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战·第六十七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七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月修器械,三月成距堙(一)者,六月也。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得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速战·第六十八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七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一) 三国蜀将孟达(二)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
整战·第六十九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七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一)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二),〔次于辽水(三)。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四),...
乱战·第七十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七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十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一) 唐段志玄(二)从刘文静(三)拒屈突通(四)于潼关(五),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
分战·第七十一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戍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縻军。” (一)...
合战·第七十二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散则势弱,聚则势强,兵家之常情也。若我兵分屯数处,敌若以众攻我,当合军以击之。法曰:“聚不聚为孤旅。”(一) 开元(二)时,吐善(三)入寇,报新城(四)之役,晨压官军,众...
怒战·第七十三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法曰:“杀敌者,怒也。”(一) 汉光武建武四年,诏将军王霸(二)、马武(三)讨周建(四)于垂惠(五)。苏茂将兵四千余救建,先遣精骑遮击...
气战·第七十四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一)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
逐战·第七十五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 法曰:“凡从...
归战·第七十六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敌无故退归,必须审察,果力疲粮竭,可选轻锐蹑之。若是归师,则不可遏也。法曰:“归师勿遏。”(一) 汉献帝建安三年,曹操围张绣(二)于穰(三)。刘表(四)遣兵救...
不战·第七十七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 法曰:“不战在我。”(一) 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
必战·第七十八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兴师深入敌境,若彼坚壁不与我战,欲老我师,当攻其君主,捣其巢穴,截其归路,断其粮草,彼必不得已而须战,我以锐卒击之,可败。 法曰:“我欲战,敌虽深沟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
避战·第七十九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若敌强我弱,敌初来气锐,且当避之,伺其疲敝而击之,则胜。法曰:“避其锐气,击其情归。”(一) 汉灵帝中平五年,凉州(二)贼王国(三)围陈仓(四),以皇甫嵩讨之。董卓请...
围战·第八十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八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围战之道,围其四面,须开一角,以示生路,使敌战不坚,则城可拔,军可破。法曰:“围师必缺。”(一) 汉末,曹操围壶关(二),攻之不拔。操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三)不下...
声战·第八十一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所谓声者,张虚声也。声东而击西,声彼而击此,使敌人不知其所备,则我所攻者,乃敌人所不守也。 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一) 后汉建武五年,耿弇与张步相...
和战·第八十二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必先遣使约和。敌虽许诺,言语不一。因其懈怠,选锐卒击之,其军可败。法曰:“无约而请和者,谋也。”(一) 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关(二),欲以二万人击嶢关(三)...
受战·第八十三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若敌众我寡,暴来围我,须相察众寡虚实之形,不可轻易遁去,恐为尾击。当圆阵外向,受敌之围,虽有缺处,我自塞之,以坚士卒心。四面奋击,必获其利。法曰:“敌若众,则相众而受敌。”(...
降战·第八十四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若敌人来降,必要察其真伪。远明斥堠,日夜设备,不可怠忽。严令偏裨(一),整兵以待之,则胜,不然则败。法曰:“受降如受敌。”(二) 后汉建安二年,曹操讨张绣于宛,降之...
天战·第八十五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欲兴师动众,伐罪吊民,必在天时(一),非孤虚向背(二)也。乃君暗政乱,兵骄民困,放逐贤人,诛杀无辜,旱蝗冰雹,敌国有此,举兵攻之,无有不胜。 法曰:“顺天时而制征讨。”(三) ...
人战·第八十六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所谓人者(一),推人士(二)而破妖祥(三)也。行军之际,或枭(四)集牙旗,或杯酒变血,或麾竿毁折,唯主将决之。若以顺讨逆,以直伐曲,以贤击愚,皆无疑也。 法曰:“禁祥...
难战·第八十七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为将之道,要在甘苦共众。如遇危险之地,不可舍众而自全,不可临难而苟免,护卫周旋,同其生死。如此,则三军之士岂忘己哉?法曰:“见危难,毋忘其众。”(一) 魏曹操征孙权还,〔...
易战·第八十八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攻战之法,从易者始。敌若屯备数处,必有强弱众寡。我可远其强而攻其弱,避其众而击其寡,则无不胜。 法曰:“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一) 《北史》:周武帝〔将〕伐齐...
离战·第八十九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 法曰:“亲而离之。”(一) 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二)并将秦、魏、韩...
饵战·第九十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九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 法曰:“饵兵勿食。”(一) 汉献帝建安五...
疑战·第九十一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聚草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我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 法曰:“众草多障者,疑也。” (一...
穷战·第九十二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 法曰:“穷寇勿迫。”(一) 汉赵充国讨先零羌。充国兵至羌虏所,〔虏〕久屯聚,懈...
风战·第九十三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 法曰:“风顺致呼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一) 《五代史》:晋(二)北面行营都招讨使(三)杜...
雪战·第九十四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人相攻,若雨雪(一)不止,觇敌不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 法曰:“攻其所不戒。” (二)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三)讨吴元济(四)。先是愬遣将将千余骑巡逻,遇贼...
养战·第九十五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一),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而激励再战;气衰则且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 法曰:“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二) 秦始皇(三)问李信曰:“吾...
畏战·第九十六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若三军之士,人人皆惧,则不可加诛戮,重壮(一)军威。须假之以颜色,示以不畏,说以利害,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法...
书战·第九十七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 法曰:“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一) 蜀将关羽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二)屯陆...
变战·第九十八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 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一) 五代梁(二)末,魏博(三)...
好战·第九十九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一)。 法曰...
