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兵书 – 第 13 页 – 吴起兵法网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农战 ·第三

农战 ·第三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无爵。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作壹,则民不偷营;民不偷营,则多力;多…

去强·第四

去强·第四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国为善,奸必多。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兵行敌所不敢行,强;事兴敌所羞为,利。主贵多变,国贵少变。国多物,削;主少物,强。千乘之国守千物者削。战事兵用曰强,战乱兵息而国削。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三官者生虱官者六…

说民·第五

说民·第五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徵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八者有群,民胜其政;国无八者,政胜其民。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故国有八者,上无以使守战,必削至亡。国无八者,上有以使守战,必兴至王。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

算地·第六

算地·第六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莱者不度地。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   开,则行倍。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夫弃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也,而上下事之,故民众而兵弱,地大而力小。   故为国任地者:山…

开塞·第七

开塞·第七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   亲亲则别,爱私则险。民众,而以别、险为务,则民乱。当此时也,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贤立矣。凡仁者以爱利为务,而贤者以相出为道。民众而无…

壹言·第八

壹言·第八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变也。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

错法·第九

错法·第九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臣闻:古之明君错法而民无邪,举事而材自练,赏行而兵强。此三者,治之本也。夫错法而民无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举事而材自练者,功分明;功分明,则民尽力;民尽力,则材自练。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故人君之出爵禄也,道明。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故爵禄之所道,存亡之机…

战法 ·第十

战法 ·第十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不争则无以私意,以上为意。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民习以力攻难,故轻死。   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故曰…

立本·第十一

立本·第十一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用兵,胜有三等,若兵未起则错法,错法而俗成,而用具。此三者必行于境内,而后兵可出也。行三者有二势:一曰辅法而法行,二曰举必得而法立。故恃其众者谓之葺,恃其备饰者谓之巧,恃誉目者谓之诈。此三者,恃一,因其兵可禽也。故曰:强者必刚斗其意,斗则力尽,力尽则备,是故无敌于海内。治行则货积,货积…

兵守·第十二

兵守·第十二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己四兴军,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钜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守有城之邑,不如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其城拔者,死人之力也,客不尽夷城,客无从入,此谓以死人之力与客生力战…

靳令·第十三

靳令·第十三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靳令,则治不留;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治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十里断者强,宿治者削。以刑治,以赏战,求过不求善。故法立而不革,则显,民变诛,计变诛止。贵齐殊使,百都之尊爵厚禄以自伐。国无奸民,则都无奸市。物多末众,农弛奸胜,则国必削。…

修权·第十四

修权·第十四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

徕民·第十五

徕民·第十五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薮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谿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   今秦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谿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宝,又不尽为用,此人…

刑约·第十六

刑约·第十六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已佚

赏刑·第十七

赏刑·第十七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壹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夫固知愚、贵贱、勇怯、贤不肖,皆尽其胸臆之知,…

画策·第十八

画策·第十八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昔者昊英之世,以代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事不同,皆王者,时异也。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义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故时变也。由此观之…

境内·第十九

境内·第十九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军。   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夫劳爵,其县过…

弱民·第二十

弱民·第二十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匮,有任乃富于政。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

御盗·第二十一

御盗·第二十一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已佚

外内·第二十二

外内·第二十二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法?其赏少而威薄、淫道不塞之谓也。奚谓淫道?为辩知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   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失矣。故其赏少,则听者无利也;威薄,则犯者无害也。故开淫道以诱之,而以轻法战之,是谓设鼠而饵以狸也,亦不几乎!   故欲战其民者,…

君臣·第二十三

君臣·第二十三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

禁使·第二十四

禁使·第二十四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赏随功,罚随罪。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同也。   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强,而恃其势;不恃其信,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托其势者,虽远必至;守其数者,虽深必得。…

慎法·第二十五

慎法·第二十五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奚谓以其所以乱者治?夫举贤能,世之所治也,而治之所以乱。世之所谓贤者,言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

