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书 – 第 12 页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北宋·杨业·陈家谷捐躯报国

北宋·杨业·陈家谷捐躯报国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北宋·杨业,契丹人原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契丹后,开始强盛(公元947年,阿保机子尧骨改国号辽,公元983年,又重称契丹)。五代后唐军阀石敬瑞,因为借了契丹的兵力,夺了后唐的政权,建立了后晋,做了皇帝,于公元936年就把幽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名千古

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名千古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南宋·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南宋抗金卫国的一代名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他在金统治者大举南侵,南宋人民面临家破国亡的危难关头,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屡立殊功,成为抗金战争中三大将之一。当他亲率岳家军,在北伐中胜利进军之时,被高宗一日连下十二道…

南宋·韩世忠·黄天荡战敌胆寒

南宋·韩世忠·黄天荡战敌胆寒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南宋?韩世忠(公元1089年~1151年),字良臣,绥德(今陕西延安)人,很有勇力,身材魁梧,少年时家境穷困,十八岁投军,在西北边境与西度作战中,斩关杀敌将,勇冠三军,立过不少功劳,被提升为偏将。         金兵南侵,韩世忠一宜坚决地主张抗战。在深重的民族灾谁中,他率军从河北转战到江南,由…

南宋·宗泽·鞠躬尽瘁守东京

南宋·宗泽·鞠躬尽瘁守东京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南宋·宗泽(公元1059年~1128年),”伞幄垂香马路沙,水长山远路多花。眼中形势胸中策,缓步徐行静不哗。”         这是北宋末南宋初年抗金老将宗泽在北上抗金途中所作的诗。从这首描写大队人马早晨出发情景的诗中,可以看出宗泽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感情和从容不迫的将军风度,也可以看出宗…

南宋·吴玲~吴璘·入蜀门户双杰保

南宋·吴玲~吴璘·入蜀门户双杰保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南宋·吴玠(公元1093年~1139年)、吴璘(公元1102年~1167年)。         吴玠,字晋卿,吴璘,字唐卿,是亲兄弟,原为北宋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后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祖上数代都是德顺军的军官。吴玠年轻时,善于骑马射箭,读书也能通大义,后参加泾原军,驻防边疆,从…

南宋·王坚·鱼城一柱支半壁

南宋·王坚·鱼城一柱支半壁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南宋·王坚,公元十三世纪初年,原来隶属于金朝的蒙古族,在其首领成吉思的领导下,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蒙古汗国在向南扩展的过程中,于公元1227年灭西夏,公元1234年灭金,侵占了中原地区,遂形成南宋与蒙古对峙的局面。宋蒙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         南宋理宗(赵昀)宝祐六年(公…

南宋·张顺~张贵·救襄樊二张显威

南宋·张顺~张贵·救襄樊二张显威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南宋度宗赵祺咸淳三年至九年(公元1267~1273年)(元世祖至元四年至十年)的襄、樊(今湖北襄樊)之战,是南宋爱国军民抗蒙古(元)军的一次极关重要的战役。襄、樊位居“吴、蜀之要冲,宋之喉襟”,是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对这一战略要地,元统治集…

南宋·李庭芝·守扬州拒谕降召

南宋·李庭芝·守扬州拒谕降召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南宋·李庭芝(公元1219年~1276年)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一片幅员辽阔的土地,既是南宋统治的物质基础,也是保卫南宋政权的屏障。扬州(今江苏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也是淮南的军事重镇;境内有运河勾通江淮,是由淮渡江入浙的要道;蒙古军侵占中原后,更…

明·于谦·御瓦剌保卫神京

明·于谦·御瓦剌保卫神京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于谦(公元1398~1457年),明朝前期,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我国蒙古族瓦刺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剌统治者梦想恢复元朝的统治,屡次率兵进犯明朝北方边境。十五世纪中期,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兵攻陷大同,进围北京,企图一举攻占明朝首部北京城。正当民族系于千均一发之际,于谦毅然担当了捍卫国家的重任,在广大军民的…