忘战·第一百 作者:刘基 出自————《百战奇略》《第十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一),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
历代兵制·简介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陈傅良(一一三七—一二零三),字君举,号止斋,南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省)人。少为文自成一家,后拜郑伯熊、薛季宣为师,共开永嘉学派先声。 乾道(一一六五—一一七三)登进士甲科。光宗时为起居舍人,因...
周·第一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周制:王畿千里,近郊五十里(宅田、士田、贾田),远郊百里(官田、赏田、牧田、牛田)。郊为乡六,乡百里,通十为同,为百里者十,提封九万井九十万夫之地。除山川、沉斥、城池、邑居、园囿、经路三万六千井,为六万四千...
春秋·第二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春秋诸侯见于传者,虽未尽信,变更王制,略可考也。鲁自禽父三军,《诗》称「公徒三万」,举成数也(实三万七千五百人)。 成公元年,谋伐齐,作丘甲,丘各一甲(《司马法》:四丘出甲士三人。丘甲,丘各出甲士一人。)...
秦·第三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秦自襄公始列诸侯,有田狩之事,而不能遵周礼。至春秋,缪公霸西戎,作三军(殽之役,三帅,车三百乘。),置陷阵(《吴子》:秦置陷阵三万。)。哀公救楚,车五百乘(鲁定公五年),为户籍什伍。孝公用商鞅,初为辕田(孟康...
西汉·第四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汉大抵依秦制,凡民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每立秋斩牲于郊,名曰貙。兵官皆肄孙、吴兵法六十四阵,名曰乘之。季冬,天子大会飨赐,观以角抵,罢遣(〈王尊传〉:常以季冬或正月行幸曲台,临飨,罢卫士。)。按:《魏...
王莽·第五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莽夺民田为王田,仿古井牧,置五威将帅七十二人分镇天下,而命十二将帅偏裨以下百八十人专事北伐。又以七公六卿兼号将军填名都,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填边郡,而内置司命军正,外设军监十二人。 又依《周官》...
东汉·第六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光武中兴,以幽、冀、并州兵克定天下。始于黎阳立营,领骑常千人,以谒者监之,号黎阳兵,而京师南北军如故。北军并胡骑、虎贲二校为五营,置北军中侯,易中垒以监之,领于大将军。光禄勋省户、骑、车三将及羽林令,都尉...
三国·第七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它杂号无常数。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之。京...
八阵图赞(并序)·第八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八阵图者,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之所作也。图之可见者三:一在沔阳之高平旧垒,一在广都之八阵乡,一在鱼腹永安宫南江滩水上。在高平者,自郦道元已言倾圯难识。在广都者,隆土为魁基,四门、二首、六...
两晋·第九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晋自文王建国,阴谋倾魏,置二卫(中卫、后卫)、三部司马(前驱、由基、强弩),以中领军领之。武帝代魏,遂分左右各一将军(左卫虎贲,羊琇为将军;右卫虎贲,赵序为将军。),命中虎贲,骁骑、游击别领。又置虎贲、羽...
南朝·第十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初,晋兵不竟,惟北府有功。方桓玄篡窃,高祖之兴不过一千七百人,卒定天下。高祖既代晋,亦惟内弱外强,故首置五校、殿中、东宫诸兵(永初元年,置五校三将,增殿中将军,领员二十人。二年,置东宫三校尉。),而限荆州...
北朝·第十一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汉光武始以南庭数万徙入西河,遂讫东都,代有羌患。董卓之乱,汾晋骚然。延及刘汉、石赵、符秦,群雄并扰,至于拓拔魏、宇文周,盛矣。天厌祸乱,及魏稍复;周更兵制,驯至隋唐,庶几于古。虽刘、石之祸,固不足书,然将...
隋·第十二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隋高祖继周统,其兵制大抵仍周、齐府兵之旧,而特加润饰焉。自今考之,其十二卫之制,则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侯卫,各分左右。而置将军以统诸府之兵,故当时之兵互相统摄而权不分。 诸...
唐·第十三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唐高祖初兴,兵事属之于子(高祖起太原,开大将军府,以建成为左领大都督,领左三军;太宗为右领大都督,领右三军;元吉统中军。),庶事草创,兵制未暇讲。及天下略定,始置军府,以骠骑、车骑两府统之。分关中为十二道...
五代·第十四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梁祖以宛、朐群盗之党而附黄巢为盗,后归命于王重荣,遂秉旄宣武(巢陷京师,以朱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天子在蜀,诸镇会兵讨贼,贼势日蹙,温乃就王重荣以降,天子赐名全忠,拜宣武军节度使。)。已而,挟听命之唐,鞭笞天...
宋·第十五 作者:陈傅良 出自————《历代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窃闻祖宗兵制之善者,盖能深鉴唐末五代之弊也。唐自盗起山陵,藩镇窃据,外抗王命,内擅一方。其末流至朱温以编户残寇,挟宣武之师,睥睨王室,必俟天子禁卫神策之兵屠戮俱尽,劫迁洛阳,乃可得志。 如李克用、...
兵制·上 作者:清·黄宗羲 出自————《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有明之兵制,盖三变矣:卫所之兵,变而为召募,至崇祯、弘光间又变而为大将之屯兵。卫所之弊也,官军三百十三万八千三百,皆仰食於民,除西北边兵三十万外,其所以御寇定乱者,不得不别设兵以养之。兵分於农,然且不可,乃又...
兵制·中 作者:清·黄宗羲 出自————《兵制》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国家当承平之时,武人至大帅者,干谒文臣,即其品级悬绝,亦必戒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裤靴,趋入庭拜,其门状自称走狗,退而与其仆隶齿。兵兴以後,有言於天子者曰:「今日不重武臣,故武功不立。」於是毅宗皇帝专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