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兵法网 – 第 137 页 – 一家专注于兵法的网站

      孙子兵法  孙子简介  战略运筹  作战指挥  战场机变  军事地理  特殊战法  孙子兵法日文版 日文自序 战略运筹 作战指挥 战场机变 军事地理 特殊战法 孙子兵法英文版 战略运筹 作战指挥 战场机变 军事地理 特殊战法 宋本十一家注孙子  十一简介  战略运筹  作战指挥  战场机变  军事地理  特殊战法              施子美十...

吴起兵法网·使命 兵家 兵家四派 兵家四圣 武庙十哲 古代十大兵书 宋武庙七十二将 鬼谷子经典语录 二十条兵家大忌 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中华历代名将谱·上 中华历代名将谱·下 孙子兵法十大经典语录 世界三大兵书经典语录 中国十大兵书及兵书大全 杂谈·孙子兵法注解·始计篇·第一 历代兵书的特点 中外兵书的交流               。 兵...

战争论  论战争的性质·第一  论战争理论·第二  战略概论·第三  战斗·第四  军队·第五  防御·第六  进攻·第七  战争计划·第八  海权论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欧洲的冲突  亚洲的问题  美国的利益  制空权  第一部·制空权  第二部·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  第三部·扼要的重述  第四部·19XX年的战争  谋略  总体战      。 海军战...

中国战略思想史  自序  先秦时代  秦汉时代  中古时代  元明清三代  西方战略思想史  自序  古代  中古时代  启蒙时代  近代·上  近代·中  近代·下  国防论  国防经济学·第一  最近世界之国防趋势·第二  从历史上解释国防经济学之基本原则·第三  二十年前之国防论·第四  十五年前之国防论·第五          。 中国国防论之...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卷·欧洲的战争 第一部·在波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序曲 第二部·法国的失败 第三部·英国孤军作战 第二卷·世界大战 第一部·大德国 第二部·日本的大东亚 第三部·战争的分水岭 第三卷·意大利的失败 第一部·盟国的战争机器 第二部·意大利投降 第四卷·德国战败 第一部·盟国的攻势            。 第...

艺文类聚·武部 作者:唐·欧阳询等编纂 出自————《艺文类聚·武部》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将帅 战伐   ◇将帅   《春秋元命苞》曰:上天一星为郎将。   《六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出隘塞,犯泥涂,将必下步,士卒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饱,将乃敢食。   《左传》曰:晋侯...

艺文类聚·军器部 作者:唐·欧阳询等编纂 出自————《艺文类聚·武部》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牙 剑 刀 匕首 铗 弓 箭 弩 弹 槊   ◇牙   《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精,凡始竖牙,必以刚日,刚日者,谓上剋下也,立牙之日,吉气来应,大胜之徵,《黄帝出军决》曰:始立牙之日,旗幡指敌,或从风而举,...

罪言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中书舍人杜牧字牧之   罪言国家大事,牧不当官,言之实有罪,故作《罪言》。   生人常病兵,兵祖于山东,胤于天下,不得山东,兵不可死。山东之地,禹画九土,曰冀州野。舜以其分太大,离为幽州,为并州,程其水土,与河南等,常...

原十六卫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十六卫   国家始踵隋制,开十六卫,将军总三十员,属官总一百二十八员,署宇分部,夹峙禁省,厥初历今,未始替削。然自今观之,设官言无谓者,其十六卫乎。本原事迹,其实天下之大命也。始自贞观中,既武遂文,内以十六卫畜...

战论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战论并序   兵非脆也,榖非殚也,而战必挫北,是曰不循其道也,故作《战论》焉。   河北视天下犹珠玑也,天下视河北犹四支也。珠玑苟无,岂不活身;四支苟去,吾不知其为人。何以言之?夫河北者,俗俭风浑,淫巧不生,朴毅坚强,...

守论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守论并序   往年两河盗起,屠囚大臣,劫戮二千石,国家不议诛洗,束兵自守,反条大历、贞元故事,而行姑息之政,是使逆辈益横去声,终唱患祸,故作《守论》焉。   厥今天下何如哉?干戈朽,鈇钺钝,含引混贷,煦育逆孽,而殆为故...