定分·第二十六

定分·第二十六 作者:商鞅 出自————《商君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公问于公孙鞅曰:“法令以当时立之者,明旦欲使天下之吏民皆明知而用之,如一而无私,奈何”?   公孙鞅曰:为法令,置官吏,朴足以知法令之谓者,以为天下正,则奏天子。天子则各主法令之,皆降,受命,发官。各主法令之民,敢忘行主法令之所谓之名,各以其所忘之法令名罪之。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

兵法二十四篇·简介

兵法二十四篇·简介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兵法二十四篇》是重要的蜀汉军事著作之一。原有二十四篇,但现在其中的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现已失传。据说为三国时期蜀汉名相诸葛亮晚年时所著,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

视听第三

视听第三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於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

纳言第四

纳言第四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谏臣,父有谏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问,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

察疑第五

察疑第五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察移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故红紫乱朱色,淫生疑正乐。乱生於远,疑生於惑。物有异类,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宝之,鱼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枯蒌似瓜,愚者实之。故赵高指鹿为马,秦王不以为疑;范蠡贡越美女,吴王不以为惑。计疑无定事,事疑无成功。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书…

治人第六

治人第六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治人之道,谓道之风化,陈示所以也。故经云:“道之以德义而民与行,示之以号好恶而民之知禁。”日月之明,众下仰之,乾坤之广,万物顺之。是乃尧、舜之君,远夷贡献,桀、纣之君,诸夏背叛,非天移动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犹如养苗,先去其秽。故国之将兴,而伐於国,国之将衰,而伐於山。明君之治,务知人之所以患皂服之使…

举措第七

举措第七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举措之政,谓举直措诸枉也。夫治国犹於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於幽林,贤士出於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或有怀宝迷邦,匹夫同位;…

考黜第八

考黜第八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考黜之政,谓迁善黜恶。明主在上,心昭於天,察知善恶,广及四海,不敢遗小国之臣,下及庶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明 良上下,企及国理,众贤雨集,此所以劝善黜恶,陈之休咎。故考黜之政,务知人之所苦。其苦有五。或有小吏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左手执戈,右手治生,内侵於官,外采於民,此所苦一也;或有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

治军第九

治军第九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

赏罚第十

赏罚第十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以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 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 臣怒,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 明,教令不常,以私为…

喜怒第十一

喜怒第十一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喜怒之政,谓喜不应喜无喜之事,怒不应怒无怒之物,喜怒之 间,必明其类。怒不犯无罪之人,喜不从可戮之士,喜怒之际, 不可不详。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 。行其私而废其功,将不可发私怒,而兴战必用众心,苟合以私 忿而合战,则用众必败。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故以文 为先,以武为后,先…

治乱第十二

治乱第十二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 ,纤纤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 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 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 理近,后理远;先理…

教令第十三

教令第十三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 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救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 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 之严,爵赏之利;四…

斩断第十四

斩断第十四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 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 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 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 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 ,此为轻军,轻军者…

思虑第十五

思虑第十五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 不出其位。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 ,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故欲思其利,必 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 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 其害;吴王受越女,…

阴察第十六

阴察第十六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阴察之政,譬喻物类,以觉悟其意也。外伤则内孤,上惑则下 疑;疑则亲者不用,惑则视者失度;失度则乱谋,乱谋则国危, 国危则不安。是以思者虑远,远虑者安,无虑者危。富者得志, 贫者失时,甚爱太费,多藏厚亡,竭财相买,无功自专,忧事众 者烦,烦生於怠。船漏则水入,囊穿则内空,山小无兽,水浅无 鱼,树弱无巢,墙坏…

将苑之兵权篇

将苑之兵权篇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兵之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 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将苑之逐恶篇

将苑之逐恶篇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 一曰,结党相连,毁 贤良; 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 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 四曰,关察是非,利以动众; 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将苑之人性篇