明·俞大献·战江南连战连捷

明·俞大献·战江南连战连捷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俞大猷(公元1504年~1580年),字志辅,福建晋江人。历任参将、总兵等。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当倭寇大肆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时,他投身抗倭,转战江、浙、闽、粵,多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抗倭斗争经验的老将,著有《正气堂集》、《剑经》等著作。         俞大…

明·戚继光·戚家军剿平倭寇

明·戚继光·戚家军剿平倭寇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从十四世纪末开始,日本的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组.织一些封建主、没落武士、浪人和走私商人,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因为日本也叫做倭国,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倭寇。明朝中期,我国军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涌现了许多抗倭的英雄人物,戚继光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明·戚继光(公…

明·李如松·援朝抗日奏捷报

明·李如松·援朝抗日奏捷报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朝中后期,在我国东南沿海基本肃清倭寇之后,日本国内发生了变化,丰臣秀吉(日本的“关白”即丞相)战胜了割据的诸侯,完成了统一事业。日本在统一之后,商业资本有了较大发展。为满足日本封建主和商人的贪财欲望,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而他侵略朝鲜的目的又是为了侵略中国。因此,明朝廷决定派兵援朝。在援…

明·瓦氏夫人·巾帼抗倭传佳话

明·瓦氏夫人·巾帼抗倭传佳话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瓦氏夫人(1498年~1557年),瓦氏夫人,是明代广西田州土官岑猛之妻,归顺州(今广西靖西)人,出身壮族之家。从小爱练武术,精通拳术,善于舞剑。聪敏伶俐,体强力壮,十余斤重的长矛在手,轻如棍条。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倭寇大举逬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她主动应征,率领广西…

明·袁崇焕·御后金丹心报国

明·袁崇焕·御后金丹心报国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袁崇焕(公元1584年~1630年)。         明朝后期,居住在东北边境的我国女真族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之后,摆脱了明朝的控制,于公元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辽东新宾)称“汗”(君主之意),建立了后金国(后改称清)。后金的统治者乘明朝国力逐渐衰弱,发动了进攻明朝的战争。公元1…

明·史可法·扬州城碧血流芳

明·史可法·扬州城碧血流芳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史可法(公元1601年~1645年),公元1644年清入关以后,极力推行民族歧视、民族征服和屠杀政策,引起民族矛盾的激化,在全国各地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有部分汉族地主官僚参加的轰轰烈烈的抗清斗争,涌现了不少坚决抗清、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将领,史可法就是突出的一个。         史可法,字宪…

明·郑成功·驱荷兰收复台湾

明·郑成功·驱荷兰收复台湾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明末清初·郑成功(公元1621~1662年),十六世纪尼德兰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荷兰形成一个新共的资本主义共和国。十七世纪,明朝万历、天启年间,荷兰殖民者来到了东方,侵占了我国的澎湖,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又侵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对台湾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和掠夺。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到处起义,…

清·施琅·抚台湾山河一统

清·施琅·抚台湾山河一统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清·施琅(公元1621年~1696年)。         郑成功死后,台湾由其子郑经继续统治。当时,“三藩之乱”已经平定,以农民军为主力的各地抗清斗争已先后失败,清朝廷统一全国已成定局,国内的民族矛盾已相对缓和下来。在这种新形势下,郑经集团仍以南明王朝为正统,割据台湾,已失去原来抗清斗争的意义和作用…

清·萨布素·彭春·保国土抗击沙俄

清·萨布素·彭春·保国土抗击沙俄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萨布素(出生年份不详~公元1701年)、彭春(出生年份不详~1699年)。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已同西周王朝建立政治联系。到公元八世纪上半期,唐朝政府封黑水靺鞨酋长倪属利稽为勃利(伯力)刺史,又建立黑水军,设置黑…