燕将录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燕将录   谭忠者,绛人也。祖瑶,天寳末令内黄,死燕寇。忠豪健喜兵,始去燕,燕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山名契丹路。后将渔阳军,留范阳。   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令其徒曰:“师不跨河二十五年矣,今一...

注孙子序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注孙子序   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今者据案听讼,械系罪人,笞死于市者,吏之所为也。驱兵数万,橛其城郭,系累其妻子,斩其罪人,亦吏之所为也。木索兵刃,无异意也;笞之与斩,无异刑也。...

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   伏睹明诏诛山东不受命者,庙堂之上,事在相公。虽樽俎之谋,筭昼已定,而贱末之士,芻荛敢陈。伏希舍其狂愚,一赐听览。   某大和二年为校书郎,曾诣淮西将军董重质,诘其以三州之众,四...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上李太尉论江贼书   伏以太尉持柄在上,当轴处中,未及五年,一齐四海,德振法束,贪廉懦立,有司各敬其事,在位莫匪其任。虽九官事舜,十人佐周,校于太尉,未可为比。   伏以江淮赋税,国用根本,今有大患,是劫江...

上周相公书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上周相公书   某再拜。伏以大儒在位,而未有不知兵者,未有不能制兵而能止暴乱者,未有暴乱不止而能活生人、定国家者,自生人已来,可以屈指而数也。今兵之下者,莫若刺伐之法,《诗·大雅·维清》,奏《象舞》之篇,曰:“维...

贺平党项表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贺平党项表   臣某言。伏奉三月二十七日来,党项剪除,北边宁静,华夏同庆,道路欢呼,臣诚庆诚抃,顿首顿首。伏以上天有震耀杀戮,王者有攻讨诛夷,是以不暂讨者不久宁,不一劳者不永逸。伏以自古夷狄处中华,未有不为患者...

贺生擒衡州草贼邓裴表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臣某等言。伏见湖南团练使奏,生擒衡州草贼邓裴及徒党等。伏以湖湘旱耗,百姓饥荒,遂有奸凶,敢图啸聚。今承擒灭,已尽根株,臣等诚欢 诚抃,顿首顿首。   臣闻三代之英,两汉之盛,奸宄乱常之类,挻灾构逆之党,...

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 作者:唐  杜牧 出自————《杜牧樊川文集》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某启。伏以圣主垂衣,太尉当轴,威德上显,和泽下流。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星辰顺静,日月光明,天业益昌,圣统无极。既功成而理定,实道尊而名垂。今则未闻纵东山之游,乐后园之醉,惕惕若不足,兢兢而如无。岂...

内容提要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本书用生动而清晰的文笔,有主有次并有点有面地介绍和分析了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全世界范围内各种典型的军事制度、军事改革、军事思想、武器装备和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和战役。如古代罗马的军事...

一、概述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一、概述         进入世界古代后期,全球各地区逐渐从各种类型的城邦走向统一的专制帝国。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象。自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在古代希腊、罗马、埃及、西亚、南亚和中国...

         二、共和时期的罗马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二、共和时期的罗马         古代罗马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王政时代指的是从罗马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直到建立共和国这一时期;共和时代指的是从公元前5...

三、帝国时期的罗马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三、帝国时期的罗马         公元前30年,屋大维(即奥古斯都)在战胜自己的政敌之后,成为罗马的全权统治者,确立了个人的独裁统治,实际成为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共和制灭亡,进入帝国时代,直...

四、古代西亚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四、古代西亚         古代西亚主要指西南亚,它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在这片广大的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奴隶制国家。其中,两河流域南部最早进...

五、秦汉时期的中国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五、秦汉时期的中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中国领土上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一秦王朝(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之后,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汉王朝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统治集团内部外戚、宦官斗争激烈,被豪强势力利用,东...

七、古代印度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七、古代印度         进入古代后期的印度,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逐渐结束了前一时期列国并立的分裂局面,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帝国一孔雀帝国,使印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鼎盛一时...

