尔、几位中级官员以及威廉·布格道夫将军等人也出席了会议。 布格道夫是个脸色发红的…
鲍姆别动队·第十七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三月二十四日,巴顿命令他的第四师向莱茵河挺进。目前,统帅该师的正是攻占了雷马根桥的威廉·霍格。在霍格的指挥下,第四师一口气前进了40公里,抵达阻拦他们前进的最后一道障碍——美因河。协同作战的还有A独立团和B独立团。A独立团已进驻法兰克福以东的哈瑙,B独立团的指挥部设在法兰克福东…
在兰斯作出的决定·第十八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多少年来,在东欧的历史上,但泽都是一个起着重要作用的城市。它不仅仅是波兰的主要出海口,而且是波罗的海的最重要的港口。但泽在当时更是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那些被苏联的攻势截断了退路的德国人逃生的最大出口。同时,它也是东线剩下来的最后几个堡垒之 一。 由于这个堡垒是如…
罗斯袋形阵地·第十九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西线攻势·第二》 出自————《战争通史》 整个西线已濒于土崩瓦解的边缘。在南面,豪塞尔的G集团军群已被布雷德利拦腰切断,在北面,约翰内斯·勃拉斯科维兹指挥的H集团军群已被蒙哥马利肢解粉碎。这就意味着艾森豪威尔的三个集团军,即辛普森、霍奇斯和巴顿率领的三个集团军可以集中其全部兵力彻底摧毁中部的莫德尔B集团军群了。 …
“O-5”·第二十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在东南部的最后企图失败了。本应粉碎多尔布亨进攻的塞普·狄特里希攻势,由于策划不周,一开始就令人失望,结果以溃不成军而告终。 党卫队中校弗里茨·哈根的战斗小组从另外一支部队搞来了一些汽油之后,成功地穿过匈牙利中部的沼泽泥泞地带向纵深前进。 但是, 四天以后,在…
“如此卑劣地歪曲”·第二十一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关于“纵横字谜”行动的频繁电报往来似乎使形势更加恶化了。耶稣受难日那天,罗斯福又收到了一封电报。斯大林在电报中指责说,德国人趋阿斯科纳会议之机从意大利抽调了三个师的兵力派往东线 [ 注:德国只从意大利抽调了一个师,这个师派到了西线。德军的这一调动同阿斯科纳会议毫无关系…
西线的胜利·第二十二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盟军全线推进,所向披靡。在北面,蒙哥马利逐步向汉默尔堡进击,一路上只遇到了一些象征性的抵抗。他所遇到的主要障碍是古恩特·勃鲁门特里特指挥的那个集团军。勃鲁门特里特决定采取有条不紊的退却战术。双方都只蒙受了一些轻微的损失,并没有真正地打。勃鲁门特里特已同英国人达成一项君子协定,…
“险境”·第二十三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东北战线出现了近两个月相对平静的局面,朱可夫准备对柏林发起总攻。海因里希趁机修补维斯瓦河集团军群的防线。他从红军俘虏的口供中了解到:在总攻发起前的几天内,红军将在屈斯特林-法兰克福地区发动小规模的试探性攻击。四月十二日,红军按预定方案发起小规模进攻。 这时,海因里希开始实…
“元首歇斯底里大发作”·第二十四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斯大林虽然向哈里曼保证,苏联的主攻方向是德累斯顿,但是到四月二十二日,他的意图完全暴露无遗了,即使最天真的人也看得一清二楚。科涅夫的一支部队确实在向德累斯顿前进,然而,另一支更强大的部队正朝西北方向进攻,在舒埃纳尔和海因里希中间打开了缺口。拂晓,这支部队到达了地下…
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第二十五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东西会师·第三》 出自————《战争通史》 希特勒歇斯底里大发作的那天,美国第84师的一支摩托化部队开进了地下避弹室以西160公里的扎尔茨韦德尔市。4千名集中营囚犯和苦役犯同市民一样惊恐地躲藏在市内,他们的看守早就丢下他们跑得无影无踪了。 诺瓦科夫斯基和另外一些人最先涌到街上。一九…
“追捕歹徒”·第二十六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美国军队和俄国军队会师后,希特勒帝国被分为两半。南部由凯塞林元帅指挥,包括德国东南部,半个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的大部,南斯拉夫西部和意大利北部。从德累斯顿到亚得里亚海,凯塞林的整个东线都在顽强抵抗,而西线则濒于崩溃。 德国北半部的局势更加不稳。希特勒把这个地区交…
“意大利解决办法”·第二十七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敌人从东、西两面侵入德国领土,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终于醒悟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有关投降的谈判日益增加。从希姆莱到格恩格罗斯,都出于不同的动机,进行着谈判。 三月一日,有一位国家元首也试图同西方谈判。这个人就是本尼托·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派他的…
独裁者之死·第二十八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墨索里尼到达科莫市政厅不久,就给多娜·拉凯莱发了一份电报。此前,拉凯莱动身到蒙泰罗别墅去了,那里距离被游击队包围的沃尔夫居住的洛加特利别墅还不到一公里半。墨索里尼在电报中对他的妻子说:他正处于“他的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历史的最后一页,”并请求她原谅“他在无意中做下的一切…
“元首死了”·第二十九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四月十八日上午,维斯瓦河的集团军群几乎完全濒于支离破碎的边缘,军官们马上就要公开叛乱了。 布赛的第九集团军不再是一支军事力量了,而是一群被包围着的、精疲力尽的、在绝望中试图逃跑的乌合之众,他们与成千名平民一起呆在温克将军的战线后面,以便使自己处于安全之地。 …
“而现在,你却在我们背后插刀”·第三十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自从波兰流亡政府一九三三年 [ 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1939年。 ] 迁到伦敦后,关于这个国家悲惨命运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雅尔塔会议上,三大国似乎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接着斯大林又改变了主意,罗斯福和丘吉尔为此用尖酸刻薄语言交换了大量信件;关于同斯大林…
“东方的铁幕越来越接近了”·第三十一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四月三十日深夜,布赛的庞大的游动的防卫圈即将瓦解。精疲力竭的士兵只是由于害怕被布尔什维克消灭,所以还在西线继续战斗,以便同温克的第12集团军会合。 执行阻止俄国人突破防卫圈北侧任务的汉斯·肯平上将丢弃了奥得河与2万名士兵逃跑了。 他属下的潘策…
漫长的投降的开端·第三十二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英国人在波罗的海的行动已经抢在俄国人前面。与红军会师指日可望。马修·李奇微把他的第18空降军 [ 注:原文为第58空降兵团。 ] 借给蒙哥马利,参加德国北部的战役,他指令美军第七装甲师摸索前进,并定时与苏联人取得联系。 选择给这支部队带路的人是第87 …
“自由的旗帜正在全欧洲飘扬”·第三十三 作者:约翰·托兰·美国 出自————《最后一百天》《并非完整的胜利·第四》 出自————《战争通史》 邓尼茨没有把握是否能够满足艾森豪威尔的无条件全线投降的要求,尽管他接受这样的条件,他却控制不了东线的那些人,他们非常恐惧俄国人,可能是他们还不知道已经发布的命令,拼命地朝西逃跑。 他要再一次地说服艾森豪威尔不要把德国士兵和老百姓丢弃给布尔什维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