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疏·第二十九 作者:孙膑 出自————《孙膑兵法》《下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一),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 积故积之(二),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众故众]之,寡故寡之,佚故...
450本兵书,全网唯一最全兵法电子书集合下载(188元/套) 微信(15074818522)添加备注:兵法
奇正·第三十 作者:孙膑 出自————《孙膑兵法》《下卷》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奇正(一)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二)是也。代兴代废(三),四时是也。有胜有不胜,五行(四)是也。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五)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
素书·简介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原始·第一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 义者,...
正道·第二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
求人之志·第三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
本德宗道 ·第四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志,心独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
遵义·第五 作者:黄石公 出自————《素书》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
尉缭子·简介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尉缭子》、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关于该书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和书的归类,历来争议颇多,至到一九七二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尉缭子》残简后,...
天官·第 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 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 『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攻不能取;四方...
兵谈·第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量土地肥硗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用,犹合符节,无异故也。 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关之。大不窕...
制谈·第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形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阵,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古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鼓鸣旗麾,先登者未尝非多...
战威·第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
攻权·第五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以静胜,国以专胜。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擒,将吏士卒动静一身。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衄,是谓疾陵之兵,无足与...
守权·第六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敌攻者,伤之甚也,然而世将弗能知。 夫守者,不失...
十二陵·第七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谨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除害在于果断;得众在于下人。 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
武议·第八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
将理 ·第九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私于一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 君子不救囚于五步之外,虽钩兵射之,弗追也。故善审囚之情,不待菙楚,而囚之情可毕矣。 笞人之背...
原官·第十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制者,职分四民,治之分也。贵爵富禄必称,尊卑之体也。 好善罚恶,正比法,会计民之具也。均井地,节赋敛,取予之度也。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
治本·第十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治人者何?曰:「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故充腹有粒,盖形有缕,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夫无雕文刻镂之事,女无绣饰纂组之作。 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食...
战权·第十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法曰:「千人而成权,万人而成武。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敌无威接。」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弗胜于此,则弗胜彼矣。凡我往则彼来,彼来则我往,相为胜败,此战之理然也。 夫...
重刑令·第十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夫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自百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军贼」。身死家残,男女公于官。...
伍制令·第十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相保也。十人为什,什相保也。五十为属,属相保也。百人为闾,闾相保也。 伍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伍有诛。什有干令犯禁者,揭之免于罪,知而弗揭,全...
分塞令·第十五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分地,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有分地,皆营其沟域,而明其塞令,使非百人无得通。非其百人而入者伯诛之,伯不诛与之同罪。 军中纵横之...
束伍令·第十六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束伍之令曰:五人为伍,共一符,收于将吏之所,亡伍而得伍当之。得伍而不亡有赏,亡伍不得伍,身死家残。亡长得长当之,得长不亡有赏,亡长不得长,身死家残,复战得首长,除之。亡将得将当之,得将不...
经卒令·第十七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经卒者,以经令分之为三分焉:左军苍旗,卒戴苍羽;右军白旗,卒戴白羽;中军黄旗,卒戴黄羽。卒有五章:前一行苍章,次二行赤章,次三行黄章,次四行白章,次五行黑章。 次以经卒,亡章者有诛...
勒卒令·第十八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奇兵则反是。 一鼓一击而左,一鼓一击而右。一步一鼓,步鼓也。十步一鼓,趋鼓也...
将令 ·第十九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行令于廷,君身以斧钺授将曰:「左、右、中军皆有分职,若踰分而上请者死,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者诛。失令者诛。」 将军告曰:「出国门之外,期日中设营,表置辕门...
踵军令·第二十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所谓踵军者,去大军百里,期于会地,为三日熟食,前军而行,为战合之表。合表,乃起踵军,飨士,使为之战势,是谓趋战者也。 兴军者,前踵军而行,合表乃起,去大军一倍其道,去踵军百里,期于...
兵教上·第二十一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加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罗地者,自揭其伍,伍内互揭之,免其...