内容提要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古代中期(公元前8一前3世纪)是奴隶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奴隶制国家普遍兴起的时期,人类文明已越出少数几个地区向周边扩展。战争便成为这种扩展的重要手段。各种战争多达2000余次。         地中海世界的硝烟是这一时...

一、概述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一、概述         1、古代中期的军事交锋         古代中期(公元前8一前3世纪)是奴隶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奴隶制国家普遍兴起的时期,人类文明已超出少数几个地区,向周边扩展。中国的文明已从黄河流域传播到长江流域;...

二、古希腊城邦时代的军事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二、古希腊城邦时代的军事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的诸岛屿、小亚细亚沿海地区、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东部沿岸地带。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城邦时...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三、亚历山大帝国的军事         正当希腊城邦陷于危机、内争不休时,地处北部边陲蛮荒之地的马其顿崛起。公元前4世纪中期,腓力二世(公元前359一前336年在位)执政,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在底比斯方...

四、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军事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四、古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军事         罗马最初为意大利半岛第伯河南岸一小城邦。约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进入王政时代(公元前753一前510),即军事民主制时期,在此期间,曾一度受到伊达拉里亚人的统治...

五、亚述军事帝国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五、亚述军事帝国         亚述人是西亚塞姆语系的一支,约于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后期,在两河流域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建立国家,实行贵族寡头政体,尔后过渡到君主制。该国延续二千余年,在与周边各国抗衡中,曾...

六、波斯帝国的军事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六、波斯帝国的军事         亚述帝国灭亡后,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共同主宰西亚,但它们也只是昙花一现,旋即被伊朗高原东南部的波斯帝国(公元前6一前4世纪)所吞并。波斯原为米底属国,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

七、公元前8一前3世纪印度的军事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七、公元前8一前3世纪印度的军事         古代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地理版图包括今日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的历史分期,包括印度河文明时代、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和帝国时代四个阶段。...

八、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八、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         东周始于周平王(公元前770一前720)东迁洛邑,一般以公元前476年为界,分为春秋(公元前770一前476)与战国(公元前475一前221)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代由统一王...

九、中外军事比较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九、中外军事比较         矛与盾的碰撞构成了世界各国古代中期军事争伐的主旋律。为了战争,各国都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先后用铁制武器取代了铜兵器,使用诸种兵制以保证兵源,并运用了各种军事奇谋无论是较低...

结语:对人道的呼唤 作者:龙源    于可 出自————《世界古代中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结语:对人道的呼唤         公元前8一前3世纪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充满血腥战争的世界,一次战争杀人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残杀战俘被视为理所当然。汉尼拔曾一次屠杀罗马战俘5000余人。白起于长平一战...

内容提要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内容提要         军事史是国家产生以后才形成的历史。在最早的奴隶制国家里,军事战争构成了从奴隶制城邦到一统大国,最后达于帝国发展史的强有力的主旋律。古代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征兵、教战、征...

一、概述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概述         1、古代世界军事文明的巨大发展         在古代社会的早期,人们在世界领域内的广泛来往和交流是不存在的,他们只能生活在自己周围的狭小区域内。即使建立起疆域广阔的奴隶制大帝国,他们也主要生...

二、原始军事萌芽与战争的起源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人类与生物界接触发生冲突时,人体自身就是人类第一种冲击和防御武器,牙咬、拳打、脚踢、手指抓挠以及拳挡、足跑等。人类在何时第一次诉诸战争,由于什么原因发生,目...

三、古代埃及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前王朝与早王朝时期埃及文明的开始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其基本区域是沿尼罗河两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地理范围大约和今日的埃及国家相当。从希腊时代起,西方人就知道埃及是“尼罗...

四、古代西亚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苏美尔文明两河文明的源头         (1)苏美尔城邦的形成         两河是指亚洲西南部注入波斯湾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河间之地”。这是...

  五、古代印度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印度河文明时期军事的萌发         古代印度主要包括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领土,在古代文明中是仅次于中国的大国。可是在古代,南亚次大陆从未得到统一过,在它领域内的大小国家也没有一个自...