清·岳钟琪·平叛乱安定边疆

清·岳钟琪·平叛乱安定边疆 出自————《名将传》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清·岳钟琪(公元1686年~1754年)。         清朝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清王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充满着统一与分裂的斗争。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地方割据势力和以噶尔丹为首的民族分裂势力,发动叛乱,搞分裂割据。清政府在平定这些叛乱的过程中,涌…

《曾胡兵法》之曾国藩

《曾胡兵法》之曾国藩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曾胡兵法》包括曾国藩、胡林翼的军事思想。       曾国藩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也是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公元1811年~1872年) 字涤生,号伯涵。原名子诚,中进士之后,主考官穆彰阿改为“国藩”。死后他被追赠为太傅,谥文正,故有曾文正公的称呼。曾国藩是湖…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一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一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窃疑①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②。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要。以衡③材不拘一格④,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⑤,无施数罟⑥四以失巨鳞,斯先哲⑦之恒言,虽愚蒙⑧而可勉。         【注 释】         ①窃:私…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二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二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大抵人材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较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此防彼碍之弊①。其失也,奄奄无气,乃遇一事,但凭书办②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备。         乡…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三

曾国藩·治兵语录·第三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①,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②,而未尝轻于一发。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始③。古人患难优虞之际④,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子胸怀坦夷⑤,其效在于身体康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

曾国藩·论兵

曾国藩·论兵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安庆之围也①,林翼计曰②:“用兵之道,全军为上,得地次之”③。令日战功破敌为大,复城镇为下。古之围者必四面无敌,又兵法十则围之④。若我兵困于一隅,贼必以弱者居守,面旁轶横扰⑤,乘我于不及之地⑥,此危道也。然不围城则无以致贼而求战,故分三军,一军围,二军战。      …

曾国藩·为将须清明廉洁

曾国藩·为将须清明廉洁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吴廷华禀奉委管带新立之湖北抚标新仁营勇由①         【原 文】         该员既奉委管带新仁营,仰既悉心训练②,杀贼立功,以副委任③。为将之道,谋勇不可强几④,廉明二字则可学而几也。弁勇之于本管将领,他事尚不深求,惟银钱之洁否,保举之当否⑤,则众目眈耽,以此相视⑥;众口啧…

曾国藩·冯卓怀禀奉

曾国藩·冯卓怀禀奉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该守已于七月初八日自万县启行,八月内即由长沙赴大营。阅禀至为慰。皖南军事、吏事均有乏才之患。该守如回,籍时物色贤能之士①,即邀同来营相助为理②,多多益善。取人之式③,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要。办事之法以“五到”为要。五到者: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

曾国藩·复林秀山

曾国藩·复林秀山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复林秀山         【原 文】         接到惠函并地图,练勇说籍悉一切①。地图莫精于康熙内府图②,其准望勾弦③,皆命星官亲至各处④,按诸天度测量里差⑤。乾隆内府图,又拓而大之,亦甚精当。盖出齐次风宗伯之手⑥。近进阳湖董孝廉方正⑦,依此二图定为一本。李申耆先生付诸削剞劂⑧,外间传…

曾国藩·与张石卿制军

曾国藩·与张石卿制军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与张石卿制军        【原 文】         奉惠书,未即笺复①。比闻简调山东,自以密迩畿辅②,重资鸿筹,作镇海岱③。惟两湖吏治方就,整饬军政稍有起色④,遽尔移节东征⑤。不独文武方振之纲,莫为赓续⑥,即南北绅庶亦若失所依倚。         弟自今岁以来,所办之事强半皆冒侵官越…