兵教下·第二十二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臣闻人君有必胜之道,故能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则威加天下有十二焉: 一曰连刑,谓同罪保伍也;二曰地禁,谓禁止行道,以网外奸也;三曰全军,谓甲首相附,三五相同,以结其联也;四曰开塞...
兵令上·第二十三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战国则以立威,抗敌,相图,不能废兵也。 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能审此二者,知胜败矣。文所以视利害,...
兵令下·第二十四 作者:战国·尉缭 出自————《尉缭子》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诸去大军为前御之备者,边县列候各相去三、五里。闻大军为前御之备战,则皆禁行,所以安内也。 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发日,后将吏及出县封界者,以坐后戍法。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
李卫公问对·简介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李卫公问对》是一部问答体兵书。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唐太宗即李世民(599-649),唐代皇帝,李渊次子。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后世居于陕西武功。他自幼聪颖于练,博文精武,少年即...
李卫公问对·上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太宗曰:“高丽数侵新罗,朕遣使谕,不奉诏,将讨之,如何?” 靖曰:“探知盖苏文自恃知兵,谓中国无能讨,故违命。臣请师三万擒之。” 太宗曰:“兵少地遥,何术临之?” ...
李卫公问对·中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十八、太宗曰: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了背实出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如何?卿悉为诸将言其要。 ...
李卫公问对·下 作者:唐·李靖 出自————《李卫公问对》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三十六、太宗曰:太公云:“以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墓险阻。”又孙子云:“天隙之地,丘墓故城,兵不可处。”如何? 靖曰:用众在乎心一,心一在乎禁祥去疑。倘主将有所疑忌,则群情摇。群情摇,则敌...
三略·简介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版本一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著名的古代汉族军事著作,属于道家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
上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
上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统率将领的办法,是务必要争取英雄的归心。把禄位赏赐给有功的人,使众人理解自己的志向。所以,与众人追求的目标相同,这个目标没有不实现的;与众人憎恨的敌人相同,这个敌人没有不完蛋的。国治家安,是由于得...
中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
中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三皇不需要任何言论,教化便流布四海,所以天下的人不知道该归功于谁。五帝效法天地运行,增设言教,制定政令,天下因此太平。君臣之间,互相推让功劳。四海之内,教化顺利实现,黎民百姓却不知其中的原因。...
下略·原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
下略·译文 作者:汉·黄石公 出自————《三略》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译文: 能够拯救天下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国家灾祸的,就能够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
司马法·简介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重要兵书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三五六-前三二零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汉...
仁本·第一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仁见亲,义见说,智见恃,勇见身,信见信。...
天子之义·第二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天子之义必纯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士庶之义,必奉于父母而正于君长。故虽有明君,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古之教民,必立贵贱之伦经,使不相陵。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
定爵·第三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定爵位,著功罪,收游士,申教诏,询厥众,求厥技,方虑极物,变嫌推疑,养力索巧,因心之动。 凡战,固众,相利,治乱,进止服正,成耻,约法,省罚,小罪乃杀,小罪胜,大罪因。 ...
严位·第四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之道,位欲严,政欲栗,力欲窕,气欲闲,心欲一。 凡战之道,等道义,立卒伍,定行列,正纵横,察名实。立进俯,坐进跪。畏则密,危则坐。远者视之则不畏,迹者勿视则不散。位,下左...
用众·第五 作者:战国·司马穰苴·撰 出自————《司马法》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原文: 凡战之道,用寡固,用众治;寡利烦,众利正。用众进止,用寡进退。众以合寡,则远裹而阙之;若分而迭击,寡以待众;若众疑之,则自用之。擅利则释旗,迎而反之。敌若众,则相众而受裹。敌若寡...
黄帝阴符经·注 作者:唐·李筌 出自————《黄帝阴符经》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一、神仙抱一演道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注: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上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小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
六韬·简介 作者:姜子牙 出自————《六韬》《简介》 出自————《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叫做《六韬》。由于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所以相传为姜太公吕望所著。经历代学者考证,都认为无论就书中内容...