六、古代中国(夏、商、西周)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夏朝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始         (1)启建夏与甘之战         夏王朝的建立者为启,实际在启的父亲禹之时就已为他打下了立国的基础。禹早年率领民众治水有大功,提高了自己的声望,晚年则致力...

七、古代希腊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古代希腊文明的出现与特洛伊战争         (1)爱琴文明的出现与希腊文明的滥殇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以希腊半岛为中心,包括东面的爱琴海和西面的爱奥尼亚海的群岛和岛屿,以及今土耳其西南沿岸、意...

八、早期与共和时代的罗马 作者:史仲文      胡晓林 出自————《世界古代前期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1、罗马国家的形成与塞维军事改革         (1)伊达拉里亚文化罗马文明的源头         古代罗马国家的中心地区是意大利,它的地理范围包括意大利半岛及其南端的西西里岛,罗马城则位于半岛中部。 ...

本卷提要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清代军事史》叙述了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一清朝在军事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其中不但包括清王朝从1644年(清顺治元年)定鼎北京至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被推翻共268年的军事活动内容,也追溯到了1616年(明万历四...

一、清代军事概述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一、清代军事概述         有清一代在我国历史上,是由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有数的王朝之一,它统治辽阔的中国达268年之久。建立这个封建王朝的满族是一个矫健、骁勇的民族,保持着一种强悍、尚武的...

二、清前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二、清前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         满洲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统一中国的进程主要是通过战争进行的。清前期的战争主要是入关战争和统一战争。其中清与南明的战争是明、清政权争夺封建统治权...

三、乾、嘉时期的战争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三、乾、嘉时期的战争         乾隆、嘉庆时期的战争主要是巩固统一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这一时期,清朝国力极盛于一时,清朝统治者通过战争完成了前期在巩固边疆中未竟的事业。中国疆域的基本格局...

 四、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四、晚清时期的战争和军事思想         所谓晚清时期,在这里指的是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起直到清朝灭亡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清朝统治已腐朽不堪,随着殖民势力的入侵,中国开始沦...

五、清代的兵制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五、清代的兵制         (一)兵制概况与沿革         从顺治元年(1644年)至宣统三年(19......

六、清代的军事经济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六、清代的军事经济         (一)军事经济制度         1、八旗兵的旗地、粮饷制度 &nb......

七、清代的军事教育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七、清代的军事教育         (一)清前期的军事教育         满洲兴起、发展以及统一中国,都......

八、结语 作者:杨东梁    张浩    著 出自————《中国清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八、结语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王朝统治的时期,已处于封建末世,中国社会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没有新的生产力,自然不可能向资本主义转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不但使中国...

本卷提要 作者:毛佩奇    王莉 出自————《中国明代军事史》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本卷所叙述的是从洪武元年(1368年)到弘光元年(1645年)共277年的军事史。但它上溯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下延到南明各小朝廷。         明朝面对南倭北虏内忧外患,设置了庞大的军事机器,皇帝首先要保证它确凿无误地掌握在自...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积疏·第二十九

积疏·第二十九 作者:孙膑 出自————《孙膑兵法》《下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一),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         积故积之(二),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众故众]之,寡故寡之,佚故...

奇正·第三十

奇正·第三十 作者:孙膑 出自————《孙膑兵法》《下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奇正(一)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二)是也。代兴代废(三),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四)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五)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

素书·简介

素书·简介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原始·第一

原始·第一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   义者,...

正道·第二

正道·第二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

求人之志·第三

求人之志·第三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

本德宗道 ·第四

本德宗道 ·第四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

遵义·第五

遵义·第五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

尉缭子·简介

尉缭子·简介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至到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

天官·第 一

天官·第 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         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         『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

兵谈·第二

兵谈·第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用,犹合符节,无异故也。         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关之。大不窕...

制谈·第三

制谈·第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形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阵,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古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鼓鸣旗麾,先登者未尝非多...

战威·第四

战威·第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

攻权·第五

攻权·第五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以静胜,国以专胜。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擒,将吏士卒动静一身。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衄,是谓疾陵之兵,无足与...