《曾胡兵法》之胡林翼

《曾胡兵法》之胡林翼 作者:胡林翼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胡林翼(公元1812年~1861年),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他的父亲胡达原是嘉庆进士,十分推重程朱理学。因此胡林翼从小便受到理学的熏陶。道光十六年他考中进士,后来任江南副考官。         道光三十年他调任镇远府知府,因镇压苗民起义有功赏戴花翎。太平军进攻湖南湖北时,湖南巡抚张…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一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一 作者:胡林翼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识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马,得千里之马而不识,识矣而不能胜其力①,则且乐驽骀之便安②,而斥骐骥之伟骏矣③。        古之治兵,先求将而后选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并不择将,譬之振衣者④,不提其领而掣其纲,是棼之也⑤,将自毙矣。…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二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二 作者:胡林翼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人心思乱,不自今日始,亦不自今日止,除日日练兵,人人讲武①;则无补救之方,练一日得一日之力,练一人得一人之力。         时艰事急,当思尽其心力所能,不必才之果异于人,事之果期于成也,遇事每谋每断,不谋不断,亦终必亡,与其坐亡,不如谋之。       …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三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三 作者:胡林翼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实难,非真有胆有良心者不可,仅以客气①为之,一败即挫②矣。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办。        冒险二字,势不能免,小心之过,则近于葸③。语不云乎:“不人虎穴,焉得虎子?”     …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四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四 作者:胡林翼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举人不能不破格,则须循名核实,否则人即无言,而我心先愧矣。         世事无真是非,特有假好恶,然世之徇私以枉事者,试返而自问,异日又岂能获私利之报于所徇私利之人哉?盍亦返其本矣①。         天下惟左右习近不可不慎②,左右习近无正人,即良友直言…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五

胡林翼·治兵语录·第五 作者:胡林翼 出自————《曾胡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有不可战之将,无不可战之兵,有可胜不可败之将,无必胜必不胜之兵。         古人行师,先审己之强弱,不问敌之强弱。         兵事决于临机,而地势审于平日,非寻常张皇幽渺①可比。         【注 释】         ①张皇幽渺:张皇,本作…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一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一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曾国藩·议汰兵疏①       【原 文】         奏:为简练军实②,以裕国用事。臣窃维天下之大患,盖有二端:一曰国用不足,二曰兵伍不精。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漳泉悍卒③,以千百械斗为常;黔蜀冗兵④,从勾结盗贼为业。其它吸食鸦片,聚开赌场,各省皆然。大抵无事则游手恣雎⑤,…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二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二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至于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①。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②,一耗于夷务③,二耗于库案④,三耗于河决⑤,固已不胜其浩繁矣⑥。乙巳之后⑦,秦豫两年之旱⑧,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久。又发帑数百万以振救之,天下财产安得不绌⑨?         …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三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三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宣宗成皇帝每与臣下言及开捐一事①,未尝不咨嗟太息,憾宦途之滥杂,悔取财之非计也②”。臣尝即:国家岁入之数与岁出之数而通筹之③,一岁本可余二三百万④,然水旱偏灾尧汤不免。以去岁之丰稔⑤,而江浙以大风而灾,广西以兵事而缓⑥,计额内之歉收已不下百余万。设更有额…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四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四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自康熙以来,武官即有空名坐粮①,雍正八年因定为例:提督空名粮八十份,总兵六十分②,副将而下以次而减,下至千总五分,把总四分③,各有名粮。又修制军械,有所谓公费银者;红白各事④,各有所谓赏恤银者,亦皆取给于名粮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数虽名…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五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五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高宗规模宏远①,不惜散财,以增兵力。其时大学士阿桂即上疏陈论②,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新添兵饷近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七千万,请毋庸概增③,旋以廷臣议驳④。卒从增设至嘉庆十九年⑤。         仁宗睹帑藏之大绌⑥,思阿桂…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六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六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臣今冒昧之见:欲请汰兵五万,仍复乾隆四十六年以前之旧。骤而裁之,或恐生变。惟缺出而不募补,则可徐徐行之而万无一失。医者之医疮疤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①,盖亦当量为简汰②,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遁此二道,则武备之驰…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七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七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 文】         臣闻各省之兵,稍有名者,如湖南之镇筸①,江南之寿春②,浙江之处州③,天下不过数镇。裁汰之法,或精强之镇不动,而多裁劣营;或边要之区不动,而多裁腹地;或营制太破归而并之;或汛防太散撤而聚之。要在兵部之精审,督抚之体察,未可鲁莽以从事耳,诚使行臣之说,缺出…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八