将苑之人性篇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 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 观其识; 四曰,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 之以利而观其廉…

将苑之将才篇

将苑之将才篇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人将 。事无苟免,不为利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 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 信将。足轻戎马,气盖…

将苑之将器篇

将苑之将器篇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 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於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治於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

将苑之将弊篇

将苑之将弊篇 作者:诸葛亮 出自————《兵法二十四篇》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 狡言而不以礼。

阃外春秋

阃外春秋 作者:唐·李筌 出自————《阃外春秋》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作者简介   李筌为唐代著名道士。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 生卒年不详。         约活动于唐玄宗至肃宗时。早年好神仙之道,据传“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经,素书朱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元年(440)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抄读数千遍,竟不晓其义理。因入秦,…

王阳明评点《武经七书》

王阳明评点《武经七书》 作者:王阳明 出自————《王阳明评点《武经七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盘子曰:兵法者,将之授命于天道而驭三才四时万物以统摄六合八荒之规矩也,瞬息万变。         胜败之术,人心戚戚而天道昭昭!天道有常而人无常,有常胜无常;天道无情而人有情,无情败有情。         三才聚合变化,四时交汇流转,“万物皆备于我焉”,将之资用而已,或曰…

海寇议

海寇议 作者:万表(明朝) 出自————《海寇议》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宁波自来海上无寇,每年止有渔船出近洋打鱼樵柴,并不敢过通番者。         后有一二家,止在广东福建地方买卖,陆往船回,潜泊关外,贿求把关官,以小船早夜进货,或投托乡宦说关,我祖宗之法尚未坏也。   二十年来,始渐有之,今年海禁渐弛,贪利之徒勾引番船纷然往来,而海上寇盗亦纷然矣。        然各船各认…

海寇议后编

海寇议后编 作者:茅坤·明朝 出自————《海寇议》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王直,歙人,少落魄,有任侠气,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一时恶少——若叶宗满、徐惟学、谢和、方廷助等——皆乐与之游,间尝相与谋曰:”中国法度森严,动辄触禁,孰与海外乎逍遥哉!“   直因问其母汪妪曰:生儿时有异兆否?   汪妪曰:”生汝之夕,梦犬星入 怀。“   旁有峨冠者诧曰:”此弧矢星也。…

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

耕余剩技·少林棍法阐宗 作者:明·程冲斗 出自————《耕余剩技》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名棍源流   小夜叉,少林棍名也。夜叉云者,以释氏罗刹夜叉之称。其神通广大,降伏其心,即可为教护法。释氏又以虎为巡山夜叉者,即此意也。棍传六路,谨布三图于后。大夜叉亦有六路,势与小夜叉相等,但脚步变换之间,较开阔耳。亦布一图在后。阴手亦少林棍名也。         云阴手者,以两手持棍俱…

耕余剩技·单刀法选

耕余剩技·单刀法选 作者:明·程冲斗 出自————《耕余剩技》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作者简介   程冲斗(1561-?)明代著名武术家。字宗猷,又字伯嘉,号新都耕叟。休宁县汊口乡人。程冲斗出身于徽商之家,父母盼望他能继承家业,从事经营,但他胸怀大志,无意商贾之道,而是到处求师习武,欲”有志疆场”。         青年时代,受父亲派遣进京运货,途经少林寺,…

巡边总论

巡边总论 作者:明·魏焕 出自————《巡边总论》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甘肃镇 【 甘肃】   甘肃、即汉之河西四郡、武帝所开以断匈奴右臂者葢兰州即汉金城郡过河而西、历城子庄浪镇羌古浪六百余里至凉州、即汉武威郡、凉州之西历永昌山丹四百余里至甘州、即汉张掖郡、甘州之西历高台镇夷四百余里至肃州即汉酒泉郡、肃州西七十里出嘉峪关为沙?赤斤苦峪、以至哈密等处、即汉炖煌郡、与前四郡地方、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