守权·第六

守权·第六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敌攻者,伤之甚也,然而世将弗能知。         夫守者,不失...

十二陵·第七

十二陵·第七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谨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果断;得众在于下人。        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

武议·第八

武议·第八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

将理 ·第九

将理 ·第九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私于一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         君子不救囚于五步之外,虽钩兵射之,弗追也。故善审囚之情,不待菙楚,而囚之情可毕矣。         笞人之背...

原官·第十

原官·第十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制者,职分四民,治之分也。贵爵富禄必称,尊卑之体也。         好善罚恶,正比法,会计民之具也。均井地,节赋敛,取予之度也。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

治本·第十一

治本·第十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         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

战权·第十二

战权·第十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凡我往则彼来,彼来则我往,相为胜败,此战之理然也。         夫...

重刑令·第十三

重刑令·第十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自百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军贼」。身死家残,男女公于官。...

伍制令·第十四

伍制令·第十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闾,闾相保也。         伍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什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

分塞令·第十五

分塞令·第十五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分地,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有分地,皆营其沟域,而明其塞令,使非百人无得通。非其百人而入者伯诛之,伯不诛与之同罪。         军中纵横之...

束伍令·第十六

束伍令·第十六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长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首长,除之。亡将得将当之,得将不...

经卒令·第十七

经卒令·第十七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

勒卒令·第十八

勒卒令·第十八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奇兵则反是。         一鼓一击而左,一鼓一击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趋鼓也...

将令 ·第十九

将令 ·第十九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行令于廷,君身以斧钺授将曰:「左、右、中军皆有分职,若踰分而上请者死,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者诛。失令者诛。」         将军告曰:「出国门之外,期日中设营,表置辕门...

踵军令·第二十

踵军令·第二十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合表,乃起踵军,飨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         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去大军一倍其道,去踵军百里,期于...

兵教上·第二十一

兵教上·第二十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加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罗地者,自揭其伍,伍内互揭之,免其...

兵教下·第二十二

兵教下·第二十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臣闻人君有必胜之道,故能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则威加天下有十二焉:         一曰连刑,谓同罪保伍也;二曰地禁,谓禁止行道,以网外奸也;三曰全军,谓甲首相附,三五相同,以结其联也;四曰开塞...

兵令上·第二十三

兵令上·第二十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不能废兵也。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

兵令下·第二十四

兵令下·第二十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诸去大军为前御之备者,边县列候各相去三、五里。闻大军为前御之备战,则皆禁行,所以安内也。          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发日,后将吏及出县封界者,以坐后戍法。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

李卫公问对·简介

李卫公问对·简介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李卫公问对》是一部问答体兵书。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唐太宗即李世民(599-649),唐代皇帝,李渊次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后世居于陕西武功。他自幼聪颖于练,博文精武,少年即...

李卫公问对·上

李卫公问对·上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何术临之?”           ...

李卫公问对·中

李卫公问对·中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十八、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了背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          ...

李卫公问对·下

李卫公问对·下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三十六、太宗曰:太公云:“以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墓险阻。”又孙子云:“天隙之地,丘墓故城,兵不可处。”如何?          靖曰:用众在乎心一,心一在乎禁祥去疑。倘主将有所疑忌,则群情摇。群情摇,则敌...

三略·简介

三略·简介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版本一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

上略·原文

上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

上略·译文

上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国治家安,是由于得...

中略·原文

中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

中略·译文

中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论,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该归功于谁。五帝效法天地运行,增设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间,互相推让功劳。四海之内,教化顺利实现,黎民百姓却不知其中的原因。...

下略·原文

下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

下略·译文

下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能够拯救天下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国家灾祸的,就能够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

司马法·简介

司马法·简介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零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

仁本·第一

仁本·第一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

天子之义·第二

天子之义·第二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

定爵·第三

定爵·第三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

严位·第四

严位·第四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位,下左...

用众·第五

用众·第五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敌若寡...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注 作者:唐·李筌 出自————《黄帝阴符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注: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

六韬·简介

六韬·简介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简介》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