曾国藩·议汰兵疏·第八 作者:曾国藩 出自————《曾国藩·议汰兵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若夫训练之道,则全视乎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芦沟桥、玉泉山。天弧亲御,外藩从观①,军容一肃,藩邪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闻大阅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阵之事…

兵失

兵失 作者:孙膑 出自————《兵失》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此篇题为编者所加。本篇分析了作战失利的各种因素,提出军队要行“起道”的主张。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1)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2)之兵也。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3),陵兵(4)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5),知地形,而兵数困,不…

曾国藩·胡林翼·评兵法

曾国藩·胡林翼·评兵法 作者:曾国藩·胡林翼 出自————《曾国藩·胡林翼·评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1、兵事不外奇正二字,而将才不外智勇二字。有正无奇,遇险而覆;有奇无正,势极即阻。智多勇少,实力难言;勇多智少,大事难成。贪功者决 非大器。为小将须立功以争胜,为大将戒贪小功而误大局。                 —–胡林翼      …

岳飞兵法

岳飞兵法 作者:岳飞 出自————《岳飞兵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授阵图是宋朝的家规,祖宗之法,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依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弦更张.岳飞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他认为:阵图乃定局,兵家之事千变万化,“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可照搬;“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

汪氏兵学三书·上卷·将务兵谋

汪氏兵学三书·上卷·将务兵谋 作者:汪宗沂   出自————《汪氏兵学三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上卷·将务兵谋        夫将之上务,在於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虑远,审於天时,稽乎人理。若不能料其能,不达权变,及临机赴敌,方始趑趄,左顾右盼,计无所出,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藉,何异趣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啖狼虎者乎?(〈孙子·形〉杜牧注引李靖语。)  …

汪氏兵学三书·中卷·部伍营阵

汪氏兵学三书·中卷·部伍营阵 作者:汪宗沂   出自————《汪氏兵学三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中卷——部伍营阵         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其初得病,及病损人,每朝通状报总管。令医人巡营,将药救疗如法。仰营主共检校病儿官,量病儿气力,能行者给傔一人;如重不能行者,家给驴一头;如不能乘骑畜生,通前给驴二头,傔二人,缚轝将行。如…

汪氏兵学三书· 下卷·攻守战具

汪氏兵学三书· 下卷·攻守战具 作者:汪宗沂   出自————《汪氏兵学三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下卷·攻守战具   攻城战具,作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败。谓之. 贲せ车。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又有四桄,桄相去三尺,势微曲递,互相检。飞于云间,以窥城中。有上城梯,…

《太公阴符经》诸葛亮注

《太公阴符经》诸葛亮注 作者:诸葛亮 出自————《《太公阴符经》诸葛亮注》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诸葛亮撰 序         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智其圣,故曰:“天机张而不死,地机弛而不生。”观乎《阴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圣人藏之于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地而不见其迹者–天机也,故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汤武得之以王天…

商君书·简介

商君书·简介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商君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自注云:“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隋书·经籍志》称此书为《商君书》,《新唐书·艺文志》称为《商子》。严万里得元刻本,凡二十六篇,而中亡其二(第十六、第二十一两篇亡),实二十四篇。群书治要》所引《商君书》还有《六法》一篇…

更法·第一

更法·第一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

垦令·第二

垦令·第二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则农不败。农不败而有余日,则草必垦矣。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民平,则慎;慎,则难变。上信而官不敢为邪,民慎而难变,则下不非上,中不苦官。   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则壮民疾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